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佩甫笔下的人文关怀
2019-12-28李华
李华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 036000)
李佩甫的文学创作张弛有度,对复杂的底层民众的艰难处境与精神层面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但又有所克制与保留,通过对农村民众整体生活与思想的审视,刻画了河南农民贫瘠的物质生活与匮乏的精神生活。李佩甫对社会底层的民众有着深刻的同情,但也清楚地看到当贫穷席卷了本性善良的底层民众时,生命之原会变得何等荒凉,人性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逐渐变得扭曲与异化,甚至泯灭到了令人触目心惊的程度。李佩甫以社会底层民众的悲凉命运为他的作品主线,通过小人物为了生活与摆脱艰难处境与命运、与社会的不屈抗争,表达出他对这个群体的人文关怀。
1 李佩甫的文学成就与乡土情怀
从我国五四时期直至80年代期间,有关乡土文学基本都围绕着贫困的农村进行创作,乡土文学的作家们将艺术视野锁定于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将乡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具体的挖掘出来。李佩甫作为当代河南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对乡土农村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表现而闻名。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发表、出版了4部长篇小说;十几部中篇小说;50余篇短篇小说与报告文学。李佩甫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李氏家族的第十七代玄孙》《金屋》《羊的门》《城的灯》,中篇小说《黑蜻蜓》《画匠王》《红蚂蚱绿蚂蚱》《豌豆偷树》《无边无际的早晨》《田园》等,都是以乡土生活等内容为表现对象,并在全国文坛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应[1]。其作品曾先后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飞天奖”“《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等二十余种文学奖项,部分作品以英、日等多种文字译介到国外。
对底层民众李佩甫从内心深处始终是感同身受的,从这一点来讲,李佩甫的作品就有了情感上的基础。底层民众的艰难处境与命运际遇激起了李佩甫对社会群体的关注、对底层民生的思考。而底层民众作为弱势群体面对不幸的人生际遇与生活的艰难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抗争,令李佩甫对生命的力量产生高度的尊重与思索。乡土精神的生存宗旨是顽强而执着的,即使面临的境遇无比糟糕,周遭的氛围颓废而无望,底层民众那种朴实无华默默前行的生存理念,决定了他们生命不止,追求不懈的存在形式。尽管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底层民众不得不背负贫瘠的考验与忍耐枯燥的精神世界,但是他们仍然不断地超越这样的先天条件,一次次突破自我与环境。李佩甫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殷实,不同背景与个性的底层贫民人物栩栩如生,通过对底层人物在现实社会的生存窘状描写,深刻洞悉了人类生而为人之苦与自然灾难的真实。作为底层民众,命运总是离不开悲苦,无论是历史上的战争与自然灾难的降临,遭受痛苦最大的都是底层民众。李佩甫站在底层民众生存的角度与立场,以底层民众感受的苦难直切历史,对历史的解读让人们看到,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问题,甚至比自然灾害对底层民众造成的伤害还要巨大[2]。李佩甫对底层民众的命运遭际始终持有情深义重的人文关怀,感同身受地站在底层民众的角度关注着他们的处境,关心着他们的灵魂。他的小说中无不诉说着底层民众命运的凄苦不易,这是李佩甫作为农村孩子一生的乡土情怀。
2 李佩甫小说中对弱势群体的悲悯情结
在李佩甫的小说中,底层民众由于长期经受生存的苦难,使得他们的精神逐渐麻痹,不仅逐渐变得愚昧迷信、头脑混沌,而且习惯了屈从于权利,贫穷使人性中掺杂了奴性,穷苦的人之间也互相倾轧,本该淳朴的民众之间极度缺乏信任感。这样的群体如同一群任人宰割的绵羊,可以被权贵肆意轻贱。这不仅是权力阶层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本身也有意无意地将这种不幸的境遇内化为自我确认,形成了错误的人格标准与价值取向。底层民众的人生就是与苦难与贫穷抗衡的过程,当然,他们也都做着不同形式的抗争,如《送你一朵苦楝花》中的小妹,靠着出卖色相这种极端的方式与代表着贫穷的土地决绝告别。在李佩甫的小说《羊的门》中,他塑造了一个对底层民众的形容特别形象的词语,就是“绵羊地”,这块代表着力量薄弱的底层民众的本质特征是“有气无骨”[3]。“绵羊地”这个名词是李佩甫对其笔下豫中平原地带的乡土山村地理与精神面貌的概括,是作家对所描绘的乡土世界的意境表达。
