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时代新人培养的三维向度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

2019-12-30江晓晖

关键词:时代发展学生

江晓晖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高校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夯实人才培养的理论根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前提,关心时代新人的发展状况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146),而有生命的个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P153)。因此,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物质、思想、个性发展状况,是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时代新人是现实的个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境遇下活动着的个人。高校要热情关心青年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断提升时代新人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着力改善时代新人的物质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能够生活”,“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P154)。物质生活条件的丰盈是人生存和发展以及最终获得解放的基础。人们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离不开吃喝住穿等物质需要。因此,创造条件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难题,是引导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校要着力改善时代新人的物质生活,帮助青年学生解决物质生活困难,创造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美好环境。物质生活条件是制约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首要因素,当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无法很好地从事甚至不可能从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经稳步解决,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还存在小部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关心青年学生的物质生活状况是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高校要充分肯定彰显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精准识别贫困学生,对家庭贫困的青年学生实行精准帮扶的资助育人措施,在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等方面精准对接,有效解决青年学生的物质生活难题,为青年学生创造安心学习的条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悉心引导时代新人的思想发展

“人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P151)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思想观念是物质行动的产物。同时,他们不否认意识的独立性和反作用,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意识会成为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内生动力,激励人们不断前进。因而,关注人的思想发展动态,以社会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心聚力工程。

高校要悉心引导时代新人的思想发展,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不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当前,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借助互联网平台大肆传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缺乏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政治鉴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迷惑和影响,这就需要高校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加之,社会转型发展使青年学生遇到了很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毕业求职、老人赡养、社会融入、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操心事和烦心事容易造成他们的精神焦虑和思想消极。时代新人的思想、精神、价值观等既是其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导向,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在时代新人的培养过程中,要密切关心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帮助解决他们精神焦虑、思想困惑和政治迷茫问题,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和迎难而上;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科学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和塑造意义人生,指引他们勇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高度重视时代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谈及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个性发展状况时,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P415)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命活动,而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使工人的劳动变成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手段,而不是实现个性自由发展的生命活动。因而,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摒弃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肯定人的自由自觉活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在创新驱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应高度重视时代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个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流。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兴趣爱好、思想观念使每个时代新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优势各不相同,对他们的培养方式、培养侧重点也应有所不相同。新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也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要创造条件让青年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让青年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得到充分涌流。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不同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在注重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高精尖的专业型的时代新人时,也要促进青年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

二、以“历史创造者”为主体责任,强化时代新人的担当精神

马克思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P22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一切生活资料、社会关系、原理、精神、观念等都是由人民创造的。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重任。

(一)强化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

关于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列宁曾作过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推动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一切有觉悟的共产主义青年的责任。列宁明确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担负的”[2](P155),青年“应该是千百万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者的带头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成为这样的建设者”[2](P159)。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是传承青年使命与责任,不断把共产主义变为现实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是我国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一步,也是当下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3]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要求时代新人要勇于担当,继承伟大事业,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刻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方位、新矛盾、新目标对时代新人使命意识的新要求,明确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实施立德树人的各项工作要围绕培养时代新人这个目标展开,注重强化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史、党史和改革开放史,正确认识中国及全世界的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及其他国家的比较、新时代的责任及历史使命、远大理想及脚踏实地,提升广大青年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引导其担当使命,不懈奋斗。

(二)强化时代新人的政治担当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39)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政治关系,这是人的本质使然。因此,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自觉参与政治生活,主动担当起政治发展的重任,是人的本质使然。

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履行政治义务和政治权利是时代新人的本质使然,也是时代新人的政治担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内在要求时代新人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履行政治义务和政治权利。加之,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而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彰显了时代新人的政治性。高校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举旗定向,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夯实青年学生的政治担当。要大力加强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素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立场、提升政治鉴别能力、明辨大是大非、恪守人间正道,使其在政治上的立场、方向、原则和道路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参与政治生活,自觉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建言献策。

(三)强化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

马克思认为,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和幸福生活而奋斗是每个人的天性,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4](P6)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都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把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对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尊重各国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国之间已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担当起大国的责任,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前途命运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与世界各国谋求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使其为人类运命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智慧和力量,从而不断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高校在时代新人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强化青年学生的世界眼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国家和世界的关系,为青年学生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胸怀人类情怀、擅长对外交流、精通国际业务的国际型人才,并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青年投身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为世界发展和人类幸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促进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和才能”[1](P302)。他大力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并主张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断促进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

(一)推进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把劳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形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他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劳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既是基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化认识的必然结果。高校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推进青年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既要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缺位所带来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要大力探索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高校要着力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等体制机制,推动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让劳动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作用,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要探索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当前,教育上的功利性一直阻碍着人的全面发展,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等功利取向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究其原因,是教育评价导向的不科学。不深化高校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不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高校将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有才无德、高分低能、生活智障等的“残疾人”。因而,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着力构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品德、有扎实学识、有健康身体、有高雅审美、有过硬劳动能力的时代新人。

(二)弥合物质满足与精神充盈的发展鸿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级的历史过程,人的需要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90万亿元,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在持续不断地满足人们更高质量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们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弥合物质满足与精神充盈的发展鸿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的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物质满足与精神发展的鸿沟要求新时代要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改善精神生活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美好精神生活的实现是内心塑造与外界引导共同作用和相互促进的结果。高校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回应青年学生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塑造青年学生的美好精神世界,促进青年学生的物质满足与精神充盈的平衡发展。一方面,要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制作和传播,打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富有教育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精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型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学生的精气神;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积极组织到红色文化基地进行教育学习,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学习,让青年学生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动力;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依托校园的网络平台、广播电视、特色文化活动来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营造学习先进文化的浓厚氛围,让主流思想文化激活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年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近、真情关心、悉心引导青年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忧所盼,及时引导他们解决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困惑、政治迷茫、生活焦虑、社会融入等难题,鼓励他们振奋精神、重拾信心、迎难而上,帮助他们养成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社会心态,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时代新人。

(三)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高校是党全面领导下的高校,培养时代新人主要是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这就内在要求时代新人要把全面发展的各项能力落实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中。因而,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发展。正如马克思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P134)

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要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5]。高校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发扬我党的优良作风,自觉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加强实践育人的力度。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到基层一线、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进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青年学生加深对党情国情社情的认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磨砺意志、增长见识、锤炼本领和奉献社会,切实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造福人民群众等实践中来,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

(四)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同频共振

“脑体合一”是社会发展趋势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恩格斯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旧式分工使得 “每个人只能发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1](P308),但是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发展,“由整个社会共同地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P308)。一个社会部门的系统的生产工作由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构成,而要培养通晓各生产环节工作的人,就要实现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更加注重全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迫切需要通整个各方面业务的全能型人才。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同频共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重智育而轻劳育的教育观念,导致许多青年学生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生活智障等现状,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倾向于脑力劳动,而对体力劳动存在偏见。但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复杂性,迫切需要一大批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高校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克服过去重智育轻劳育的弊端,注重开设形式多样的体力劳动课,如组织青年学生到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环卫街道、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等进行体验式劳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其激发聪明才智、锤炼能力和本领,不断形成以脑力劳动促进体力劳动创新发展、以体力劳动促进脑力劳动高效运行的有机发展模式,从而成长为“脑体合一”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猜你喜欢

时代发展学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赶不走的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生写话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