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启示

2019-12-27刘珺

学理论·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

刘珺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非教条态度以及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尝试,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借鉴作用。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危机与单向度社会和异化消费结合起来的观点,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明确虚假需求、摆脱异化消费,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并不是现代性本身出现了危机,而是支配现代化的不合理的动机造成了危机”的现代性无罪观点,可以从新的角度助力持续优化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生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集体的政治力量”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借鉴此观点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监督下,有效改造党内政治生态。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党内政治生态;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2-0100-02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1]。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都很容易受到污染,当问题出现后再想恢复原状就很难了。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研究实践的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当代思潮以批判吸取相关最新成果。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就有许多观点有利于政党绿色政治生态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坚定社会主义理想:抛弃虚假需求的价值取向

(一)明确虚假需求,帮助党员干部摆脱异化消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危机与单向度社会和异化消费结合起来的观点,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明确虚假需求、摆脱异化消费。“现在人类的大多数需求都属于虚假需求,它们是人们接受外界的灌输和操纵而产生的。”[2]在消费社会,消费是人们唯一值得高兴的事情,而这种消费无疑会造成生态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消费社会是病态的社会,是物化于心的痛苦的社会。人是商品的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社会也成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社会與人类为生存而攻击自然有关。目前,很多犯错误的党内同志正是被“虚假需求”遮蔽了双目,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成为商品的奴隶,为了金钱、为了所谓的享受,饱受物化于心的痛苦。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要求党内同志不要骄奢淫逸,正是要大家抛弃异化消费与虚假消费,超越纯粹的“量”去追求人真正的生存意义。

(二)通过“控制自然”提升党员干部教育效果

基于对现实社会的生态危机和异化消费的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理想的社会命名为“守成社会”,反对将商品交换作为满足需求的唯一方式,曾认为正是因为人类“控制自然”才导致了生态危机,之后又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人的观念与意识形态,重新理解了“控制自然”这一观念,认为“控制自然”是控制人的本能欲望与非理性因素,使内部自然与外部自然相协调。“控制自然的任务是人类在和平中自由地享受它的丰富智慧的成果。”[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自然”提升党员干部教育效果,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教育党员干部,净涤心灵,加强理性教育、廉洁教育等,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

(三)挣脱人性弱点,促使党员干部升华生命本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异化消费与人的真正需求脱节,是一种通过消费行为而得到的补偿,是一种虚假的补偿,这种补偿会造成异化消费的恶性循环。人性中的弱点如炫耀、虚荣、求新求异、面子心理会造成异化消费,党员干部也有人性的弱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弱化、消除消费主义对党员干部的侵蚀影响是坚定广大党员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启示党员干部应尽力挣脱人性弱点、升华生命本质,共建党内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二、现代性无罪:政治生态绿化的题中之义

(一)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性重构要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应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算在“现代性”本身的头上,“现代性”本身是无罪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本身,而在于一种意识形态。”“不能错把征兆当作根源。”[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并不是现代性本身出现了危机,而是支配现代化的不合理的动机造成了危机,随着现代化一起出现的负面影响与现代化本身是两个概念,应该把它们区别开来,在对待现代性时“切莫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只有我们愿意进行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才有可能与环境保持一种更具持续性的关系”[5]。中国共产党应通过自身的建设,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升自身执政水平,经受考验与风险,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正确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党在执政中的表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必须时刻保持先进性,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切实成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政党。

(二)党内政治生态的全局性重构要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启示不仅表现为相关理论的一致性支撑,还有避免错误理论的镜鉴作用。个别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地方特色常被人们等同于“地方性”,认为哪里的生态系统如果出了问题,那么只需要用这些地域的“地方性”解决方法即可。这显然有失偏颇。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核心价值是集体主义,从无产阶级的生态利益出发,强调集体、长远、全局生态利益高于个人、眼前、局部生态利益。在政治生态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要正确领导各项事业必须自身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全局的、时代的、廉洁的党内政治生态。

三、动用集体力量: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一)优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发挥人民力量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反对离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来评价所谓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的“罪恶”,批判后现代的环境保护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主张用“集体的政治力量”来改造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自觉性、坚定性,同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还应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集体的政治力量”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监督下,有效改造党内政治生态,规避“精神懈怠和消极腐败的危险”,经受住“执政考验”。

(二)绿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以公正为依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公平与公正高于个体贪婪”[6],正义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诉求,没有公平就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依托公正解决问题,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域引向政治生态范畴,服务于实现绿色党内政治生态。党员干部需要在公正的政治生态氛围中,建设公正的政治环境,依托公正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公平正义。社会提供给大家满足需要的现实条件,即公正的大环境;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被赋予平等公正的权利来实现需要,在党内政治生态中也是如此。

(三)纯净党内政治生态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在纯净政治生态的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集体力量,需要体制机制的有力支撑。为促进绿色党内政治生态的建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创制系列规章制度、完善落实问责制度、创制网上举报制度、创新实践中央巡视组制度,使党员干部运用权力有了系统的硬性约束,形成规范权力的有效机制。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于国法党纪的遵循没有达到内化的状态,不能做到“不想腐”。全面从严治党的体制机制创新可以使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共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持续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都是党健全体制机制的创新。党中央把对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固定下来,使其跃然纸上,每名党员都应自觉学习遵守宣传践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促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有利于用好“集体的政治力量”,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的自觉性、坚定性,充分运用民主党派的党外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

当代中国正处于“强起来”的新时代起点,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契合十九大报告“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要求,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广大党员同志需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有关精神,助力黨内绿色政治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曾蓉.“涵养‘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J].人民论坛,2015(32):52.

[2]王晓升.“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性问题——评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18(12):10.

[3]张金荣,沈辰.“‘新生态范式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1):85.

[4]蒋谨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决定论的生态批判及其启示”[J].江汉论坛,2018(10):71.

[5]王雨辰,刘英.“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及其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0.

[6]张绍平,董朝霞.“生态社会主义绿色政治思维模式及其当代价值”[J].改革与发展,2007(4):61.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
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爱泼斯坦对新中国外宣工作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之道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