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英译本中的乡土语言翻译研究
2019-12-28车明明崔落梅
车明明 崔落梅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1 引言
在翻译研究领域中,“文学作品可能遭遇‘诠释不足’或‘过度诠释’,从而导致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乃至中国形象的误读”[1],阻碍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乡土文学外译是世界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在翻译研究的历史长河中,研究重点一直都聚焦在“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的技巧(上),而对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则缺乏系统的、有深度的研究”[2]。“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是对译者努力寻求“求真”与“务实”的行为给予合理解释的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对译者的翻译行为做出合理描述,对乡土语言的英译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兴》是贾平凹有关底层书写的一部力作,是一部充满浓郁陕西特色的乡土小说。该作品描写了农民想扎根于城市但最终却被严酷、现实的城市生活所打败的故事。目前为止,学界关于该译本的相关研究甚少,对其中乡土语言的研究更少。有鉴于中国乡土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本文采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从方言、俚语以及歇后语三个层面对韩斌在《高兴》英译过程中针对乡土语言的处理进行研究,以期探析其翻译实践过程中向原文贴近的求真程度以及向读者社会靠近的务实程度。
2 乡土语言
乡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文学类型,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灵魂所在。乡土语言是指“一切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传、通俗精炼,并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3]乡土语言又被称为“民间话语”[4],它是指某个地方的特色土话,这种“俗”与“土”使得文学语言亲切生动、传神达意,因此乡土语言的使用反映了作家在文学作品上的极高造诣。简言之,乡土语言大俗大雅,具有独特的诗性特征,因此对其翻译的研究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界关于“乡土语言”的相关研究始于周领顺教授2015年成功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的立项。作为乡土文学的重要载体,乡土语言的英译研究近年来也逐渐成为译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它对体现作品的乡土色彩和民族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乡土文学的对外传播也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目前为止,翻译界对于“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还不够,在中国知网上按主题搜索“乡土语言英译”,仅仅出现20多篇文献。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中流砥柱,其英译是乡土文学走出国门的最佳途径,因此有关乡土语言的研究仍需持续推进。
3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继译者主体性热潮之后,译者行为研究这一新生的研究主题迅速成为翻译批评研究领域新的热点。作为该理论的创始人,周领顺教授曾在《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2014)中首次提出批评意义上的“译者行为”这一概念,该理论在翻译界获得许多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译者行为批评(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是“继‘变译理论’和‘生态翻译学’之后,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的且较成体系的原创性理论”[5],该理论主要是从译者角色和行为为出发点,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翻译批评方法。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评价方法,其中“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6]。求真与务实位于评价模式之统一体的两端,且两者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对原文忠实,正是译者求真的结果;对原文有意不忠,可能是译者加入了自己务实性的思念。”[6]换言之,当译者越贴近原文即“求真”,当译者越向读者社会靠近即所说的“务实”,当两者达到平衡时译者的“求真”与“务实”行为可以兼而有之即译者可以在能够在求真的同时并可以达到务实性目标和效果。“求真—务实”不仅供译者用来自律翻译实践,也供译评者用来评价译者行为[7]。“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有助于译者客观地衡量译作的价值,对评价译文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这种模式对译者行为进行的翻译批评研究,深化了对翻译本质与译者主体性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也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扇通向远方的探索之门。
4 《高兴》英译中译者的“求真—务实”行为
作为一部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品,小说《高兴》中夹杂着大量的陕西乡土语言。以下,笔者使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通过具体例子,从方言、俚语以及歇后语等三个方面阐述韩斌的“求真—务实”行为,旨在分析韩斌作为译者在翻译乡土语言时所采取的译者行为或角色,并由此决定了译本翻译方法的选择,以及译者如何将这种大俗大雅的乡土语言成功转换并且有效地感染目标语读者和观众。
4.1 方言
方言作为一种典型的乡土语言,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小说中方言的使用会使得小说的英译挑战性更上一层楼,因为“中国地域方言在目标语中往往找不到真正对应的方言,即使勉为其难地译成一种英语地域方言(即方言对译法)”[8],也会“造成内涵意义的脱节,有的读者会觉得难以置信”[9]。针对此种现象,译者不仅要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同时还应注意词语选择的准确性。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面笔者主要剖析韩斌在翻译小说中这些乡土语言时是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来展现其译者“求真—务实”的行为。
例1
原文:
他真的就吃了,梗了脖子,红着眼坐在那里发瓷。
(贾平凹,2013:26)
译文:And he did.Then he slumped to the floor,his neck rigid,his eyes red and glassy.
