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甜牙》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2019-12-28李雅晴
李 雅 晴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是当代英国最具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作家之一。与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并称为英国“文坛三剑客”。作为英国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从早期封闭、阴暗的自我书写转向后期对社会历史现实的宏观书写,创作风格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文学潮流与当下社会的密切关注。《甜牙》是麦克尤恩于2012年出版的新作,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冷战时期的英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主人公塞丽娜·弗鲁姆(Serena Frome)受英国情报机构军情五处派遣,参与一项特殊的“甜牙”行动,目的是资助青年作家创作以帮助宣传主流思想。该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彼特·查卢斯基(Petr Chalupsky)将《甜牙》与麦克尤恩前几部小说《赎罪》《无辜者》等进行对比,探讨了小说的主题意蕴与叙事策略,认为小说中游戏般的叙事手法是其独特魅力所在。[1]101劳拉·沃克(Laura Savu Walker)在其文章中探讨了《甜牙》元小说与反思历史的特点,认为麦克尤恩以微妙的平衡力扮演着双面间谍的角色。[2]498在国内,尚必武运用嵌入叙述、心理叙述、内聚焦等书写策略,试图“揭示‘原谅’这一在作品中不断闪现的词汇所蕴含的伦理价值和情感元素”[3]64。胡碧媛在其文章中指出,《甜牙》从不同层面探讨人性、道德及社会问题,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也展现了作家娴熟的文学技巧。[4]20黄一畅运用修辞叙事理论分析小说的伦理向度,揭示麦克尤恩“对后现代元叙事中阅读伦理的可能塑形”[5]104。
可见,《甜牙》鲜明的后现代特征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其中多以元小说、互文性等为主。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不确定的情节与结局、杂糅的叙述风格、并置的真实与虚构等后现代叙事策略,发现小说丰富多元的文本内涵,以及潜藏在文本下的现实意义。麦克尤恩借虚构的小说创作,从多个方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七十年代冷战背景下的西方社会,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反思,及其作为小说家的社会责任感。
一、不确定的情节与结局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认为,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根本特征之一。“不确定性决定一篇本文如何被人阅读。作品(本文)的意义取决于解释这一作品的方式,而不是取决于一系列固定不变的规则。”[6]72后现代作家打破了现代主义惯常的“封闭体”写作,倡导采用“开放体”写作,终止了情节的确定性和单一性。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情节、形象、主题、语言等几个方面。在《甜牙》中,作者通过不确定的情节,以及开放的结局,使小说的解读呈现多种可能。
《甜牙》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主人公塞丽娜为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她40年前受英国军情五处的派遣执行一项秘密任务的经历。第二部分则以作家汤姆·黑利为第一人称视角揭开故事真相,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推翻,即反转。作为一部间谍题材的小说,《甜牙》展现了冷战背景下的间谍世界,其情节看似环环相扣,实则充满了空白性与不确定性。主人公塞丽娜本是一位普通的剑桥大学女学生,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历史学教授托尼·坎宁,而因此开始走向特工的道路。在与托尼交往期间,塞丽娜不仅享受托尼给予的经济支持,还享有托尼单独教授历史、文学知识的机会,而塞丽娜没有预想到的是,托尼实际上是军情五处的特工,且所谓的单独授课也不过是为日后将塞丽娜送入军情五处所做的准备。结束与托尼的感情之后,塞丽娜进入军情五处成为一名低级职员,她出众的外貌及对文学的爱好使她迅速脱颖而出,被上级选为“甜牙”行动的女间谍。“甜牙”是一项特工行动的代号,目的是以自由国际基金会代理人的名义诱使具有反共倾向的青年作家接受资助,并利用他们的作品宣传主流思想。
