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特征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析
2019-12-30沈奕彤
◇沈奕彤
自然特征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其差异包括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质地貌、土壤环境等。自然环境就像是景观设计的基底,不论人们给予景观何种设计理念,都要以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为前提。以我国为例,因我国地域辽阔经纬度跨度大,从而产生了物质基础差距和不同的生活习惯。
一、在景观设计中考虑气候因素
气候是指某一区域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一般性大气状态,是一年中各个时段天气的综合表现。平均温度、降水量、风级风量等统计量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地域间的气候差异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所影响,如北方传统服饰宽大厚实,冬季以动物皮毛为外套御寒,南方衣着就简单凉爽。山西地区为了防风防沙出现了窑洞,西南地区因气候潮湿炎热出现了干栏式建筑(也称吊脚楼),不同的气候产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地域也产生不同的景观建筑形式。
世界气候受到经纬度、大气、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大致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对景观植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如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因地处赤道两侧,常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区别,无干旱期,生物生存条件较好,因此有着丰富的植被类型和相互交替的生长开花期。这样特殊的气候环境使热带的植被覆盖率远远超出温带和寒带,体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
在景观设计中观照地域气候因素的案例如台中中央公园的竞标首奖作品,它将景观当中的微气候发挥到极致,意图让人们在台湾炎热的气候中还能心甘情愿待在户外。它鼓励人们重返户外,运用水池、树林、草地及建筑等装置,发挥调节的功能,改善地区局部气候,缓和强烈日照,净化空气,为人们呈现一个舒适安心的城市户外空间。公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气候调节装置,它的指标参数由温度、湿度、污染程度来衡量,并以三张地图标示,用地图标示良好和恶化情况下的状态。园内设置的气候装置不但有人工装置更有一些天然的植物,通过植物的枝叶和周边的水池发生生物循环,降低直接日照强度,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力求降低空气温度,保持空气湿度,让居民更舒心健康地享受该户外空间。
二、将地貌特质融入景观设计中
地貌包括地形、地质、地理条件等等,它是地球表层上各个形态的统称。我们所处的地球因受到外力侵蚀或地壳运动等影响形成多样的地表特征。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球形成的地表起伏或凹陷,出现了高山和海洋,同时,受风雨等外力长期侵蚀也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地表特征。
地形地貌条件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骨架和根基。《园冶》中的相地篇提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由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行。”地形地貌对于景观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景观构架的作用。地形地貌是景观作品中水体、植被等要素的依附载体,它决定着景观中的结构关系、功能分区、道路流线等等。第二,工程辅助作用,如排水防涝。地形的起伏变化有利于多水地区的雨水排放,同时也可以增加局部地形的层次,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第三,美学作用。地形的起伏变化对景观丰富多变的空间营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构思巧妙的空间结构和设计布局,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自然空间所带来的舒适感受。
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充分利用了地形这一特点,创造了依附地形而设计的典型案例。别墅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山林中,建于悬崖之前,位于溪水之上,水流从别墅底部潺潺流出,建筑像是从山体中生长出的,流水也好似是从建筑中流出一般。两片横竖交错的平台分别向前方和左右两边延伸出来,悬浮于流水之上。整个建筑完全与环境融为一体,给人莫大的视觉冲击与戏剧化美感。
流水别墅是尊重地形所做的典型设计案例,近些年,注重地形的景观设计也不胜枚举。苏格兰爱丁堡一个用于展示雕塑的Jupiter Artland主题公园(图1) 就是充分利用地形,将草皮覆盖于高低起伏的地表之上,创造出奇妙的大地景观。Jupiter Artland公园的设计师利用地势本身的起伏变化,加上局部微地形的营造,创造出八个区域的地势形状,每个区域之间用甬道(图2)连接,凸起的地形间围合成多个造型优美的水塘。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势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体验:身处地势高位,有助于人们开拓视线;身处低位,有助于隔离外界噪音,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在城市景观中,利用微地形营造空间形象,有助于丰富景观视线,隔离景观内外环境,帮助基地排水,增加城市绿地量。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地形的营造创造更丰富的景观层次,塑造更多变的空间形态,让城市景观更具有趣味性。
三、将水文条件融入景观设计中
水文条件主要指地表流动水的质量、排量以及对周围江河湖泊或工程施工的影响。一个地方的水文条件可能会改善气候环境,美化环境,同时也可能造成引发洪水洪灾或者下流泥沙堆积。因此对地域水文条件的研究也是景观设计中一项必要程序。
城市内水文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往往要考虑防洪,沿河的防洪工程是滨水城市常见的公共景观之一。以往常见的防洪景观就是在容易发生洪水的河段修建混泥土防洪堤,而俞孔坚设计的汤河公园内的“红飘带”就是对传统防洪景观设计观念的颠覆,该方案从逆向思维出发给防洪景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红飘带”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汤河公园内,设计师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红色飘带形状的玻璃钢座椅架设到河堤旁边,紧邻河岸容易被洪水侵蚀的部分做加固处理,每当洪灾发生时,公园不是以消极防御为主导而是以积极应对为思想,不浪费人力物力用渠化水道将水排出,而是允许公园被水淹没,这样从远处看或者从天空看下去,公园被洪水淹没时留下一条长长的红丝带飘在水面又会给人一种全新的面貌。
另外该设计尽可能地保留了当地原始植被资源,在长长的红飘带座椅上相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圆洞供底层植被从飘带中生长出来。设计中保留了原本河道的边界线,在尽可能少地干预当地水文植被的前提下,做出了防洪景观的新形式。它给中国传统的防洪堤公园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是水文条件与景观结合并促进人景互动的成功案例。
又如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水文化广场设计案例,都江堰是以水闻名的城市,被称为是“天府之源”,水文化是这里的主要城市文化。水文化广场的设计特色不仅仅是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再现历史文化,更是通过对水的关注从而延展出当地的种植文化、建筑文化和石文化(图3)。水文化广场在建设当中尽可能全部使用本土材料和植物,使整个广场都表现出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朴素、亲和设计风格。水文化广场结合了当地的水、石材、植被,既充分融入了地域文化又巧妙地利用水亲人的特性做到了景观与人的互动(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