(Harman,2017:46)
正如“一种语言的词汇在其他语言中没有真正的对应词一样,方言或地方口语在其他语言中也没有真正的对应”[12],方言的翻译也需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发瓷”作为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色的方言,译文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用“glassy”一词表示“发呆”之意,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第七版商务印书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glassy”的解释为“showing no feeling or emotion”,即“glassy”意为“目光呆滞”之意,译者在此展现了其务实行为,使得译文充分展现出原作方言词汇的文化内涵。这种务实化的处理巧妙地消除了方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促进了乡土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
例2
原文:
我说保安同志,你瞧我这兄弟差成色不,我只说一巴掌能把他扇灵醒哩,可还糊涂呀,竟然还向你投诉?
(贾平凹,2013:48)
译文:
This bro of mine has no idea how to behave.I thought a slap might clear his head,but he’s still so confused,now he’s complaining to you.
(Harman,2017:89)
在该例中,“灵醒”这个方言词汇指的是“明白”“聪明”之意。译者在翻译时结合了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其真实含义,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clear his head”,“clear”在此处为动词,译为“使头脑变得清晰”,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不失流畅。译者本着“务实”的目的,充分发挥其译者的主动行为,以便提高译文的翻译质量,并充分照顾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审美情趣,达到了良好的翻译效果。
例3
原文:
这个饭辰我口特别的寡,不知怎么就是想吃米饭,我们已经好久好久没吃米饭了,几乎中午不是带了些早上蒸好的馍打个尖,就是掏四元钱去吃一海碗扯面。
(贾平凹,2013:36)
译文:
I didn’t have much of an appetite,but somehow rice appealed.We hadn’t had any rice in ages.Instead,what we usually did for lunch was bring along some ganmo from breakfast to keep us going,or spend four yuan on a big bowl of pulled noodles.
(Harman,2017:66-67)
方言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朴实生动,意味深长。“口寡”作为陕西方言的一种,意指“没什么食欲或胃口”。其含义通俗易懂,原文恰到好处地用这一独特的方言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译文采用的是意译,译者对“口寡”的翻译以务实为上,选择了合适的翻译方法,最大程度地以服务于目的语读者和社会为目的,用“didn’t have much of an appetite”还原了主人公想要表达的意思,真实地再现了汉语语言的原貌,保留了原文的“陕西味”,使译入语读者也感受到了真实的地域语言与文化。
在小说《高兴》中,贾平凹大量使用典型的陕西方言土语,通过方言的使用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从以上例子分析可以看出,在对《高兴》的方言进行翻译时,韩斌几乎都采用了意译法,即,以表达出原文的大意,以服务读者和社会为主。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下,韩斌作为译者着力追求务实的翻译思路,使得译文更加传神达意。
4.2 俚语
俚语属于方言中惯用语,具有俚俗、粗糙的特征,主要指的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结构灵活、修辞色彩强烈的固定词组”[13]。俚语的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寓意。在翻译过程中,像这样修辞性较强的俚语的翻译不仅要着眼于文本细读,更要结合译者行为。对于小说《高兴》中俚语的翻译,韩斌主要以务实为上,同时兼顾求真的指导思想。以下笔者将对译者韩斌对俚语翻译所表现的译者行为进行解析。
例1
原文:
杏胡就开始讲他们离开的这一段时间的五马长枪。
(贾平凹,2013:178)
译文:
Almond started to regale us with tall stories of how they had spent their time away.
(Harman,2017:323)
陕西俚语“五马长枪”属于贬义词,其意思是“虚张声势”“爱说大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此处的“五马长枪”是“夸张的故事”。如果此处译者将“五马长枪”直译出来,必定会造成理解偏差,形成阅读障碍,使译文丧失可读性。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淡化了陕西俚语特征的手法,将其译为“tall stories”,表达了原文的语义效果。译者在对原文的意义确定、译文的乡土味以及流畅度上做到了“求真为本,务实为上”[7](P102)。译者对待译文的务实化态度有助于目的语读者正确理解该俚语的使用语境和真实含义。
例2
原文:
五富说:你是皇帝他妈,拾穗图新鲜呀?
