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生态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2019-12-28初国清
初 国 清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引言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在传播知识、真理的同时,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课堂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情感,在保证学生统一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是让教育回归本位,去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本文将以应用型高校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所谓“生态课堂”,是借用了生态学的专业概念,将其转化为教育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的实施策略。“生态系统”可以理解为生物与周围环境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生物彼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行能量转换、物质代谢与信息传递。生态课堂理念把课堂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共同组成,教师与学生是该生态系统的主体,教学环境及教学过程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形成了较为特殊的高级的生态系统。[1]
(二)生态课堂的特征
和谐共生是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也是生态课堂的最主要特征之一。生态课堂注重主体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整体发展,教师、学生等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有效互动,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生态种群。课堂生态系统的活力来源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有效交流,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2]。
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流水线上无差别的产品。生态课堂理论彻底摒弃了传统课堂过度强调确定与秩序的机械论观点,代之以生态学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的价值取向。生态课堂强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生命、激发潜能,开启心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应学会互相尊重与包容,而后实现彼此的和谐共生。
二、应用型高校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性
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使初高中阶段的教育日益功利化,与生态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这种功利主义体现在教师授课上则是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把对学生一味地的高压严管视为是认真负责,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单向的、反复的强行灌输,功利地通过给予物质奖励、施加惩罚措施等方式督促学生学习。
一般来说,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等方面总体偏弱,其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这个群体不断地承受着来自家庭和老师施加的压力,并在成绩优异学生的参照下渐渐丧失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成为讨论问题的主角,因为害怕说错、害怕被嘲笑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到了大学阶段,这一学生群体在学习上的心理状态也不会自动发生改变。生态课堂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而是挖掘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分数论成败等功利化的做法将被抛弃,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是剑拔弩张的恶性竞争关系,而是友好往来、和谐共生的良性竞争关系。进入应用型高校学习的学生急需生态课堂和谐共处、互相尊重、自由舒适的学习氛围助其慢慢恢复自信心,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进而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型高校构建生态课堂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层面
在应用型大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举手发问发表个人见解的学生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学生心理上的原因,如前面所述;另一方面则跟教师的错误教学观有莫大关系。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被反复提倡,但不少教师仍然对学生的中心地位持保留态度,一些地方应用型院校的教师认为招收的学苗本身素质差,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都较差,因此认为考虑学生的想法意义不大,甚至认为让学生发言、讨论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课时少,教学内容讲不完”等说法常常被老师挂在嘴边。老师们都在不自觉中作了一个错误的假设,即是教学内容的多少与学生知识掌握的量成正比。此外,不少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或者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而选择严苛地管束学生,来保证课堂秩序,导致学生上课时噤若寒蝉而后是呆若木鸡,学习变成了煎熬。事实上,创新性的思维和想法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完全相关,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反而思维非常活跃,不被学习框架所束缚,总能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因此,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对学生的偏见,通过构建课堂生态系统让每个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想法得以尊重、个性得以发展。
2.学校层面
(1)功利性的教师考核方式
与高中教师相比,高校教师基本没有了来自“成绩”和“升学率”考核的巨大压力,本应该在课堂教学上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尝试更多的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来自学校层面的功利性的考核方式给教师戴上了“紧箍咒”。不仅是知名大学,应用型高校也一样,重科研轻教学,缺乏对教师教学热情的激发,而是采用极功利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而考核的结果又直接同评职称、提工资等挂钩,老师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完成科研考核。
(2)过度强调在线课、智慧教学工具等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
新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在电脑、手机终端自主观看优质的在线视频课程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智慧教学软件进行抢答、投票、讨论等等。本文认为,智慧教学工具终究是用来辅助教学的,适度、适时地应用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目前有些应用型高校过分夸大了其作用,有些课程的绝大部分课时要求学生通过看视频课自学完成,而跟老师的见面课越来越少,有些学校为了赶时髦,快速推进智能手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甚至将其应用的频率、学生的点击率作为考核老师的一个硬性指标。生态课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合作、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讨论并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差异的存在,保护个性的发展,然而一些在手机上积极进行讨论的学生回到现实世界、真实环境中仍然不敢发言、不懂合作、不擅长与人交流。因此,本文认为智能手机等智慧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度应用不利于课堂生态系统的形成。
(3)大班额授课
