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报刊批判性阅读教学

2019-12-29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批判性文本阅读教学

孙 红 梅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一、引言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又称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黄源深关于外语学习者“思辨缺席症”的讨论[1][2]使我国外语界逐渐意识到思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逐步达成共识:思辨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还要依赖课堂教学,课程只有与某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大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3]结合思辨能力研究的现有成果和课程特点,对现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当代外语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思辨能力与批判性阅读教学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

西方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比较早,研究也更深入和细化。现代批判性思维传统之父杜威(1909)将思辨能力看作是个体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及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积极、持久和周密的思考。[4]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80)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明确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批评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为目标,认为能够区分事实与判断,信念与知识,掌握基础演绎与推理的技能,包括识别语言和思想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推理错误,是批判性思维教学对学生的最低能力要求。[5]也有学者把思辨能力细分为理解能力(批判性阅读、听和观察)、交流能力(批判性的写、说和表达)、批判的知识(非逻辑的特性等)及批判技能(语境的解释、意义的澄清、论证的分析及综合性的考虑评估结论)。[6]思辨能力现在更多的被研究者们认为是由多种认知过程要素(阐释、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评价、自我调节等)和情感特质(好奇、开放、自信、坚毅等)组成的高层次思维能力。[7]这些研究为开展具体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和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依据。

(二)批判性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阅读就是“理解”的观念深入人心,使阅读理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测试的主要形式。这种观念下的阅读被看作是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理解文章和掌握语言成为读者阅读文本的终极目的。但随着阅读理论的发展,国际上对阅读概念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文本的社会文化属性逐渐得到关注。阅读被看作是一种通过书面语体的手段来解释和重构事实、信息和意义的社会行为,[8]是阅读者主动建构社会文化意义的活动。研究者们认为,读者不应该直接把阅读的课文内容看作中立的和有益的观点而全部接受吸收,而是要结合文本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对感知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推理、重组,最终达到对文章意义的建构。[9]读者要对所阅读的内容做出相关的和恰当的评估,[10]要么接受语篇中隐含阐述的观点,要么对这些观点进行辩驳。[11]这种阅读观念和方式就是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和对文本的深度思考能力。批判性阅读要求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区别事实和观点,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并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12]可以看出,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一脉相承,批判性阅读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参与,但同时它又可以促进和发展阅读者的思辨能力。批判性阅读对于思辨能力培养的特殊价值和有效性早已得到国外研究者和教育机构的广泛认可并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

英语报刊阅读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明确规定的并在很多高校外语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多年来大部分的报刊阅读课程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偏重知识输入和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少,学生参与度低,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参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停留在对语言语篇的表层理解,缺乏对新闻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剖析,缺乏对新闻内容和新闻语篇所要传递思想和立场的考量,而这恰恰是本门课程思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将批判性阅读模式应用到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将是该课程教学思辨转型的有益尝试。

三、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报刊批判性阅读教学

(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批判性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训练,而思维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习得。作为一种科学的阅读态度和方法,批判性阅读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态度和思考的积极主动性。不管是质疑还是思考,读者都要先提出问题。批判性阅读体现的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批判性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文本问题化,问题思维化和思维活动化作为该课程的教学原则,以关键问题为主导、以深度思维为核心、以任务型思维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实践。以关键问题为主导即创设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以深度思维为核心即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聚焦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及反思;以任务型思维活动为主线则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展开深度思维,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美国《时代》周刊一篇题为“China to Philippines:Here,Have a Measly $ 100,000 in Aid”的报道为例,具体展示以上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英语报刊批判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实例

2013年11月菲律宾遭遇超强台风海燕袭击,国际社会陆续展开不同形式的救援活动。在最初的救援过程中,同样遭受台风海燕影响的中国首批10万美元的援助受到美国媒体的一致批评。《时代》周刊连续发表三篇报道,通过选择具有明显评价意义的词汇、多角度的对比和具有明显媒体偏见的描述等方式向读者刻画了一个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却心胸狭窄、吝啬、在国际救援中无法担当超级大国责任的中国国家形象。因此,如何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系列思辨性问题,并结合适当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深入分析探究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国媒体所谓的“客观公正”,并形成自己有意义的观点和看法,是本次课的主要目的。本次课的批判性阅读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前预习。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并将主要观点形成简要的书面报告到课上进行分享汇报:(1)What information do you think is often reported in disaster news and why ?(2)Based on the title of the news, can you predict what will be reported in the news? Share your reasons with your partners.(3)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yphoon Haiyan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disaster assistance offered by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o the Philippines?

