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在展陈设计中的应用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年度大展《千里江山》为例
2019-12-30杨子涵
◇杨子涵
一、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在展陈设计中的体现
(一) “山水城市”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构想,它可以说是一个在山水艺术指导下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居住模式。
中国人爱自然,更能从其中发现阴阳平衡之美。古语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为刚健,水为阴柔,山水相称,阴阳并济,对立而共生,并赋予这种美学一个抽象的称谓——“山水艺术”。
城市规划是展陈设计的前提条件,展陈设计充实并升华城市设计,所以想看清展陈设计的思路,首先要理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二)山水艺术在展陈设计中的应用
想要打造理想的展陈空间,核心就是把中国传统山水艺术融入其中,做到人景交融,以人的创造去还原自然景观,并搭配室内空间的设计趋势,再“以小见大”,营造山水艺术,这需要观赏者走进艺术作品中,边走边看,收获探索的乐趣。
自古中国人就不喜欢从单一视角进行重复观察,也不喜欢把自己圈在生硬的隔断空间里。所以如何把山水艺术融入展陈空间是基本问题。
以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存在的目的是对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而中国当今多数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却真的是在“陈列”,一方展柜,一块玻璃,展品在其中停滞,与人并没有任何交流,缺乏对“移步易景”观看方式的追求,简单来说缺少“境”。
“境”即良好的观摩氛围,由感官愉悦而激发探索欲望,间接达到学习目的。这才是展陈设计(博物馆设计)中要牢牢把握的内容,笔者以三点归纳:情景交融(置身其中),人性化服务(亲和力),人与物的互动(寓教于乐)。这便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寄情于景的“方法论”。
二、何为“移步易景”
(一) “移步易景”的起源
从郭熙“三远法”谈起:“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置身山水,不染尘俗,趣味丛生,天地林泉之间身心羽化而登仙。这种空间体验非一点透视可以达到,此为大自然的创造!中国古人取之于自然的空间透视法——“散点透视”,它是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
“自山上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移步易景也从中得来。
(二) “移步易景”的概念
“移步易景”最早出自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随着游踪沿途风景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依次展现沿途风光。游踪所至,美景在目。
“移步易景”的玄妙之处在于不能用单一片面的正俯仰视角来解释,却又集仰视、俯视、平视在一处,这是通过空间环境的层次对比而达到的,远近高低相互比较,相互对照,又借助自然的峰回路转,景致若隐若现,人在空间之中的视点时高时低,不断发现新风景而又似无穷尽。“移步易景”这种观察方式注定了中国人欣赏山水艺术不单是“观察”,更主要的是“体验”,亦可以说是告别“静态”,要求“动态”观赏。由此可观,中国园林的审美与中国传统山水艺术中的“移步易景”相同,但前者因为其所具备的现实空间,所以成了后者的真人版,这种运动着的观看方式为展陈设计开创了一个新思维。
三、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年度大展《千里江山》为例分析“移步易景”观看方式在展陈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名句出自明代“设计师”计成的笔下,中国人的起居向往(情趣寄托)、视觉方式(移步易景) 与审美取向(天人合一)都凝结在中国视觉艺术经验之集大成者《园冶》之中。这部空间营造的著作为当代视觉艺术提供不同角度的经验。以紫禁城《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为例,体会中国传统“移步易景”的观看方式。
2017年9月1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2017年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午门展厅和东西雁翅楼举行。展览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中心,系统梳理、展示中国历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一) “境”贯穿全场
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采取石青、石绿,偶尔搭配泥金设色,由唐代展子虔开创,是中国早期画家对美好浪漫生活的向往和个人情感与理想审美的抒发、追求。这场美术盛宴的核心宗旨就是对“青绿·理想”意境的还原。
1.石青设色,还原青绿山水情调
整个午门、双燕翅楼内部被中国传统的石青色壁纸重新装饰一番,庄重而深远,古旧泛黄的画作与白色的灯光相互配合,整体在色彩上回归志趣高远、林泉相辉的青绿山水,具有大气又稳重的盛世情怀。
2.大道至简,纯净之中看秩序感
整个展厅视觉开阔,没有多余的向导标志,目的是保证展厅设计的纯净,如四面平光光源在内,避免焦点光照(油画照明的方式),且不增添外部累赘,从而保持了整体的纯洁。左右两边在白色灯光映衬下的条形展品区域便是最好的导向性,观者可以心无杂念,随着展品的导向性而有序看完整场展览。
3.山水微观,几块山石看江山千里之意味
在一展厅画未看尽之时,左右展区相对之处中央出现一幅“石头图”(图1)象征隔断,借几块假山石通过“结构—重构”的手法,长卷立构的形式,抽象表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胸臆,言有尽而意无穷。此设计与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前“粉墙为纸,以石入画”还原米芾之画意的手法如出一辙,以最经济的手段还原无穷之境界,把山水艺术表现得惟妙惟肖!
随着“石头图”的指引,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抽象雕塑,以古铜色金属塑造古木之质感,造型奇特,或鹿,或枝,高远古拙的气息毕现,给展厅增添几分古朴之中的现代气息。
最可人之处在展览区域。故宫博物院脱离僵化的静置陈列法,在高大的玻璃墙内把“散点透视”发挥了出来——画作横纵不相同,单元简介、艺术LOGO增叠空间,微观盆景和玉石点缀其间,与平面的作品对比又相互融合,高低错落宛如一整幅山水艺术。此类前立体后平面呼应突出进深感的艺术手法是故宫博物院的惯用手段,在赵孟頫及四僧的专展里亦有体现(图2)。
(二) “藏”的艺术
巨大的墙体回环曲折,半遮半掩,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行走在千里江山、江南园林,营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在这样的观看路线里保持一颗探索与发现的心,路越“转”越有趣味,展品越“藏”越发惊奇。这种运动着的“移步易景”的观看方式,为展陈设计开启了一个新思维。
四、结语
中国传统山水艺术中“移步易景”作为一种新兴视觉艺术形式,在展陈设计中具有启发作用和引导作用。它既寻求了当代中国视觉艺术可借鉴的内容,又提出了“多面观看”的新空间思维,透过主张“移步易景”来感受“情景交融”的中国山水艺术。展陈设计处于环境设计的一环,人的感受与人景交融的和谐是不会变的,“移步易景”不单是所谓的中式风格,其核心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这是中国设计永久的立足点。因此,“移步易景”是符合中国人审美与习惯的,并朝着精致化、感受化的方向发展,几方陈设,彰显民族文化,略施组合,一个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