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疗效评价
2019-12-27程进国
程进国
(武汉市新洲区仓埠中心卫生院,湖北 武汉 430413)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因长期久坐、久站或者高强度工作而导致下肢出现静脉曲张的一种外科疾病,严重的患者可导致静脉瓣膜出现损伤,从而使足部出现水肿,病变的部位会出现色素沉着,同时伴有瘙痒、疼痛以及化脓等现象[1]。而治疗该患者的方式还是以外科手术为主,但由于常规手术中给患者带来过多的创伤,例如伤口大、恢复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为了解决该类问题,对常规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良,从而取得了更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60例,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高位结扎剥脱术,实验组患者进行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4例,年龄范围为49岁-60岁,其平均年龄为(55.48±5.89)岁,其中有6例患者的发病部位为双下肢,14例为左下肢,10例为右下肢。实验组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13例,年龄范围为51岁-64岁,其平均年龄为(58.12±6.83)岁,其中有7例患者的发病部位为双下肢,14例为左下肢,9例为右下肢。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高位结扎剥脱术,先行硬膜外麻醉,用手术刀将患者皮下脂肪层切开,切口大小约6 cm左右,找到大隐静脉将其结扎、切断,再剥脱掉患者的大隐静脉主干,最后进行清创缝合,对其进行止血和包扎[2]。(2)给予实验组的患者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先行硬膜外麻醉,切口处处理与对照组一致,切口大小约3 cm左右,找到大隐静脉的股外侧、股内侧以及主干,将其结扎、切断,在主干距离分支的1 cm处进行切断并对其进行缝合[1]。两组患者结扎部位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分为3类,其分别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手术后患者无静脉曲张症状且身体指标恢复正常则表示显效,若静脉曲张症状有好转以及身体指标部分恢复正常则表示有效,若静脉曲张症状为好转且加重,身体指标均为恢复正常则表示无效。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对比,主要内容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6.66%(29/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6%(20/30),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30)
2.2 手术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实验组中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Mean±SD)(n=30)
3 讨论
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其进行高位结扎剥脱术,但由于常规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性较大,且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患者住院的时间也比较长,不利于患者后期身体的恢复。由于近几年来开始提倡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因此改良后的高位结扎剥脱术有效地解决了手术后切口大、患者疼痛感明显、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住院时间久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治疗效果上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本次实验中,在对实验组进行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66%,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都明显优于进行常规手术的对照组。综上所述,改良后的高位结扎剥脱术能够有效地改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情况,使患者身体恢复时间缩短,同时也提高了手术效率,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