这些问题主要围绕对阅读材料背景知识的了解和对内容的预测展开,问题是开放性的。开放性问题和头脑风暴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并进行积极的语言输出。小组任务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而对预测理由的阐述和讨论需要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参与,也可以使学生以较快的速度了解新闻背景和新闻内容,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深入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所使用的论证手段。这一部分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es the article mainly report?”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出新闻的主要信息: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对菲律宾援助的具体情况,台风海燕给菲律宾和中国带来的损失,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的冲突,国内外对中国此次援助的印象和评价。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寻找信息、总结归纳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根据总结出的主要信息分别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How does the author present this information?Why is it presented this way?What effect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wants to achieve?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例如,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和其他国家及中国台湾对菲律宾的捐助情况描述时,教师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写以下表格,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表格展示的内容对他们以及理解文章内容的启发。

Chart 1: Comparison of disaster assistance

nations and regions words used to describe disaster assistance

China A measly $ 100,000 in aid;insultingly small change;

The U.S. $ 20 million in aid;an aircraft carrier for relief effort

Britain A warship;$ 16 million

Vatican $ 4 million

Japan $ 10 million

New Zealand $1.7 million

Taiwan $200,000 in Haiyan aid,double the amou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sending

Chart 2 :Comparison of disaster situation in Philippine and China

name of country words used to describe disaster situation

Philippines A storm-battered Philippines;super typhoon Haiy an in the Philippines;Philippines’storm-battered provinces;death toll stands at more than 1,800 and may eclipse 10,000; complete devastation

China A much weaker Haiyan affected southern China;causing much damage and killing 8 people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发现文中多处内容都采用了对比的形式。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 :“What effec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achieve?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doing this? Can you find any other evidence in the text to support your conclusion? ” 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们得出了“突显菲律宾受灾的严重程度和中国援助数量之少;突显中国捐助数量和其他国家的差距;作者意欲突显中国吝啬小气形象”等一系列的推断和结论。而在第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很多同学找到文章末尾的这句话“But if it(此处指中国)now rushes aid and supplies to the Philippines’stormbattered provinces,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made to look mean-spirited in front of the world community”作为证据,但对文章中不明说的信息却缺乏观察和判断力。教师此时就借机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透过语言表层来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例如,教师向学生发问: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author"s assessment of China’s aid to Philippines based on the Sentence “Beijing isn’t always so parsimonious with disaster assistance.”?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还可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还采用了哪些手段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引导学生去思考文中为什么在提到中国时总是反复强调“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and second largest economy”?在进行捐款对比时,为什么要提及并明确交代 Vatican, Japan, New Zealand这些小国以及台湾援款的数额?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除教师提问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发问质疑。比如,很多学生提出不理解题目(China to Philippines:Here, Have a Measly $ 100,000 in Aid)中“here”的含义,对文章开头第一句话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offloads insultingly small change on a stormbattered Philippines.)中“change”的用法也存在疑惑。教师依然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并讨论语言形式和意义以及功能之间的关系。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这两部分的句式和选词对作者意图传递所起的作用 :Can you tell what kind of message the author wants to convey by using the imperative sentence in the title and the words“insultingly small chang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s? 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思考英语冒号的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冒号在此处新闻标题中表示“言说”。其次,要引导学生查阅词典确定“here”用在祈使句句首时“引起别人的注意”的用法,类似于汉语中的“看,来”。最后,再要求学生结合“change”的“零钱、硬币”的义项及“insultingly”词汇的使用综合理解这两部分的含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就不难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别有用心”:作者利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中国对菲律宾说:“来,给你10万美元零花钱!”祈使句式和“here”的使用和measly以及insultingly small change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形成呼应,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10万美元如同施舍给乞丐的零用钱,中国所给的援助如同是打发乞丐,是在侮辱菲律宾。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分析和引导,学生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句式和用词的选择,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观念诱导读者接受这样的一种认知,其丑化、矮化中国的意图也昭然若揭。

教师可以使用同样的启发方式,以思辨性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去分析文本对中菲在南海的冲突以及国内外对中国此次援助的印象和评价的描述方式,即让学生去思考:作者怎么描述的?为什么这样描述?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至此,新闻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偏见就非常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三阶段是对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的判断与反思。这是批判性阅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s opinion?Do you think the author’s arguments support his opinion? Are all the arguments given by the author true or are they just the author’s opinions?Why did the author report this news from this perspective? What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play a role?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新闻报道所谓的“中立”和“客观”原则。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式学习。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查阅相关的报道或者研究文献,去考察“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在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中总是处于被批判的框架之下?”去了解意识形态分歧、价值观念差异、国家利益以及新闻属性等因素对新闻报道倾向或者偏见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面对纷繁的新闻资讯时能够保持清醒、谨慎和批判性的阅读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英语报刊的批判性阅读教学既是时代发展和高等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阅读本身的要求。在新闻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思辨性的问题,运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闻信息和新闻目的的深层次理解与思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语言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分析,合理批判的思辨能力。这正是以思辨为导向的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猜你喜欢

批判性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