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理念的现代性
——对其思想感悟的探讨

2019-12-28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马克思主义作家

刘 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广西 柳州 545616)

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文学史都有古代和现代之分。划分古代和现代的根据,无非是作家创作思想的变化、作品的时代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更换等等。而所谓“现代”,具体说来,包括反封建、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内容和新的创作理念的出现,新的创作方法和新的文学语言的运用等等。不说别的方面,只就创作理念而言,在西方,自19世纪20 年代现代派产生之后,改变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至高追求,把表达作家独特的思想感悟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我国五四之前的古代文学,也一直把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视作创作的最高准则,同时因为遵从封建的“道”义,所以并不重视独特思想感悟的表达。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从鲁迅开始,转变了创作理念,在重视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安排的同时,开始了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思考。虽然在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后期的工农兵文学中,呈现出作品思想趋同化,不重视表达独特思想感悟的现象。但是还应该注意到: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好些作家(不是全部)还是重视思想感悟的表达的。因而可以说,无论中国或者世界,表达作家独特的思想感悟,都成了文学创作理念现代性的一项重要的标志。就中国现代小说而言,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和白话的运用,无疑是其现代性最重要的标志,但是其对作家思想感悟的表达,也是其现代性的重要表现。

一、关于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

本文谈论的对象是小说。而关于小说的命题,必须联系到其他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小说和其他文学体裁如散文、诗歌、戏剧(剧本)一样,它们的思想感悟具有共同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呢?简而言之,就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它既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是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体。在作品中,它表现为蕴藏在人物、故事中的思想意涵。因为文学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同时这思想感悟往往是作为作品主旨来体现的,它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必须具有独创性。例如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变形记》,它通过一个小职员突然变成一只小甲虫,之后,不但房客不再租用他家的房子,父母和妹妹也不再搭理他。这里的“人”变成了“非人”,作者表达的对于人的“异化”认识,就是对于金钱社会的独创性的、理性和感性融合的思想感悟。而19世纪40年代西欧产生了马克思主义,[1]此时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他们对社会生活作了理论上的深刻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显然这是非常重要的独创性的思想,但这还不是通过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表达出来的,所以还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而是重要的革命理论。上世纪“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之后,在20年代的蒋光赤的革命文学中,通过人物故事表达了对于社会阶级关系的认识,但这还不是蒋光赤独创的,所以也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悟。

诚然,正如西方学者希雷德里克·詹姆逊所说:“为了使艺术作品成为一种纯粹的、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必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换句话说,纯粹的美不可分割地与它最终是不纯粹的那种要求联系在一起。”[2]245而社会政治就是“不纯粹的那种要求”,作为艺术作品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感悟,也自然“不可分割地”和社会政治联系在一起。因而,作为“艺术”的文学作品,其思想感悟之中,自然也会有社会政治的内容。

二、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感悟展示

此前,我国学术界尚未对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感悟进行过探讨。虽然,我国文学理论界早就在评述鲁迅的“国民性弱点”,但还不是把它作为思想感悟来认知的。实际上,中国现代小说对于思想感悟的表达,早在五四前后就开始了。不只是鲁迅,还有别的作家。应该注意到的是,作家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始发于对国民性的认知。在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对比考察之后,在西方文学的影响和启发下,鲁迅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在长期的封建奴役下人民的麻木和愚昧,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自命清高、农民的屈从听命、统治者的冷漠与执迷不悟等等,正是这一思想感悟,促使他在上世纪前期出版了《呐喊》(1923)和《彷徨》(1926),书中刻画出孔乙己、阿Q、闰土、鲁四老爷等一系列愚昧、麻木的人物形象。而叶圣陶在长期的小学教员生涯中,感受到小学教师们的自私和狭隘,于是产生了《潘先生在难中》(1924)、《抗争》(1927)等等反映小学教员生活的作品,以及潘先生等一批自私、狭隘的小学教师形象。

