高校导生制视域下朋辈心理辅导的路径分析
2019-12-30黄明芳
黄明芳
(闽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2017年,国家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推进知识教育、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干预这四项主要任务做了系统性的规范和提升。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普遍具有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自媒体不断涌现并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模式都有了新的特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不足。
当前许多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对弥补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朋辈心理辅导机制运行不畅、队伍人员及素质不稳定、大学生对朋辈心理辅导认同度不高等缺陷的暴露,说明对于这种源于西方的专业心理辅导模式如何实现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还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本文将结合高校导生制这一管理模式,探索“导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助推作用。
一、基于导生制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源于英国,是一种由教师上课时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当导生,让他们先接受教学内容,再由这些导生转教其他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1]。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导生制的实践已比较广泛,主要是指学校按一定的程序和标准选拔一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班级的导生,对他们进行学业和生活指导,并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导生制的实施在发挥优秀学生“导学、导管、导助”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缓解教育、管理人员不足;拓展教育渠道以及提升教育效果等方面与朋辈心理辅导相契合。因此,“导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模式也具备更优化的特点。
(一)朋辈导生心理辅导队伍具有相对稳定性
朋辈心理辅导最终必然是要建立长效机制,而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还存在不稳定现象。高校朋辈心理辅导者主要来自学生干部或志愿者,如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等。这些学生干部的任职情况常常是不稳定的,从大一到大四干部换届是常事,多则每年一换,少则两年一换。另外,大部分高校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朋辈心理辅导人员的岗位认定没有统一标准,缺少对从事多年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干部的晋级机制,因此学生干部面对朋辈心理辅导这项工作往往缺乏成就感和持续性。作为朋辈导生一般是比受助者高一至二个年级,并且在新生入学时就配备,这样在大学期间,朋辈导生的陪伴和指导至少能相对稳定地持续两年至三年。同时,导生制本身具有相对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有助于朋辈导生心理辅导队伍的稳定性。
(二)朋辈导生更易于获得受助者的认同与接受
心理健康在大学生群体中属于敏感话题,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缺少正向的认知,对与此相关的人和事往往采取回避甚至逃避的态度。在传统朋辈心理辅导中,作为辅导者的多为同级、同班或同宿舍的学生干部,容易降低受助者的认同度,一是对于这些“朋辈”心理辅导员专业性和帮扶效果缺乏信心,二是当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他们首先害怕的往往是被班级或宿舍同学知晓,所以当他们需要寻求帮扶时,常常会避开同是班级或宿舍成员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导生一般都是跨年级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指导者、服务者,同时也具有管理者的职能。这种“亦师亦友”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在学生心中的认同度和受信度相比于同级学生干部更高。基于此,朋辈导生更易于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和辅导工作。
(三)朋辈导生心理辅导效果具有多效性
基于导生制的朋辈心理辅导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都有一种排斥和抵触心理,基于导生制开展心理辅导可以将其有机融进导生对学生平常的学业和生活指导中,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维度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心理健康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基于导生本身的工作职责,他们能在导学、导管、导师等方面发挥朋辈示范引领作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
二、基于导生制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
“导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同时包含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两项工作内容。因此,要实现对导生的有效管理、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实施、心理健康工作有效促进等多赢效果,需要充分关注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以避免不利因素的产生。
(一)朋辈导生应具备基本业务素养和能力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虽能缓解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不足的问题,但如果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的话,就会让朋辈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因此,朋辈导生的相关业务素养对其开展心理辅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缺乏必备的心理辅导业务素养,会让导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这一角色缺乏必要的信心与责任心,自我定位模糊而无法及时帮扶心理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如果缺乏必备的心理知识与辅导技能,在帮扶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及深层次心理问题的判断就容易出现偏差,不仅无法有效地帮助受助者,还可能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消极的影响。因此,朋辈导生应具备心理辅导所需的基本业务素养和能力,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心理危机预判能力和心灵沟通交流能力。
(二)结构合理的导生朋辈心理辅导队伍
导生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的结构包括朋辈导生与学生的人数搭配比例、性别配比及专业对应情况等方面。其中人数配比是最重要的因素。于朋辈导生而言,心理辅导是他们在做好学业辅导与生活指导之外扩展的工作职责。因此,在工作量提升的情况下,朋辈导生与学生的搭配比例如果太低,会使导生产生应付情绪,或是心理辅导不够细致和深入;反之,如果朋辈导生与学生的配比太高,导生队伍过大,一则质量难以保证;二则会增加队伍管理的难度。心理辅导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和爱心的工作,需要时间的累积方能显示出效果,且朋辈导生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往往要结合一对多和一对一的模式进行。因此,结构合理的导生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尤其是朋辈导生的人数配比也是保证辅导效果及导生队伍质量的基本条件。
(三)规范的制度及保障措施
成功的心理辅导往往会使受助者对辅导者产生依赖的情感。因此,朋辈导生队伍需要稳定性和一定的持久性。这不仅源于朋辈导生自身的工作兴趣与责任心,更重要的是需要规范的工作制度与必要的保障措施。规范的工作制度包括对朋辈导生的选拔制度、工作职责规定和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必要的保障措施包括对朋辈导生的激励机制和经费支持等。缺少规范的工作制度与必要的保障措施会使朋辈导生缺少必要的制约,也会影响朋辈导生的选拔质量,更会在无形中降低朋辈导生的工作热情。另外还会使朋辈导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停留于基层工作经验的水平,而无法上升为校级层面的规范性工作。
三、导生制视域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施路径
