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初探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2019-12-30祁超
祁 超
(闽南师范大学 党委办公室,福建 漳州 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和再深化,对引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回归教育规律、强化内涵发展的共识愈加深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以高度的自觉谋求转型发展。这个转型是发展方式、模式和路径的调整,是由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型,是由注重外延发展向注重内涵发展的转型,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综合改革[1],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方法引领。
(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创新发展源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2]。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要确保与时俱进,一方面需要围绕办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顽疾,深化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提高学术创新整体水平,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贡献。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总体上存在办学机制不活、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内部管理方式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依靠发展转型,根本方法和动力是创新。在转型发展中,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在制度设计上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培育师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厚植创新土壤,形成创新合力,在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同时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
(二)协调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方法。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不是对过去发展模式和成果的全盘否定,而是立足现状“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因此,转型发展应一体化设计,运用好“协调”这一重要方法,坚持强特色、补短板、增后劲相结合,形成彼此关联、互为支撑、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办学生态[3]。既注重学校内部建设和自身发展,也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协调政府和社会资源合力办学;既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新学科专业、高端人才队伍等数量增长,也加强结构优化调整和质量提升;既立足优势强化教师教育底色,也加强非师范专业教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既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也倡导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合共进,在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中协调教学与科研的权重;既尊重学术规律、促进学术自由,也加强政治方向的把关、提高行政运行效率。
(三)绿色是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绿水青山、低碳发展的“代名词”,也是高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应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以“绿色”为核心的教育生态价值体系。将 “绿色发展”理念置于整个教育生态体系中予以考量,紧紧围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风清气正的绿色育人环境,深化专业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筑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将绿色发展贯穿办学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办学发展优先方向和重点任务,统筹办学资源并使之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用,建设绿色生态校园,探索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体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
(四)开放是转型发展的着力方向。开放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4]。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办学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办学较为封闭、办学资源不足、社会服务水平不高等共性问题,与其开放程度不高有直接关系。在新时代推进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将开放发展作为办学转型的重点方向,着力建构开放办学体系,完善校内外协同办学育人机制,提升资源获取能力和对外服务水平。应深化内部资源开放共享,引入市场竞争和社会评价,促进学校资源配置改革,实现跨学科、跨院系、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和办学协同;主动面向社会开放,加强同政府、企业、行业及各类高校的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协同育人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引进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办学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管理理念,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国家、地区招收留学生,探索建设跨国家的教师教育联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五)共享是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我国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其性质决定了转型发展应以共享作为价值追求。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共享理念贯穿转型发展的全过程,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凝聚校内改革发展的合力。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上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振兴教师教育,向全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展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使命担当;在聚集办学资源上贯彻共享理念,坚持校内共享、校校共享、校企共享相结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服务师生中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师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围绕教职工职业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构建事业学业发展共同体、改革发展责任共同体,使师生对学校转型发展的成果有更多获得感。
二、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多元一体化路径选择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不是指名称或形式上的改变 ,也不是指丢弃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而是办学理念上的综合性与转型形式的多元化”[5]。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应坚持科学理论与发展实践紧密结合,遵循和回归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聚焦师范院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大领域,探索符合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特征的多元一体化转型发展路径。
(一)振兴教师教育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首要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为振兴教师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出台,明确要求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振兴教师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政策契机和转型途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机遇,在转型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率先实现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第一,教师教育本土化。培养本土化教师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重要使命,也是确保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创新举措。可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定向师范生培养方式,面向师资缺乏、教学条件不足地区特别是乡村地区进行定向招生、培养和输送;同时,积极结合本土学生特点和历史、文化环境,进行针对性培养培训。如,闽南师范大学探索“三定向”乡村教师培养模式,融合闽南文化资源和闽西南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师范生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获得2018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教师教育卓越化。卓越化是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应以更高的标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度,提升课程趣味和加快知识吸收,挖掘师范生纵向能力深度;以更广阔的视野丰富教学理论和更新教学内容,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素养,拓宽师范生横向知识广度;以更有力度的措施提升师德和规范师行,加强人生引路人责任意识和行动自觉,提升师范生职业道德高度。