在被各种战乱带来的人为灾害与无数的自然灾害肆虐过的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在这里的底层民众靠着阴柔而顽强的沉默之力生存着,这里所渗透出来的虽然是一种感觉绵软的本性,但这种力量的背后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却令人吃惊。这两种对立而矛盾的气质同时存在于一个地域之上,孕育了这里的底层民众性格当中那谨小慎微、小处求活的生存本能,也衍生出这片土地上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所具备的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对这块“绵羊地”上一幕幕发人深省的民间悲喜剧的描写,李佩甫将自己对底层民众这个弱势群体的悲悯之情浸润其中,寄托了自己对乡土世界的期望与思考。
在李佩甫的小说中,底层民众如同荒凉大地上最平凡而卑贱的“草”,亦如同任人宰割在刀下默默无声的“羊”。在小说中,“草从来就没有高贵过,甚至没有鲜亮一点的称呼,你看吧:小虫窝蛋、狗狗秧、败节草、灰灰菜……”;而“羊”,是最温顺的动物,柔弱好欺,与“草”同样的平凡与普通。李佩甫以一种怜悯的目光审视着这块土地上的“草民”与“羊民”,他没有将这块土地上的民众所具备的精神特征孤立,而是将这种特性放在了历史与现实双重的背景之下来审视。李佩甫看到这块土地上被苦难折磨的民众不仅从历史上的战乱与自然灾害所迫害,即使在今时今日也仍然没有停止被痛苦所折磨。苦难在这块土地上是如此的长久,作家在《羊的门》开篇部分用了大量的词汇记录了历史上的苦难经历;在《李氏家族》中通过老太太的细碎唠叨交代了李氏家族充满坎坷的苦难过程。在李佩甫小说中诸多的故事中,苦难仍然伴随着底层民众不肯远离,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日子,农民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生活。在作家的小说中,因为饿得受不了去偷东西吃,女子为了一口吃的随意委身于人的情节比比皆是。底层民众的一生就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就是与苦难与贫穷抗争的过程,他们身上那常年处于弱势的地位造成了他们“草”与“羊”的精神特质,这也是李佩甫对这个群体最为悲悯的地方。
3 李佩甫笔下底层民众对命运的抗争与人性的光辉
底层民众位于社会的生活底层基数庞大,是一个社会中所有人为与自然的灾害承受群体。贫苦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人生朝不保夕,没有任何生活抗压能力。出生在穷困农村的孩子这一生注定要过着坎坷艰难的生活,可以说他们出生开始就要为了活下去或者更好的活着而战斗。这些底层的小人物充斥在李佩甫的小说当中,寄托着作家所有的思索与希望。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底层民众的身份与名称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与社会地位始终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苦难的背景之下,底层民众的生命仍然坚韧地延续到如今,这里面饱含了人类骨子里天然的善,底层民众本身虽然已经极苦,但当遇到比自己更不幸的对象时,却仍然能够表现出人性的善良与温情。李佩甫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情节,凸显着底层民众那淳朴善良的人性,他们天然就有关心别人的本能,这样的温情使得苦难也有了一丝丝甘甜。像《无边无际的早晨》中,一出生就父母双亡的孩子会得到整个大李庄乡民们的照料,全村女人一起将他奶大,他成了全村人的孩子;瞎子舅一生穷困,要忍受瞎眼的困境,自己没得到过老天的眷顾,却可以对流浪的异乡怀孕女子伸出援手,收留她在自己家里安全生下孩子,并宽容面对女子抱着孩子离开。作为渺小的个体在面对更苦难的弱者时,底层民众也并没丢弃为人者骨子里的人情味与忍耐力。李佩甫在小说中对这样的诸多情节进行了赞美,他让我们看到,在艰难的处境之下拼命求生的底层民众无论自身的境遇是多么不幸不易,无论吞下了多少痛苦,老百姓也能够默默地忍受着,在充满了灾难的生命旅途中,以他们独有的顽强、良善与韧性,木讷而机械地向前走着,从不曾停下他们的脚步,从而将他们的生命之光延续下去。
当我们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来欣赏李佩甫的文学作品时,就能透彻理解他独特的创作概念。李佩甫在小说中通过对乡土、农民以及对土地的充满悲悯的描写,揭示了底层民众艰苦的生存环境、价值理念、情感状态与抗争历程,最终写的是对人性的关注与怜悯。我们可以看到李佩甫作为一名富有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乡土作家所拥有的赤子情怀和忧患意识,以及对社会对民众所饱含的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