师资力量不足几乎是大多数高校都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民办应用型高校。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大多采用了大班额授课的方式,由于学生数量过多,老师的课堂组织、各项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跟老师互动的机会很少,生态课堂的构建变得更加困难,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3.学生层面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跟他人合作、不愿意迁就他人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生态系统的构建变得更难,但同时更加凸显了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大学生若想在未来工作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必须培养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而不能仅关注课业成绩、证书的数量。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难以速成的,如果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引导强化,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应用型高校构建生态课堂的路径分析
(一)教师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上是有主动权的,如果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生态课堂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是生态课堂成功构建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建立生态课堂教学观,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扮演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任务设计者、监督者和合作者。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学习任务、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及实现学习目标,并且在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观察合作学习的动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被广泛的研究与实验,该模式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被大家普遍认可。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师生普遍接受和运用。
传统课堂上,老师是学生唯一的单线互动对象,但老师无法同时接收多人传递过来的信息,只有极少数人能得到展现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整体的互动积极性下降。[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与倾听,组与组之间的互相审视与比较,老师与小组之间的对话及评价,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评判,更要懂得妥协与合作,这种和谐共生正是生态课堂所强调的状态。
笔者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做过实验:对上同一门课的两个教学对象,一个对象进行分组,一个对象不分组,同样采用加分、给予特权等方式激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实验结果如下:
不分组的教学对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很少,大约5%-10%左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最后,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固定,基本上是班级公认的学霸,当学霸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听得并不用心,似乎与自己无关。
分组的教学对象:当老师抛出问题时,小组内部自发地进行小声讨论,然后观察其他小组的动向,一旦有小组主动举手发表意见,其他小组马上停止讨论,转头注视并认真倾听,而后迅速地纷纷提出质疑或表示赞同,这一连串的动作是自发的、自然的,相比“为自己”,似乎他们更愿意“为小组”献计献策、主动发言,以“为小组”之名,他们少了一些羞怯,当一名小组成员回答的不够完善时,其他成员会主动进行补充、解释,当得到老师的肯定时,他们互相击掌,满满的成就感。
相比较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生态化课堂有着更高的契合度,运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改变课堂心理氛围、还能够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虽然很明显,但也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如何进行分组、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布置作业,如何随机应变处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或偏执的想法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课堂生态都会出现不和谐,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2.教法——与小组学习模式相配合
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不能仅限于课本、教材,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这些教学形式应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相适应,如案例讨论式教学、利用道具进行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小品演绎进行教学、游戏教学等等,充分调动学习小组的学习热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适度地应用安装在手机终端的智慧教学软件,如用手机签到考勤,用手机进行投票和问卷等,将老师逐一点名考勤的时间节省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老师也可以进行课堂翻转,将部分知识点的视频讲解让学生在课下自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节约下来的课时用于课堂研讨活动。
3. 构建小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为了能把每一个小组的整体评价与对个体成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在提升各个组之间的竞争性的同时激发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需要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构建一套详尽、可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案。
在实践中,笔者选择采用了合作学习小组积分制和组内监督机制,建立各个小组的学习档案,根据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进行记分,定期公布小组排名。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应采用正面激励,即使是学生表现不佳,甚至严重偏离正常逻辑思路等,也尽量少采用惩罚性手段,用激励代替惩罚,不强调正确与错误,鼓励参与、合作、创新性想法。为了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尽量循序渐进、语言通俗易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熟悉的例子解释一些问题,尤其要鼓励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向老师提问的同学。将小组内部各个成员的评价权利交给小组,由小组自行根据成员贡献的大小对本组获得的加分进行分配。
4.课堂的延伸与拓展
通过建立课程微信群或通过智慧学习软件平台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以各小组的名义加入该课程群。通过平台讨论问题,晒学习成果,进行答题小竞赛,限时完成作业等等,便捷的网络平台使教与学不再被限制在课堂之内,生态主体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学校的支持与配合
生态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班型减小,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互动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同时,改变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评价,降低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占比。各生态因子所处的生态环境对生态系统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配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翻转课堂的需要,学校应对授课环境进行改造,将原有的固定的平行排列的桌椅,改为可移动的圆桌分散排布,小组成员围坐一桌面对面交流,学习氛围更轻松,老师居中或在各桌间穿梭,很容易接触到每个学生,消除距离感,使交流更方便。
结语
笔者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了“基础会计”课堂教学,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生态课堂构建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问题、小组组建的合理性问题、小组成员间过度依赖问题等等。为了建立活跃有序、良性循环的课堂生态系统,还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从而完善生态课堂的构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