在这次行动中,共有十个目标对象,塞丽娜负责的是正攻读文学博士的汤姆·黑利。而至于这次行动中其他几个目标对象是谁,是何身份等细节,小说都未曾再提起,关键人物黑利被选中的原因也未给予过多解释,“甜牙”行动的真实性无从得知。故事伊始,小说就被蒙上一层不确定的面纱。塞丽娜的上级彼得·纳丁在介绍黑利时,说道:“本杰明已经整合了一份文件,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如果你乐意,我们希望你能坐上火车到布莱顿跑一趟,看看他。如果你竖起大拇指,那我们就用他。否则我们就把目标转到别处去。”[7]120可见,纳丁派遣塞丽娜接近黑利是为了预先打探情况,评估计划的可行性,而这份工作后来却成了简单的招募工作。军情五处的高层仅仅掌握了黑利的基本资料,便有如胜券在握一般派塞丽娜前去诱使黑利接受政府的巨额资助,而黑利不仅接受了资助,同时也掉进了塞丽娜“甜牙”的陷阱。这似乎是早已有人摸透了黑利的心思,并利用他的弱点引其上钩。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塞丽娜的前男友托尼曾被军情五处怀疑是英俄的双面间谍,军情五处也派人试探塞丽娜的政治立场,而在小说结尾,塞丽娜的直属上司马克斯却将“甜牙”行动的机密透露给黑利,塞丽娜被赶出军情五处,成为唯一的牺牲品。因此也可如是推测,这次行动的目标或许并不是包括黑利在内的十个作家,而是塞丽娜。小说中多个事件的细节均未给出确定的答案,故事脉络缺乏连贯、逻辑性,作者似乎正有意在小说中设置多处空白以留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
读完小说,读者会发现“刚读完的那个故事突然被赋予崭新的意义”[7]1,而这种“反转”不仅使小说更具耐读性,且使得小说结局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小说最后一章是黑利写给塞丽娜的一封信,从信中可知,其实早在报纸揭露塞丽娜的真实身份之前,黑利就已经从马克斯口中得知事实真相。马克斯是军情五处的一员,也是塞丽娜的上司,二人曾有过短暂的暧昧关系。一时嫉妒心起的马克斯将有关塞丽娜与军情五处的秘密向黑利全盘托出,极度愤怒之下的黑利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仇恨,决定隐瞒已知的实情,并以此作为其创作小说的故事蓝本,展开对塞丽娜的“甜牙”行动。小说结尾,黑利在信中写道:“如果你的回答是一个致命的‘不’,那好吧,我没有留副本,只有这一份,你可以付之一炬。如果你还爱我,你的答案是‘好’,那么我们的合作就开始了,而这封信——如果你同意的话——将会是《甜牙》的尾章。最亲爱的塞丽娜,你说了算。”[7]399小说就此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从结尾可看出,《甜牙》实际是黑利所著,他以塞丽娜的口吻讲述整个故事。而这部小说到底是作者黑利自己的虚构?还是经过了塞丽娜后来的补充?读者所读的版本究竟是黑利所著的版本?还是经过塞丽娜修改过的修订本?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开放性的小说结尾展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也揭示了小说不确定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二、杂糅的叙述风格
《甜牙》是一部杂糅了文学、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题材的爱情小说。加奈尔·布朗(Jannelle Brown)在《洛杉矶时报》书评指出,“文学才是《甜牙》真正的主题”[5]105,麦克尤恩本人则曾在采访中提到《甜牙》是一部关于阅读的小说。[8]可见,多种题材的相互交织,使小说文本展现出多元化的后现代特点。