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着力建设一支教师教育名师团队,培养一批省级优秀中小学名师,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持续提升对城乡基础教育的引领力和服务力。第三,教师教育开放化。开放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师教育已形成“由所有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地培养师资代替由师范院校封闭式地培养师资”的格局[6]。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振兴教师教育,一方面要走得出去,加强与地方中小学、国内师范院校以及国外师范院校交流合作,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前沿的教学成果;一方面也要引得进来,大力引进和聘请优秀的基础教育教师和教师教育研究人才,丰富和更新教师教育师资库。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弱,但其体量却迅速普遍超越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人才培养中实践环节比重和实践教育水平较低,与社会需求、行业要求脱节较为严重。因此,构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体系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对非师范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改变过去专业教育理论化和实践教学简单化的倾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性和社会适用性,大幅增加专业实践教育比重,按不同专业探索试行“3+1”“2+2”等培养模式,开辟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突出职业认证巩固岗位基础,试行“专业能力+关联技能”教育,推动行业项目融入人才培养。第二,推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明确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和个人成才需要有效融入课程,在课程内容、讲授方式、评定标准等设定上探索创新,开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课程和技能实训,贯通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学系统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第三,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的定位需要,一方面引进一批既有深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精湛专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教师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合作研发、挂职锻炼等,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教育水平。此外,还应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加快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立成型[7]。
(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竞争利器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普遍以文理传统学科见长,受限于区位劣势、师资水平不高等因素,学科实力相比高水平综合大学明显不足。因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学科创新的重要增长点,也是赢得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和转型发展的竞争利器。第一,因校制宜推行学部制。国内学部制设置常见于学科门类齐全的研究型大学,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学部制改革,贵在因地制宜”[8],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应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自身现状,通过调整重组关联较为紧密的基层学院,建立更为开放、互相协调、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联合学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指导、资源协调等方面支持开展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研究,加强研究所及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实现学科专业融合发展。第二,以重大项目和平台为牵引。树立“大学科、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的观念[9],围绕国家、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前沿,以重大项目和平台为纽带,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大跨度的交叉协作,打破原有学科间壁垒,有效整合学科资源,努力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第三,打造交叉学科育人平台。要改革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科交叉学生培养专项计划,加强交叉培养项目库及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学科交叉共享课程建设,完善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制度。如,闽南师范大学确立了“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定位,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出现的“新职业”,积极探索构建新业态与学生美好生活“双向”需求为导向的亲社会、亲学生的人才培养“双亲模式”,培养具有“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政产教协同办学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产教协同办学,是站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立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基础教育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在办学上获得资源支持,以实现办学发展突破,进而反哺地方、行业企业和教育事业发展。首先,推动地方政府将政产教融合发展、协同办学统筹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出台促进政产教协同办学的有力政策和制度,明确政产教各方在协同办学中的权利和义务,激发企业、教育部门等协同参与、支持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推动行业、企业深度融入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办学过程,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式的改革、实习实训的指导等方面提供优化意见和建议,同时,给予实践教育支持,采用顶岗实习、“以师带徒”等深度参与方式,以达到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源源不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最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幼学校等,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重点服务的对象,一方面要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提供咨询建议,一方面也要在教育规划编制、重大改革试点、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改革等基础教育研究领域携手进行重大问题攻关研究。当然,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作为协同办学主体,也应完善内部政产教协同办学相关制度,从合作内容、项目管理、运行方式、考核奖励等方面构建科学有效的政产教协同办学机制,推动建立协同办学平台,实现协同办学发展高质、稳定。如,闽南师范大学推动政产教协同办学,成立校地企合作工作办公室以及教育发展基金会、基础教育合作办公室等机构,专人专职,定期组织协调和跟踪问效,实行专门平台专门落实,实现协同办学各方共享资源、共赢发展。
(五)深化管理模式改革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迫切需要深化内部管理模式改革,以确保管理体制机制能支撑和保障转型发展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实现。第一,推动思想解放。面对国家、省级“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刻调整,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增强转型发展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摈弃“盲目去师范化”“片面追求学术化”等不适合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发展途径,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加快转型发展的科学方法和务实举措。第二,深化综合改革。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把推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与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目标管理考核,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发挥二级院(系)的办学主体作用;健全教授治学和学生参与的机制,使高校内部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10]。第三,完善激励机制。以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为抓手,逐步建立以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为导向的教学业绩评价体系、以创新水平和成果质量为导向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以目标责任和效能绩效为导向的管理工作评价体系,激励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为推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汇聚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始终保持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和回归教育规律相结合,廓清转型发展思路,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做到“五维一体化”即发展规划与办学理念一体化、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教师队伍内培与外引一体化和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一体化,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一体化转型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