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纳兰性德词的“弱德之美”

2019-12-29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纳兰性花间词作

李 林

(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关于词体之美的表达有很多,学术界对纳兰词的研究可谓硕果颇丰。但关于纳兰词的“弱德之美”的研究比较少。“弱德之美”一词是叶嘉莹先生归纳出的一个更为触及词之特美本质的共性,她提出“弱德之美”这一概念。概括地说就是,这种美感是体现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是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姿态的一种美。[1]下面通过纳兰性德词的“弱德之美”,形成“弱德之美”的原因以及纳兰性德词与花间词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纳兰性德词所蕴含的“弱德之美”。

一、纳兰性德词的“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指的是在巨大压力下,作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忍、婉约姿态的一种美。词评家们认为好词具有“低回要眇”“缠绵悱恻”“幽约怨悱”的美感,叶嘉莹先生认为这种美感特质属于“弱德之美”的表现。陈维崧在《词评》中提到,“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2]纳兰性德的词大都是婉丽凄清的,似有一种力量压抑其中,不能使词人将心中所想、心中所感直接喷发出来,只能采取迂回婉曲的方式表达。从感情上看,纳兰性德的词是压抑隐曲的,从内容上看,纳兰性德的词作又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纳兰性德的词是自然的、真性情的,同时又蕴含诸多压抑的情感。这种情感所表现出来的美感是压抑的、隐忍的,即“弱德之美”。

(一)纳兰性德词风格中的“弱德之美”

纳兰性德词作今存三百余首,包括爱情词、悼亡词、赠友词、边塞词等,其中他的悼亡词最具代表性,词作充满了凄切哀苦。纳兰性德的词作无论何种题材,都弥漫着他的哀愁与忧虑。纳兰性德的词作风格是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的,是婉曲隐抑、有所约束的,他的所有情感都不能以一种呼腾咆哮之势席卷而来,只能以一种默默含蓄的抽噎之声向我们娓娓道来。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道出纳兰性德对往日平凡生活的怀念。不要惊醒春日酒后的酣睡,像李清照与丈夫比试记忆书中典故,“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样的趣事,当时只觉得很平常,并没有珍惜,现在反而觉得很怀念过去。词人追忆往昔,通过易安居士《金石录后续》中的故事,怀念亡妻。以往的悼亡词中更多的表现的是对亡妻的敬重、感激,而像纳兰性德这般真正从爱情的角度出发表达对亡妻怀念的少之又少,虽然他不能直接地表达对亡妻的挚爱,但他的爱已经含蓄委婉地蕴藏在词作之中,他的词风中体现着一种“弱德之美”。

(二)纳兰性德词表现手法中的“弱德之美”

1.凄婉悱恻的意象

纳兰性德词中的意象多为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怆之感。像“萧萧”“瘦尽”“冷香”“残月”等,这些意象无不带给人一种压抑、凄凉、悲哀之感,他的词作通过这些充满哀感的冷色调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刻意压制的、约束的,带有隐曲姿态的美,如:“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凄凉曲”“萧萧”“瘦尽灯花”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悲凉的氛围,给人一种无尽惆怅之感。不知是何人依照乐府曲调所作的充满凄凉之感的曲调,伴随着风声、雨声,望着灯花渐渐燃尽而彻夜无眠。整首词中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词人所抒发的这种孤寂与相思并不是直抒胸臆般表达出来的,它表达得很含蓄、很隐忍,并不放肆。

2.出神入化的用典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好学,长而博通经史,尤善填词。化用前人诗句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如:纳兰性德尤善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化用词中,如《鹊桥仙》中“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一句,以唐明皇与杨贵妃虽真心相爱,却黄泉碧落、天上人间再难相见来比喻自己与亡妻也是如此。纳兰性德曾与江南艺伎沈宛相爱,后因种种原因被迫分离,《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一词似为怀念沈宛而作。“明月”一句实为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3]一句“明月多情应笑我”道出纳兰性德心中的无奈与凄凉,他无法与命运抗衡,只能通过词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这种感情是压抑的、隐忍的,是他词作一贯的独特美感即“弱德之美”。纳兰性德的词多给人以婉丽凄清之感,将自己内心隐忍克制,无处排遣的情感与典故相结合,为己所用,表现出具有婉曲、约束的美之特质——“弱德之美”。

二、形成“弱德之美”的原因

纳兰性德的词主情致,不事雕琢,情感低沉,以哀怨颇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即“弱德之美”,下面探讨一下形成这种美感的原因。

