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初探

2019-12-30南京市职教成人研究室宋良玉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9年22期
关键词:显性受教育者精益求精

南京市职教(成人)研究室 宋良玉

自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一词,“工匠精神”便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自此,工匠精神培养便相继写入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文件中,这为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如果不厘定工匠精神的本质、不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职业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那将是一句空话。笔者尝试从工匠精神本质的厘定和工匠精神内涵的厘清着手,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路径,打开以“三教”改革为切入点实现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全新视窗。

1 工匠精神本质的厘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工匠”的解释为“手艺工人”,对“手艺”的解释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汉典》对“工匠”的解释为“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匠人”的解释为“旧时称手艺工人”。我们将这几个词语的解释进行整合,那么所谓“工匠”就是指“有工艺专长的手工业技术工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精神”的解释为“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由此我们可以厘定“工匠精神”即是指“有工艺专长的手工业技术工人【工匠→才、技能、技艺→职业】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德→素养】”,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德才兼备←→职业素养”具有双向可推演性,这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讲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德技(艺)双馨”的职业人,由此我们可以将工匠精神的本质厘定为“德”的范畴,在这样的语境下去探讨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才更具有现实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德”的解释为“道德”“品行”,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其实就是在职业教育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2 工匠精神内涵的厘清

“立德树人”,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口号好喊事难做,那么,事为什么难做?因为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做,找不到切入点,要找到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切入点,就必须要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

很多参考文献都对工匠精神进行过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将工匠精神看成是内在精神特质和外在技术表现的凝结,主要包含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敬业乐业的职业素养、严谨专注的工作品质、追求至善的人文精神;二是将工匠精神看成是工匠追求的一种“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三是将工匠精神看成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等等。笔者梳理一部分文献中提到的关于工匠精神的核心词汇——严谨、耐心、爱岗、敬业、乐业、专注、细致、执着、认真、负责、踏实、拼搏、创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注重细节等,不难发现,人们恨不得将所有形容人的道德品质的东西都囊括到工匠精神之中,这就难免会出现“什么都是,那就什么都不是的尴尬局面”,这对职业教育而言,便无法将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有机对接,就更不知该从何下手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也只能将工匠精神培养当成职业教育的一个正确的口号喊喊而已。

图1 2016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考察

那么,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达,能清晰地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呢?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才让“工匠精神”热起来、火起来的,那么在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意识里到底什么才是“工匠精神”呢?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多种场合谈到工匠精神时都给工匠精神加了一个定语——精益求精。譬如,“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9年9月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做出的重要指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其中关键是以客户为中心”(2016年5月23日,在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李克强总理同一个班组的工人研讨通过工艺创新提高零部件装配效率时强调,图1);“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2016年5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被视为“政策风向标”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搞企业不能‘大而化之’,必须要用‘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推动央企提质增效、焕发生机”(2016年5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转型、抢抓机遇,紧贴市场需求,大力弘扬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强主业,不断推出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服务,使老树发新枝,打造更多百年老店”(2016年6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对天津考察调研时走进飞鸽自行车体验店时说);等等。由此可见,“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作就不可能态度严谨、就不可能耐心细致、就不可能坚定执着、就不可能认真负责、就不可能专注如一、就不可能脚踏实地、就不可能尽善尽美、就不可能注重细节、就不可能追求完美,人就不可能爱岗敬业、就不可能耐得住寂寞、就不可能下得了苦功夫、就不可能静得下心来……由此可见,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厘定为“精益求精”,是十分贴切和十分恰当的。再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其对“精益求精”的解释是“(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这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工匠精神吗?

3 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路径

工匠精神本质上从“德”,内涵上要求技术人员“精益求精”,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需要从“德”和“精益求精”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工匠精神←→德才兼备←→职业素养”具有双向可推演性,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该以“三教”改革为切入口,从教师、教材、教法上体现工匠精神“德”的本质和“精益求精”的核心内涵,达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通过以下途径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方可将工匠精神培养有效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3.1 培育工匠型师资队伍,以师为范,有效发挥教师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示范作用

工匠精神培养绝对不是说教和喊口号。由于工匠精神本质上从“德”,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该是一种典型的示范性教育——身教胜于言传。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比喻起主要作用的人(如领导、长辈、教师、学长、师傅等)做事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其余的人(员工、晚辈、学生、学弟、徒弟等)就会跟着去做。墨子说:“人性如素丝,世事如染缸,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在学校,教师就是学生的镜子,就是学生的榜样,因此要培养学生(下梁)的工匠精神,教师(上梁)就首先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才能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