这些都是对负面的国民性的感悟,但也有正面的。比如沈从文,他在生活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爱,于是写出了《边城》(1931),作品中描写出“老船工和孙女生死相依,老船工和过河人互相关照,船总两个儿子互相体谅和谦让”,“洋溢着”“人情美”的“平和、宁静的大同世界”。[3]111

除了感悟国民性之外,我国现代作家还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思考。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上下层即上流社会和下层民众的不同品性。为此,鲁迅就在小说中写出了闰土们的真诚、朴实,鲁四老爷和康大叔的冷漠与残忍。而沈从文所感受到的是“社会上只有人民群众和当权者、上流社会之别”,“人民群众之间都是友爱的,真诚相待的,而当权者都是龌龊的”,所以他除了在《边城》中表达人民之间的友爱之外,还在《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中写出了“上流社会的腐败”。[3]111在此之前,郁达夫感受到弱国子民的屈辱地位,和他们的性爱幻灭,所以写出了小说集《沉沦》(1921,包括《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三个短篇小说),以漂泊异乡的留学生Y君的凄苦身世,和留日学生“他”的经历予以表现。柔石从当农村中、小学教员和县教育局长的经历中,感悟到旧中国农村不是腐朽社会的“世外桃源”,所以才在《二月》(1929)中写出萧涧秋在芙蓉镇的奋斗历程,表现出“人世的阴风浊浪,嫉妒、倾轧、尔虞我诈”,表明农村“并不是与世隔绝的”[4]194。他还感受到旧的风俗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摧残,所以在《为奴隶的母亲》(1930)中,刻画出“被压迫、被摧残、被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4]195叶紫感受到“在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里,企图用劳动者自己的劳动来摆脱贫困的命运,显然是幼稚的幻想。”[4]197所以他在小说《丰收》(1935)里,写了主人公曹云普一生劳苦的经历。巴金感悟到家族制度必然崩溃,所以在“激流三部曲”(《家》1933;《春》1938;《秋》1940)中写出了高觉民的觉醒和出走。此外,他还感悟到在抗日期间的国民党统治区对人的生命的漠视,产生出一种绝望感(不同于西方卡夫卡《变形记》所表现的危机感),所以在长篇小说《第四病室》(1945)里,写出这里“金钱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病人无钱医治,只能在痛苦中挣扎、死亡”[5]442的惨况。老舍感悟到在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城市个体劳动者是无法自发实现个人的理想的,所以他在《骆驼祥子》(1936)中,写出了祥子“追求个人理想‘三起三落‘的过程和走向堕落的悲惨遭遇”。[4]212钱钟书感悟到中国知识分子自私、软弱,所以在《围城》中写出方鸿渐等一群知识分子“惰民”[6]227,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依然“躲在偏狭的生活圈里”“始终没有与现实社会发生必要的联系”[4]318。路翎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歌颂个性解放的胜利”[7]之后,感受到的是个性解放必然走向悲剧,因而写出了《财主底儿女们》(出版于1946-1948年间),描写出蒋纯武式的个人主义孤立的搏战的悲剧结局。[7]180-182黄谷柳感受到“在豺狼当道的旧社会,个人奋斗是没有力量的”[5]456,所以才会在《虾球传》(1948)中描写出虾球奋斗的曲折经历。

三、中西方小说思想感悟比较

既然自上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派出现之后,西方小说就把表达思想感悟放在首位。而中国自“五四”时期,也开始重视思想感悟的表达。那么,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思想感悟有何不同呢?