导生制视域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要方向:即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引领下,采用班级辅导、个别辅导、小团体辅导等多元化的辅导措施,提供学生成长必要的经验,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以完善学生人格为重要目标的辅导[2]。
(一)建立健全朋辈导生的管理机制
1.规范朋辈导生的选拔机制
导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成效,因此对于负责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导生其选拔标准需有别于传统导生。包括:自愿原则,有服务和奉献意识,对心理健康工作有一定的兴趣。内心阳光,人格稳定,心理健康,岗前通过专家面试和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有研究表明,选择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倾向于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分值较高而世故性较低,其他因子分适中的同学。”[3]同时,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导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另外,在朋辈导生的选拔过程中需进行适当的朋辈导生人数配比,其中还需关注男女、专业等因素。目前,大多数实行导生制高校的导生配比一般为每个班配1至2名导生,而作为朋辈导生可适当提高配比,如10至15名学生配一位导生。同时尽量遵循专业相同或相近的配比原则,以便朋辈导生进行学业指导。
2.明确导生的工作职责
依托导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是对已有的导生职责的拓展,因此,针对朋辈导生需进一步明确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职责:
其一,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平时的学业指导过程融入谈心,多倾听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倾述,做到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同学关系和家庭关系。
其二,在学业指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扩展性心理危机干预。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危机干预,它将事前预防与事后干预相结合,治疗与教育相结合,目标在于防患于未然,将有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而最终的目标则在于增强个体抵御危机的能力[4](P137)。
其三,作为朋辈的导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异常情况汇报上一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进一步畅通学生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互动。
3.制定针对朋辈导生的激励措施
通过对导生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身份进行认定与有效管理,来落实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对学生而言,导生是“亦师亦友”,对导生而言,在对“导师”这一角色认同感和优越感的驱使下,他们更能自觉地提升思想境界的水平。因此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导生的作用,对导生的地位和权益应给予保障,如明确导生的岗位级别,并给予相应的干部待遇和经费支持。具体操作如:将导生作为朋辈辅导员这一岗位纳入学校勤工岗位,在评奖评优和就业竞聘中优先推荐等。
(二)完善朋辈导生的培训体系
对朋辈导生的培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高校可邀请临床心理专家或医生对朋辈导生进行培训指导,如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模拟指导等。同时尽量采取小班辅导的形式进行,目前很多高校对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多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以提高培训效率,一次性培训人员多达100人以上,这样无疑削弱了朋辈辅导员对培训内容的吸收。因此,全方位、多层次、小范围的培训方式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另外,适当安排朋辈导生走出校园进行一些短期培训、校际交流,或是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观摩学习,由此避免导生对心理辅导技能的运用出现纸上谈兵,同时可以让导生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更感性和直观的认识。
(三)加强对朋辈导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督导,实现助人与自助
为保证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对朋辈导生岗前培训之外,辅导工作过程中的专业督导也尤为重要。担任朋辈辅导员的导生始终是学生,尽管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他们的心理辅导也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对辅导过程中出现各种突发和异常情况可能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并且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常常需要面对学生消极心理所传达的负能量,这也会给辅导者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压力。因此,需要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师与朋辈导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督导关系,侧重于过程督导和专业督导,具体包括:
1.加强平时的联系,及时对导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进行指导,进一步规范导生朋辈辅导的工作流程,对严重心理问题间接或直接介入专业心理咨询。
2.密切关注导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为他们送去“心灵鸡汤”,对导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中所累积的消极情绪或心理给予及时的疏导。
3.关注导生的个人成长。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互动的过程,辅导者在对受助者进行心理激励、支持的过程中建立起相互信任与相互接纳的人际关系,成功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是让受助者的心理问题得到帮助,同时也是辅导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内心的成长、成熟。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能真正地关心和喜爱他人,自己同样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幸福[5](P28)。因此,实现助人与自助是朋辈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
(四)全员协同配合,助力朋辈导生心理辅导工作
基于导生制的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它不是朋辈导生一人的“独角戏”,学校的管理、教学和服务等各级部门和各类岗位人员都应发挥他们的育人职能,协同配合,为朋辈导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支持。一是充分利用各种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如宣传栏、宣传手册、主题报刊、校园广播、网站、QQ、微信、论坛等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普及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营造一种人人都来自觉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组织的力量,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心理剧表演、心理沙龙、主题日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心理健康的正向认识。三是进一步畅通各级心理防控运行机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防控体系,作为基础的朋辈心理辅导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由上一级进行解决。这四级体系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若不及时和顺畅,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更专业和及时的帮扶,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所产生的压力过多地集中于学院这一层面。
高校导生制视域下的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益补充,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作为大学生导生制的拓展功能,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高校应积极为导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使导生朋辈心理辅导逐步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