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9-12-30廖利明
廖利明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2],基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合思想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 “天人合一”(《正蒙·乾称》)、“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等理念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精神当中,对和谐社会构建、道德行为约束和国家安全维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日久弥新,焕发新的内涵。
一、和合思想的基本内涵
和合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衍生。和合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普遍性原理,它纵贯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全过程,横摄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3](P312)。
和与合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殷商时期二字为单一概念。春秋时期始联用成为和合范畴。《说文解字》:“和,相应也。”“合,合口也。”“和”意为声音相应和谐。亦指诸多要素、成分的调和、和谐、协调、相应、恰到好处等。“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儒家提倡“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仁者爱人”,以“和”的思想体现社会人文精神的核心,应用于治国处事、人际关系;道、释、儒三家均提倡“天人合一”,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外言·兵法》),指出和合是畜养道德的目标。墨子强调“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墨子·尚同中》),认为和合是人与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和合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倡导自然、社会和谐有序运作,人与诸多因素的和谐包容、共存融合,为治国安邦和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价值准则和思维方法。
张立文教授首次比较完备地将和合思想建构形成一种理论形态。他提出“融突论”来化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指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3](P49)。习近平将和合思想融入外交领域提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4]。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合思想可以凝练为:和谐共生、汰劣择优、冲突融合、仁者爱人、道德教化和心灵调节等思想内涵和哲学方法,为人们科学合理地处理人与人、自然、社会、心灵和文明间不同因素的冲突融合,提供了智力支撑和处世之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们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刻探索和深入研究,取得巨大的理论成就和实践经验。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新情况,影响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为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供了依据。
(一)重视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政理论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党政干部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及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等所构成[5]。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下,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作育人机制不全,队伍团队协作育人效果差;辅导员队伍构成来自不同专业,有着不种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缺乏领军人物,科学的育人理念未能深入人心,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育人和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
(二)直面变化:育人模式有待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分门别类涉及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价值理论层出不穷。目前教育方法单调;忽视育人路径的拓展;未能形成“全员”育人体系,这些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低下,是现在所面临的课题。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新的特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达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目的。
(三)紧扣宗旨:大学生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个体需要面对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灵、不同文明的冲突,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利益追逐冲突和欲望无限追求,使得部份大学生出现人文情怀缺失,人际交往障碍,个别的甚至理想信念迷失以及出现心理健康危机等问题,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和合思想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队伍建设、育人模式改进和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和合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
和合思想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理。和合思想是一种朴素辩证的、融合发展的思维模式,讲究和谐共存、仁爱互助,通过整体内部的和合融生、异体差异、对立融合,通过构建和合体彰显整体协作效力。和合思想主张和谐共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智慧,更好地提升队伍的团队协作和整体合力;为顺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更好地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路径;为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提供智力支撑,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当中。
(一)和谐共生:构建和睦协助的育人队伍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构成和人格魅力,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进理念和科学理论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分工不同,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高校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团队,发挥团队育人主体性和话语权的掌控力,从而提升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首先,辅导员队伍内部协同发展。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学习,鼓励辅导员进修升学,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教育战斗力,补齐队伍育人个人水平低下的短板,提高队伍育人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明确辅导员个体的角色定位,将个体融入团队当中,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个体责任担当意识,构建团队育人整体意识和协作机制;引进大师级导师“帮传带”,引进先进教育理念,缩短辅导员成长成名时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精品项目落地,打造品牌团队、名师工作室,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育人水平质的飞跃。其次,辅导员队伍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及专业教师队伍间协同发展。加强不同队伍间的和谐融合和沟通协作,坚持“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守以生为本、“仁爱”待人的共同教育理念,坚持身正为范的榜样育人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合的“全员”育人机制。
(二)汰劣择优:改进融合创新的育人模式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其教学材料日趋丰富,支撑系统日益完备,教学环境更加完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整合完善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经过自然筛选、科学改良、合理优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供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选择的教学资源,要紧扣大学生关心社会热点和触碰科技前沿、顺应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完善,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和合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和合体,应该不断优化整合不同教学资源,要注意不同教学资源模块间的关联和冲突,加强科技应用、资金保障,通过差异融合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资源链;应该不断吸收借鉴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精华,汲取西方文化优秀合理成分,发挥创新创造的转化创新能力,实现文化教学资源的现代化转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得到充实;应该坚持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态度,通过教学材料、支撑系统和教学环境与受教育主体的融合,搭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资源框架,形成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完备性和时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应用。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主体意识强、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的特点。