(一)不是人间富贵花——自伤身世与怀才不遇

纳兰性德,其先祖为蒙古人,姓土默特,其先祖死于满人部族战争,与爱新觉罗氏有血海深仇,但其先祖之妹孟古格格是皇太极的生母,与爱新觉罗氏又血脉相连,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可谓爱恨纠葛颇深。他的祖上受爱新觉罗氏重用,父亲是曾经权倾朝野的明珠,母亲是爱新觉罗氏。虽然纳兰氏得到皇帝的重用,又因为其父明珠极善经营,康熙对纳兰家的防范之心并不少。纳兰性德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直不得重用,只是在殿前任职。姜宸英在《纳腊君墓表》中有关于纳兰性德的这样一段记述:“尝司天闲牧政,马大藩息。侍上西苑,上仓促有所指挥,君奋身为僚友先。上叹曰:‘此富贵家儿,乃能尔耶!’”[4]纳兰性德原本是想入仕,在不断地等待被任用的过程中,他渐渐地失去了入仕的雄心。纳兰性德自幼生长在贵家,有着敏锐的头脑和极高的政治敏感度,他已经感受到了皇帝对纳兰家的不满与忌惮,也感受到了日益加强的皇权对文人思想的束缚与迫害,封建王朝日渐衰落。作为封建社会的贵族公子,纳兰性德已经预知到了这些,却无力改变,只能与这些腐朽一起沉沦。纳兰性德不喜欢黑暗的官场,他喜欢的无非是三两志趣相投的友人于一叶扁舟之上,浅斟低唱。纳兰性德的内心背负太多,太过沉重,他的心里太苦,又无处诉说,就决定了他的词作注定是具有隐忍婉曲压抑的“弱德之美”。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为情所困

纳兰性德的一生为情所困,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也落得个“千古伤心词人”的称号。纳兰性德的一生主要有三段情感经历:[5]

第一段相传这名女子是纳兰性德的青梅竹马,却被选入宫,不得相见。纳兰性德的爱情词,有一部分可能是为初恋而写。如:“彤霞久绝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整首词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彤霞”道家认为仙人居所有彤霞翳护,以“玉清”暗指皇宫,是说心爱的女子进入皇宫,再不能相见,这段感情是求而不得的。

第二段是他与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的婚姻。不得不说纳兰性德与卢氏的感情很好,但是好景不长,卢氏难产后纳兰性德长年沉浸在失去爱妻的悲痛之中。之后,纳兰性德的词风越发凄婉,且哀怨颇多。纳兰性德的词作大多是悼亡之作,他的悼亡词写得真挚感人。无论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还是“不辞冰雪为卿热”,每一首悼亡词都抒发了词人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段感情便是与江南艺伎沈宛之间的感情纠葛。纳兰性德与沈宛可谓是惺惺相惜,两人均是才华横溢,不仅是爱人,更是知己。纳兰性德的诸多爱情词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就是为沈宛而作,其中的《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更是表达出词人的追悔之情。纳兰性德的三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结果,正是因为这三段感情均没有善终,对纳兰性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那哀婉沉着,婉丽凄清的风格,也是一步步逐渐形成的。

(三)半世浮萍随水逝——对花间词的独特审美追求

关于词之美的特质有许多种,不同的词人有不同的审美追求,不同的词人也有着不同且多样的风格。豪放派的词人所作的词大都气势雄浑、豪迈奔放;婉约派的词人所作的词则大多如临花照水般静美,意境悠远,婉转动人。纳兰性德独爱花间词,在多年的诗词经书的学习中,他独独被花间词所打动,对花间词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他的词与李煜的词、与晏几道的词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说:“词格纤糜,实始康熙中。集中多录小慧侧艳之词,十居八九。”[6]从中可看出当时盛行艳词之风。但纳兰性德标榜情致,欣赏《花间》的言情入微和自然协律,作词深细幽微,情韵兼备是清人中最善学《花间》者。[7]在当时文坛都比较倾向艳词时,清人们对花间词也是很追捧的,其中学的最好,且能够自成一体,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当属纳兰性德。“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这首词是刻意描写新月,由新月联想到人间情事,令人、物浑融,新月被烟雨所遮掩,产生一种氤氲朦胧之美,纤纤新月像极了佳人的弯弯柳眉,其楚楚可怜的独特韵致也得以展现,使情与境恰到好处的融合。纳兰性德是至情至性之人,心中伤痛无限,但无奈宫墙横垣,不能为外人道,只能心中暗自坚守。词尾凄清委婉,情致兼备。这是纳兰性德对花间词独特的审美追求,既汲取花间词婉转纤靡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感悟。纳兰性德作词不事雕琢,主情致,反对模拟,主张直抒胸臆,他认为诗词创作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美感特质,在不断地接触花间词中渐渐形成了“弱德之美”。