3.2 创建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隐性课程体系,寓教于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由此可见,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中一定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效。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n)是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的途径,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信仰等发生影响的总和。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因此其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持久和深刻,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德”,也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而构成隐性课程的诸多要素诸如校风、学风、制度、集体行为规范、卓越教师的个人魅力、社团活动、建筑、景观等。因此,职业院校要着力创建一套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隐性课程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全景式工匠精神人文环境,使受教育者能从中真切地体验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激发受教育者完善自我的动力,形成具有工匠精神特质的职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隐性课程本身虽然具有非计划性、非系统性的特点,但职业院校在创建工匠精神隐性课程体系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由于隐性课程内容广泛,故学校的空间布局、校园景观、建筑物、实训车间、实训设备、工位布局、教材、教室、宿舍、食堂、道路等都是工匠精神隐性课程的有效载体,校风、学风、班风、师表形象、制度、校园文化、学校氛围、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都是重要的工匠精神隐性课程内容,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和实施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隐性课程,千万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尊重隐性课程潜在性的特点,在设计、开发和实施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隐性课程时坚持潜移默化原则,工匠精神培养虽是教育者的有意识行为,要讲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但不可刻意追求,千万不能像实施显性课程那样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告诉受教育者,而应“悄无声息地”进行,否则便会“暴露”教育者的意图,隐性课程也就变成了显性课程,从而失去了隐性课程的优势。教育者只要把有关情境营造出来,让受教育者置身其中自由、自主进行选择和判断,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工匠精神,并不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养,甚至影响终身。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工匠精神培养,恰恰是隐性课程之特点和优势所在。三是要坚持不断反省原则。在职业教育中,不管教育者是否意识到,所有显性课程和教育过程都具有隐性教育的效应,教育者如果缺乏反省意识和反省能力,很可能会使隐性课程产生与预期相反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教育者在设计、开发和实施基于工匠精神的隐性课程过程中,要经常反省、不断反思,以便及时优化工匠精神隐性课程设计思路、调整工匠精神隐性课程开发策略、改进工匠精神隐性课程实施路径,得到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最优解。

3.3 按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重构基于工匠精神的显性课程体系

显性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的显性课程,是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主体,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主体,是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是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依据,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显性课程,教育者能根据学生的反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在事先是可以预测和估计到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工作过程中,那么工匠精神的培养就应该能体现在受教育者专业技能提升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应基于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核心内涵,对现有职业院校的显性课程体系进行基于工匠精神的有针对性的改造,重构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显性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职业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实现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隐性课程培养功能,通过基于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显性课程体系的有计划的实施,逐步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化为被教育者的一种职业习惯,从而达成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目的。

反观现有职业教育显性课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其普遍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

一是重技轻德。当前的显性课程体系只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单一体系,其所有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都仅仅落在被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其德育教育的隐性功能,更无法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其中。因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第十九条中提出的“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思路应该在“三教”改革中得到积极贯彻。

二是重过程轻细节。笔者首先举一个例子,这恐怕是几乎每个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都遇到过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显性课程体系中,都有“发动机整机拆装”的教学环节,往往是学生将发动机拆完装完之后,都会多出来一些漏装的螺栓、垫片之类的零件,那么我们要问了,为什么会多出来这些零件呢?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规范的发动机拆装指导书,只是注重了发动机拆装的过程,而忽略了发动机拆装的细节,特别是一些小细节,这样的人才培养环节,久而久之,只能让学生越来越不专注,越来越马虎,越来越不追求作业质量,根本谈不上精益求精,那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呢?作为显性课程具体表达形式之一的教材,本应该除了是具有外显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载体功能之外,还应该是社会观念、行为规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的有机载体,要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隐藏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之中,让在学生严格按照规范的作业工艺流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便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作业习惯,从而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因此,在基于工匠精神重构职业教育的显性课程体系时,应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每个流程、每个细节、每项操作,让精益求精变成学生的一种工作习惯,也才能培育出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职业人。具体怎么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显性课程中呢?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清楚了。譬如,教材中对技能作业的要求的表述方式,过去的表述往往是“拆下***(零件)”“装上***(零件)”“测量***(元件)的***(参数)”等,如果按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要求,其表述应该是“用***(工具)将***(零件)的***(连接件)按***(技术要求)拆下,并将***、***(拆下的零件)按***(技术要求)摆放在***(位置)上”“用***(工具)按***(技术要求)将***(零件)安装到***(部位),并用***(工具)将***(连接件)按***(技术要求)拧紧到***(技术参数),并用***(方法)检验其是否达到***(技术要求)”“用***(量具)在***(位置)测量***(元件)的***(参数),并将其与***(技术规范)比较,不符合***(技术规范)的***(处理方法)”等,这是两种不同的显性课程表达形式,不难看出,用后面一种表达形式去重构职业教育的显性课程体系,显然能够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笔者建议职业院校要基于“德技相融”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核心内涵,重构职业教育显性课程体系,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让受教育者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养成精益求精的作业习惯,长而久之,便可培养受教育者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显性受教育者精益求精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周克耀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光影视界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