面对当今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量大、速快,新媒体种类多、影响大,大学生成为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对网络媒体依赖程度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应当密切关注大学生现实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以生为本,与时俱进,迎合大学生所思所想,顺应变化、及时改进,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现代教育方法加强技术应用、心理育人的融合,加强与传统的教育方法互补,改变传统教育中面对面说教、集中授课中师生上下对立关系、教学二体主被动关系,形成平等自由融合教学关系;发掘各种教育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提倡灌输与疏导、抽象说教与具体示范、理论指引与实践应用的互补结合,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传统教育方法,形成互补完备的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充分发挥网络媒体技术和现代先进教育技术、设备的优势,增加课堂信息传播量和教育宣传力度,根据学生网络媒体的接受能力、依赖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筛劣择优,形成更适合大学生个体接受的高效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艺术性,真正起到宣传入心、教育入脑的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路径拓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积极拓展不同教育路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多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殊途同归”的和合育人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扣大学生的受教育主体性和接受能力,加强纯理论性的文本知识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参与的活动教育,咨询、疏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的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融合,形成协调融合的和合教育路径。加强网络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开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天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相结合,从认识、实践的角度,巩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相伴随,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从心理发展、生命教育等方面,开展大学生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园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育人路径相对单一,传统教育阵地局限于校园、课堂,教育主体和客体间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没有抓住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深度和程度不尽人意。和合思想通过筛选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多种教育路径共进,发挥不同育人路径互补优势,形成全方位多途径共融的育人机制,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和成长困惑。
4.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体系形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其教育效果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扮演着不同的育人角色,具有一致的育人目标。为了提升育人绩效,摒弃角色差异,需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和合教育体系,使得三者既有所区别又能相互协调共处,从而发挥和合教育体系整体融合协作的作用。首先,学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需求和时代要求为导向,为社会和家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加强三方的联系互通,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和合体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其次,大学生的成长关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共同期望,需要三方互相配合,同心戮力,以共同育人的目标致力于大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达到三方共同育人的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教育共同作用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大学生受三方教育影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家庭教育要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成整体,发挥不同阶段教育的时效性,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和合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育人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冲突融合:化解学生面临的不同危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作为人这一生命个体,具有生理欲望和心理期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应当是互相包容、和谐共生。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融入社会前的准备,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个体离不开群体,需要正确处理好五项危机。大学生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个体与诸多不同因素间的联系,个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必然不可避免与不同因素发生冲突危机。和合思想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融合冲突、化解危机,扫除个人发展的障碍,实现生命存在的最大价值,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和合思想认为人作为自然属性的个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和谐融合,即天人合一,主张顺应自然、和谐共处。二者的冲突危机,究其根源是道德和精神危机。因此,人与自然的冲突融合,是人们以“仁民爱物”之心融入、顺应自然,处理、化解人与自然万物的冲突,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美化自然生态,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协调,形成共利、共生、共需的和合生态观念和道德情怀,创造追求真善美融合、安身立命的最优化自然生存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化解人与自然的冲突危机,以关爱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构建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无私、平等、博爱的人文情怀,培养大学生顺应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观。
2.和而不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和合思想主张人际关系的道德规则:仁爱互助、尊重差异、和谐共存、修身达人,强调人类只有在内部意义上协同起来,在价值规范上规矩一致,人类才是一个道德自觉的生存和合体[6](P48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自我、自省、自立、自尊意识的培养,注重大学生“仁爱”、“兼爱”的博爱精神修养,关注大学生无私、无我、平等、共存的人文境界追求。大学生应当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心性修养,以超越自然意识和自然属性为存在形态,追求承担人的本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意识、生态价值,培养具有社会伦理、道德、责任、义务的人文精神;其次,使大学生明白个人的角色定位。个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明白人之为人的社会特性,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个人社会价值为导向,实现自身价值和他人价值的共赢,实现个人与他人平等、协助、和谐共存,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仁者爱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和合思想主张人之所以为人,是人超越自身自然状态而承担人的社会本质的一种肯定,是对人的内在人性价值的确认[3](P374)。和合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理解个体存在的合理性。个体不是孤立于社会诸关系而独立存在的,个体存在于社会关系当中,必然通过能量、物质交换发生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应该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事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入世精神,努力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相联,拥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明白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和合的思维转变自私自利的惯性思维,强调个体自身修养、道德品质提升促进社会群体道德生命的提升,创造人类生存所属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强化人与社会关系的有序、和谐、统一,从而培养大学生构建友爱、和谐、富裕的社会关系的价值理念,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4.心灵协调:心灵关系的养心乐道 和合思想强调的是心灵和乐、养心乐道,意在心灵世界冲突的自我调适;和合思想主张的协调性,以和谐协调、心平气和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以整体、发展、联系的观念辨证分析和处理问题。和合思想重视价值目标确立和选择,通过和合工具来选择价值目标,达到科学合理的价值目标,这是一种目标决策手段,也可以说是最优化的价值选择。通过构建心灵世界调节机制,帮助大学生加强对内心世界的认知探索,加强外在行为的心灵约束和协调,培养大学生平和心理动态,融合心灵冲突和协调心理行为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心灵世界冲突调适的过程中,超脱个体欲望的迷惑和困扰,加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适的作用,创建清静心灵的和乐境界;帮助大学生培养乐道精神,获得心灵世界的和谐、平衡和快乐,消除心灵孤独、苦闷、焦虑等不良心境,增强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参悟理解。
5.差异融合:文明之间的包容共处 和合思想主张差异融合,主张不同文化应当多元融合,交流互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与不同文化发生碰撞,在冲突融合中创新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7],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和合思想主张以包容开阔的胸怀,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强调恕道精神,不同文明应当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相互借鉴,从而化解多元冲突,达到融合共生。通过文明差异融合,培养大学生开放包容、世界格局的广大胸怀,达己达人、和平处世、世界大同的价值意识。
因此,和合思想在处理人与人、自然、社会、自身心灵和文明间冲突融合的过程中,用和合思维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美好心灵的综合素养,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和担当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态环保、人文关怀的道德观,培养大学生仁爱、恕道、乐道的精神从而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人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