《甜牙》是典型的后现代文本。小说借鉴了间谍小说的叙述模式,为读者展现了间谍世界的阴暗与诡秘。而与传统的间谍小说不同的是,《甜牙》并不单单只是对间谍世界的展示,还结合了政治、历史等严肃主题及谎言、爱情等通俗元素。小说中的英国情报机关——军情五处,在冷战正处于胶着期时,与军情六处争夺资源,打着自由国际基金会的旗号资助青年作家以鼓励创作,并借其创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除了政府机构间的政治,还有“被一整套官僚主义和机构内卷化效应拖得一步一喘的办公室政治。无论是一份理由暧昧的密控档案,一篇只消上级一个眼神就推倒主旨的报告,还是一位因为个性张扬就遭到解雇的女职员,都折射着某种早已被习以为常的荒诞性。”[7]5政治成为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英国文学圈与政治素来深厚的关系,英国小说与间谍业之间素来纠结的瓜葛(我们熟悉的毛姆、格林、弗莱明和勒卡雷之类,都是著名的跨界人物),均可视为《甜牙》的灵感源泉。”[7]5麦克尤恩将政治与生活细节相融合,并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展现了政治背后的虚伪、阴暗与复杂性。
除上述之外,《甜牙》实际上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与“描述主人公成长经历及其道德上和心理上的成熟过程”[9]35的成长小说一样,主人公塞丽娜经历的利用与被利用,信任与背叛,仇恨与原谅的过程是成长小说的基本模式:天真——考验——成熟。小说的成长主题主要体现在塞丽娜的情爱当中。塞丽娜出身于教会家庭,在“四面筑起围墙的花园里长大,体验过其中必然蕴含的一切愉悦与局限”[7]3。父母疼爱有加,痴迷文学,享受高等教育,塞丽娜的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是单纯而美好的。进入剑桥大学后,塞丽娜结识历史系教授托尼·坎宁,并开始了一段跨越年龄的地下恋情。两人一起在郊外的小别墅里度过了一段专属于彼此的美好时光,而好景不长,这份恋情最终以一场精心安排的骗局结束。托尼以恋情被妻子发现为由,结束了这段婚外情,遭受打击的塞丽娜对于这份感情始终难以释怀。实际上,托尼早已计划好将塞丽娜当成礼物作为送给军情五处的补偿。进入军情五处,塞丽娜一直处于上级的监视状态下,她也逐渐发现隐藏在这世界背后的阴谋与黑暗。“甜牙”行动的秘密泄漏后,塞丽娜成为军情五处唯一的牺牲品,因为“特工的身份一旦暴露,从此便百无一用”[7]363。几经欺骗与背叛后,塞丽娜也逐渐变得更成熟。从结尾黑利的信中可以看出,塞丽娜经受住考验,最终选择了原谅。
麦克尤恩独到的写作技巧使小说的叙事空间立体化,叙述风格与叙述模式的杂糅凸显了小说的后现代特征。
三、并置的真实与虚构
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将后现代主义与编史元小说之间划上等号,她认为编史元小说“强调现实和历史都是语言的建构物”,且“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频繁调用能起到借古喻今的作用,以促使读者重新思考历史、传统、宗教和意识形态等问题。”[10]191真实与虚构的并置凸显了小说《甜牙》的后现代特征。《甜牙》的时间背景设于上世纪70年代冷战时期的英国社会,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碰面,他们的生活彼此交织、相互影响。麦克尤恩以虚构的方式让历史真实人物与小说人物会面,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重叠,从而进一步反思现实、反思历史。
小说中,历史人物频繁登场,与虚构人物共处同一时空。小说人物托尼·坎宁是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而他的另一身份,是军情五处的特工。在塞丽娜初次见到托尼时,就介绍道,“他是教授,一度是内政大臣雷吉·莫德林的朋友,后者曾经到他学院里来共进晚餐。某天晚上,这两个男人喝得烂醉,说起在北爱尔兰推行不经审判即可拘留的政策,双方争执不下,就此失和。”[7]16雷吉·莫德林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是英国保守党著名的政治家,是英国政府北爱尔兰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与著名的1972年北爱尔兰游行民众事件“血腥星期日”直接相关。而“血腥星期日”这一历史事件也被写入小说中。“去年四月的威杰里报告出台……声称,派遣一支像伞兵部队那样冲动好斗、目标明确的队伍去维持一场民权游行的秩序,显然是一次操作失误。这本来应该是北爱尔兰皇家武装警察的任务。”[7]92军情五处是英国的军事情报机构,是世界上最具神秘色彩的谍报机构之一。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处理安全、防务、外事、经济方面的事物搜集情报。小说中,军情五处还通过资助青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来达到渗透意识形态的目的。并与情报司、军情六处合作,共同培养作家、报纸、出版商。“乔治·奥威尔临终时给了情报司一份三十八名‘共产主义同路人’的名单。而情报司则帮忙将《动物农场》翻译成十八种语言,同时替《一九八四》做了大量推广工作。”