(贾平凹,2013:97)
译文:
“So you’re the emperor’s mother,just doing a bit of gleaning for fun?” Wufu retorted.
(Harman,2017:178)
此例中的俚语“拾穗图新鲜”意指“收集某一种东西只是为了好玩”。这种俚俗的惯用语的使用很符合五富的语言特征,从语言上生动地反映了五富的农民特征。译者充分了解中国文化,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抛弃了“拾穗”的意象,将其译为“you’re the emperor’s mother, just doing a bit of gleaning for fun”。前一句“皇帝他妈”求真于原文,后一句“拾穗图新鲜”译者做出务实性的翻译再现,总体来说可以看出,译文的务实度高于求真度,更加向读者社会靠近。
例3
原文:
那小车就挤住了架子车,司机伸出头骂五富是狗吗,好狗都是不挡路的。
(贾平凹,2013:72)
译文:
The driver was jammed up behind the cart,cursing Wufu,his head struck out the window.“You’re worse than a dog.Decent dogs don’t block the roadway!”
(Harman,2017:134)
该例中“好狗都是不挡路的”暗含着“机灵的”“识大体的”“有礼貌的”等意。该句描写了这样的情景:五富在街道上拉着板车,正在兴隆街拾破烂,他跟开着小轿车的有钱人的车子在街道上并排走着,造成了道路的拥挤,小轿车司机因此对五富进行谩骂。译者充分理解了原文的语境,将“好狗”译为“decent dogs”讽刺效果极强。因为“decent”一词意为“得体的、优雅大方的”,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五富这一穷人。可以说,该译文加入了译者的务实性的想法,消灭了乡土语言障碍所导致的文化交流障碍。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发现,在对小说中俚语的处理过程中,韩斌几乎都是根据故事情景而进行意译,翻译呈现以译者为中心,同时兼顾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于这些俚语的翻译转换,译者尽量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移译过来,展现了译者的务实性行为。
4.3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在现实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歇后语主要的特点就是短小风趣、形象生动。由于歇后语寓意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文化内涵,所以歇后语的翻译也是翻译实践的一个难题。试看下例:
例1
原文:
清风镇有句话说:人轻没好事,狗轻老虎吃。
(贾平凹,2013:119)
译文:
There was a saying back in Freshwind:Careless makes things go wrong,and a careless dog is a tiger’s meal.
(Harman,2017:214)
“人轻没好事,狗轻老虎吃”是陕西民间的一个歇后语,主要意指“做人不能太轻狂,否则就没有什么好事情”。译者韩斌采用浅译法的归化方式,浅化了原文的语意,将此句歇后语译为“careless makes things go wrong, and a careless dog is a tiger’s meal”。如果对译文进行回译,则为“粗心使事情出错,粗心的狗是老虎的美餐”,再现了原文的含义。在这里,译者基于“务实”行为对原文做出了务实性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使得乡土语言与文化得以传播。
例2
原文:
五富骂道:咱这是寡妇尿尿,只出不入么!
(贾平凹 ,2013:101)
译文:
“All outgoings,no incomings,” grumbled Wufu,“like pissing widows!”
(Harman,2017:184)
作为拾荒者,五富在下雨天就无法到大街上拾破烂,也就无法养活自己,由此五富发出这样一句有伤大雅的话。“寡妇尿尿,只出不入么”是农村的粗俗之语,形容“只有出去的,没有回来的”。译者韩斌进行评价时考虑到了“文本求真度、效果务实度和译者行为合理度三要素”[6],然后通过仿拟“no pains,no gains”(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表达句式。为了再现原文的语义内容,译者尽可能“务实”于读者和社会,将原文译为“All outgoings,no incomings”。该句的成功转换体现念,选取相同意思的词语来再现原文的叙事语域。了译者归化的翻译策略,也说明她以“务实”的理从《高兴》英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对这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歇后语进行翻译转换时,韩斌的务实行为大大提升了译文质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5 结语
本文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高兴》英译本中的方言、俚语以及歇后语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韩斌比较偏向于“务实”一端,充分展现了她作为译者的务实性理念,因而对《高兴》中的乡土语言在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往往具有独特的见解,达到了匠心独运。总之,韩斌通过追求务实性行为理念,力求向读者和社会靠拢,充分再现了《高兴》这部小说的乡土语言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