应该说,差别是明显的。

其一,还是在欧洲处于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司汤达《红与黑》(1830)就通过于连这一典型形象,表达了“资产阶级为了向上爬而不择手段”的思想感悟。巴尔扎克也出版了《欧也妮·葛朗台》(1833),表达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极端残忍、自私”的思想。而西方现代派代表作品之一的卡夫卡的《变形记》(1912),表达了对资产阶级金钱社会“人的异化”感悟。这些感悟都是具有重要的独创性的。鲁迅小说对国民性弱点的感悟当然也是独创的,所以理所当然引起全国的震动。叶圣陶小说表达的作为小市民的小学教师的自私、狭隘的认识,也算是一大发现,所以引起文学界和社会的注意。此外,沈从文《边城》表达的我国人民之间的友爱和人情美,在以往的文学中也是未曾表现过的,具有某种独创性,所以也震撼了人们。而其他作品的感悟,则显得一般,是从此前国内外的作品的思想中,比如中国古代的《红楼梦》的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崩溃,和恩格斯指出的西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所表现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8](136)引申、发展出来的。有些则是对革命理论的具体阐述。所以说,西方小说的思想感悟是独创性的,是对生活的独特发现。而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感悟许多都是跟随性的,缺乏对生活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其二,西方现代小说的思想感悟,具有穿透力,给人以看透了社会的感觉,这可以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看出,而西方现代派作品中同样明显。它表现出“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它“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9],所以说,西方现代小说的思想感悟是深刻的、理性的。而就中国现代小说来说,虽然除鲁迅外,叶圣陶、钱钟书、老舍、路翎等人的小说思想感悟也是深刻、理性的,但更多的人的思想感悟,则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面,缺乏理性的色彩。

其三,西方的小说表达思想感悟是通过人物、故事直接显现出来的,如同《欧也妮·葛朗台》,如同《红与黑》。也如同《变形记》,其故事也是直白的,人物是突出思想品质的,所以显现出直露性;而中国现代小说则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个性化的人物,隐现出思想的,所以表现出含蓄性。

四、中国现代小说思想感悟的局限性及其产生原因

从上面对中西方现代小说思想感悟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感悟还存在好些缺陷,或者说还有好些局限性。归纳起来,就是:(一)偏于感性,许多都还显得肤浅。(二)趋向跟随,大都缺乏创新。正因如此,所以笔者在别的论文中说:“一般来说,我国的文学......思想都还显得不够独特新颖。”[10]78“中国文学主要是小说不强调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悟。”[11]41这当然是主要针对古代文学而言,而现代文学大致亦是如此。

为什么会如此?

这与我国的文学传统有关。上面说过,我国的小说传统是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并不重视独特思想的表达。这可以从四大名著中看出。四大名著虽然也有思想,比如《水浒传》表达的“官逼民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三国演义》表达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游记》表达的“成就好事必经九九八十一难”, 但这些都不够独特,还属于公众意识。《红楼梦》表达的“封建社会正在走向崩溃”,就当时来说,是独特的,但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不重视思想感悟的传统,这一“继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同样专心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不注意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所以好些作品也就缺乏创见。另一方面,由于鲁迅的小说对国民性的揭示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作家跟随,这“跟随意识”,削弱了作家的开发力和创造力。还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巨大的影响下,好些作家只是以总的原则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下留出个人的空间,没有更进一步地感受世界,所以没有更深入地带有个人特色而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思想感悟,没有把理论中国化,更没有个人化,使思想感悟缺失了独特性。而工农兵文学则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直接表现的思想,不允许个人认识、感受的表达,文学的自主性不足,也就难有独特的思想感悟了。其实,在马克思主义总的的原则下,对于各种具体问题是允许有各种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的。这样,就可以产生出各种具体的思想感悟。西方一位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E·加缅卡说:“分析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严肃办法,大概就是放弃那种认为存在着一种名曰马克思主义的严谨学说的观念。”[12]181这话表达的是:有些人在“马克思主义的严谨学说”名义下,不允许在马克思主义总的精神原则下,对于具体问题作出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总的原则,在这原则下,对于具体的问题是允许有个人独特的理解和认识的。这才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的严肃办法”。可是,我们的现代小说家并没有这样做。

不过,这些现代小说作家表达的思想感悟,比之古代,是大大的不同了。习近平主席说:“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13]26笔者认为,西方重视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个人独特思想感悟的创作理念,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还要追求我们自己的独特性。实际上,自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创作界好些人也开始这样做了,这是一种好现象。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马克思主义作家
作家的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