[7]117可见,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服务,历史也如此,因为“在历史事件被构建为历史事实的过程中,就难以排除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因素。”[10]195“小说中的历史事实虽然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并有据可查,但他们是为小说虚构服务的。”[6]312麦克尤恩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频繁调用,以及利用虚构的小说对真实素材的改编,创造出一个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空间。
在论及历史的真实与小说的虚构问题时,哈琴认为,“历史不再是绝对的真实,小说也不见得纯属虚构,因为历史和小说都是话语、人为建构和表意系统,我们对过去和历史的认识都来自被阐释和编制过的‘文本化的残余’(textualized remains)。”[10]194这些“残余”缺乏完整性,且是主观的产物,如“目击证据、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等。倘若是官方记录,那就更难逃各种机构、制度和利益集团的操纵、歪曲或压制了。”[10]195小说《甜牙》的主体部分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塞丽娜约四十年前的一次特殊经历,并通过塞丽娜的第一人称视角追溯历史。而小说结尾,读者会发现,整部小说都是黑利在基于一些调查之后,以塞丽娜的口吻写成的、带有虚构性质的创作。读者与塞丽娜一起掉入黑利埋设的“甜牙”陷阱。小说的虚构本质被揭露,历史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记录历史事件的官方媒介——报纸,实际上也不过是意识形态操控下的产物。报纸在《甜牙》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托尼在为塞丽娜授课时就要求她每天看一份报纸,“他当然指的是《泰晤士报》,在那个年月,它仍然是赫赫有名、教人敬畏的报纸。”[7]31在那个喧嚷的70年代,人们了解时事多半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不管是军事讯息,还是政治新闻。“报摊上每张报纸的头版都登着‘石油输出国组织油价危机’的报道。西方对以色列加大支持力度,所以正在遭受惩罚。出口给美国的石油一律禁运。矿工工会的领导正在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他们怎样才能最好地利用眼下的局势。”[7]209报纸被视为记录真实事件的载体,小说通过新闻报纸客观再现历史,展现了某种历史性的危机,然而,小说又揭示了其不可靠性。当彼得·纳丁与塞丽娜提到《邂逅》时,他说道:“这是一份月刊,知识分子的玩意,政治,泛文化之类,它跟大多数知识分子刊物不同,一旦涉及共产主义,尤其是苏联那种,它往往抱着怀疑的态度,或者干脆就是敌意。他们打的算盘是诱导欧洲持中左立场的知识分子远离马克思主义观念”[7]106。报纸这一媒介背后是权力的运作,也就说明报纸不过是主观、虚构性的创造。
麦克尤恩对历史人物的调用和历史事件的情节编排赋予了小说丰富的视觉意象与想象空间,使读者穿梭于真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同时,对70年代纷乱动荡的英国社会的全景式展现,促使读者重新反思历史、审视现实。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文学不在于如何表现世界或解释世界,而在于对人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提出挑战。”[11]73素有英国“国民作家”称号的伊恩·麦克尤恩,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将小说创作与时代历史相结合,以更为成熟的姿态展现其小说的时代威慑力。在小说《甜牙》中,麦克尤恩巧妙利用情节的断裂、空白以及开放的结局使小说展现不确定性的特征,消解了文本封闭、固定的隐含意义;对多种叙述风格的融合则体现了小说多元化的后现代特点。他以虚构的方式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社会现实,将小说与读者置于开放的历史语境中,进而反思历史的本质。麦克尤恩运用多种后现代叙事策略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学世界,同时也折射了当代社会人类的真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