三、纳兰性德词与花间词的关系

纳兰性德的词和花间词都是小词,小词更能体现词体的纤弱之美,更具婉约的特性。花间词鼻祖温飞卿,精通音律,作侧艳之词。他的词极为精妙,辞藻华丽,语言极尽绮丽动人。花间词的其他词人也都精通音律,词作也是温婉明丽、旖旎华美的。纳兰性德的词也是如此,继承了花间词风格的温婉明丽,深细幽微,情韵兼备的特点。“艳”是花间词的一大特点,叶嘉莹先生认为花间词具有幽微要眇耐人寻味的特质。[8]这种特点与男性以男性口吻代女性叙写是不可分割的,花间词具有了双重人格——阴阳相辅相成之美。而纳兰性德词中也有许多代女性而作的词句。以纳兰性德和温庭筠的词为例: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9]

这首词抒发的是黄昏独立思人的幽怨之情。“心字成灰”既指所点的香已燃尽,也指独立的女子心如死灰一般,动人心弦。以“尽”与“立”描摹一种状态。一句“恨因谁”,表现出女子心中的悲伤与无奈。“急雪”与“轻风”组成一幅幅画面,将女子的内心的悲痛之情通过外在的物表现出来,与外在景物相结合。究竟有情无情,难以分辨。直至结尾,才推出答案。代女子立言,在冬日黄昏,思念着远游人。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0]

温庭筠这首词写女子独自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盼望心上人归还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及最后的“肠断”的感情。这是一首小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七字,但是句句珠玑。“梳洗罢”一句,其实并没有多大玄机,看似实在平常,但这几字包含的情感内容很丰富,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一位思念丈夫的女子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梳洗打扮。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在情感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又与“独倚望江楼”相呼应,表现出女子的落寞焦急,以及希望落空,幻想破灭的痛苦心境,将这名女子的失落悲伤表现得十分动人。

这两首词都是男子代女子写思念心上人的词作,字数都不多,都延续了花间词一贯的特点,温婉秀雅、清润艳丽。而纳兰性德的词较温庭筠的词更为克制,更具哀感真情,纳兰性德的词更具有“弱德之美”。

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一首以女子的口吻控诉曾经爱人的薄情。如泣如诉,似含心头血般,向世人诉说着一切。这就是纳兰性德的词,既有花间词的温婉秀雅,也有自身独特的哀情,纳兰性德的词让人感到极其艳丽,也让人感到极其悲凉。纳兰性德的每一首词都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这词作不仅浸透了词人的心血,也要让他的读者倍感哀凄,久久萦绕心头,不能消散。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似一幅幅折射生活的画卷,以跌宕流连的长短句的形式展现他细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这是纳兰性德词的独特之处,虽源自花间词,学自花间词,却有其独特的哀感真情。

四、结语

纳兰性德的词作无论是何种题材都有着浓厚的哀情、婉曲与隐忍,其风格主要是哀婉沉着、婉丽凄清。纳兰性德词的“弱德之美”,主要表现在其作品的风格上,其次就是在表现手法上。纳兰性德的词形成“弱德之美”的原因与其自感身世、怀才不遇,以及三段相恋却不得相守的爱情有关。纳兰性德的词虽源自花间词,纳兰性德自己也对花间词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但他的词作与花间词相比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纳兰性德的词作无论什么题材,无论什么内容都是一片婉丽凄清之感,都给人一种声泪俱下的感觉,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就是纳兰性德词的“弱德之美”。

注释:

①叶嘉莹著.清词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6-67.

②陈如江,汪政著.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3-34.

③刘石评注.苏轼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2-133.

④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附录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447-448.

⑤李雪华.情感体验对纳兰性德词创作的影响[J].文学教育:上,2015(07):44-45.

⑥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4510-4511.

⑦李东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M].齐鲁出版社,2006:267-268.

⑧朱巧云.论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成因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2003(05):167-170.

⑨本文所引用纳兰性德词句均出自: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53.

⑩温庭筠著.崇文馆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 温庭筠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 ,2015:88-89.

猜你喜欢

纳兰性花间词作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一个更加完整的印象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花间炫舞
张蓓:花间堂只是我的一个阶段 会朝着下阶段继续努力
张蓓:花间堂只是我的一个阶段 会朝着下阶段继续努力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丁学军作品
丁学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