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在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病变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2019-12-27陈军甘耐炎吕凯
陈军,甘耐炎,吕凯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广西 玉林 537000)
目前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方式主要为二尖瓣置换术,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1]。近年来二尖瓣成形术逐渐开展,它具有保留完善左室结构和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等优点。本文将对两种术式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二尖瓣瓣膜病变患者,按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瓣膜成形组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0岁-73岁,平均年龄(54.39±2.15)岁;二尖瓣狭窄10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5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2]:II级8例,III级16例,IV级1例;瓣膜置换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0岁-72岁,平均年龄(55.15±2.24)岁;二尖瓣狭窄12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3例;NYHA分级:II级10例,III级14例,IV级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具体指标比较(Mean±SD)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比较(Mean±SD)
表3 两组术后二尖瓣反流情况比较
1.2 方法 均在全麻下常规建体外循环,胸部正中切口,冷血停跳,经右房-房间隔入路。
瓣膜成形组:探查左房及二尖瓣状况,清除左房血栓;二尖瓣瓣口狭窄者,切开瓣交界,取20号探子缓解二尖瓣狭窄;结合钝锐性方法清除二尖瓣叶增厚及钙化,至瓣叶组织,恢复瓣叶运动性;紧贴后瓣瓣环,对后瓣瓣叶行弧形切口,注意保护瓣下腱索及乳头肌,取合适大小的牛心包片,于前后瓣交界向后瓣中点置入牛心包片,以4-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至后瓣叶,取合适大小的Carpentier环,间断缝合瓣环上;手术结束后注入高容量盐水,测定二尖瓣无反流后,超声见心脏复跳后,确定瓣膜狭窄及瓣膜反流。
瓣膜置换组:清除左房血栓,切除病变二尖瓣,取合适大小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连续或间断缝合,关闭胸腔。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具体指标 瓣膜成形组与瓣膜置换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左心结构及功能有所改善,瓣膜成形组高于瓣膜置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二尖瓣反流 瓣膜成形组二尖瓣轻度反流率60.00%高于瓣膜置换组的24.00%,无反流发生率32.00%低于瓣膜置换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二尖瓣置换术存在着人工机械瓣的长期抗凝及血栓或出血并发症;生物瓣也存在毁损问题。与二尖瓣置换术相比,二尖瓣成形术由于保留了正常的解剖结构,术后不需要长期抗凝,更好地维护左室功能,逐渐成为治疗二尖瓣病变的主要术式[3]。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瓣膜病变均有一定效果,而瓣膜成形组患者术后AO、LVEF高于瓣膜置换组,LA、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示,二尖瓣瓣膜病变患者经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术中保留二尖瓣正常的解剖结构,术后不需要长期抗凝,可更好维护左室功能,其效果优于二尖瓣置换术。但在二尖瓣反流方面,瓣膜成形组二尖瓣轻度反流率60.00%高于瓣膜置换组的22.00%,无反流发生率32.00%低于瓣膜置换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二尖瓣成形术后容易发生二尖瓣反流症状,故二尖瓣成形术对病变瓣膜、术者操作技巧有较高要求,术中若未能较好成形,术后反流症状较为严重,严重者需再次接受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与二尖瓣置换术相比,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瓣膜病变,可促使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左心室功能恢复,但对二尖瓣反流症状效果欠佳,故此,临床应根据患者二尖瓣瓣膜病变症状,选择更为合理的外科手术处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