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9-12-27刘玉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毕业生个体

刘玉升 褚 蓉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学生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 215123)

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除专业知识、岗位需求技能之外的就业竞争力,它不受职业种类和用人单位的限制,是贯穿个体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学历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单位,由于生源质量、办学水平、学历层次、培养周期的差异,仅从毕业生专业技术竞争力来看,其在就业过程中并不占优势。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更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学校知名度的重要举措,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1 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以江苏省为例,据江苏省招生就业中心“2017年度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显示,2017年用人单位对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满意度为90.26%,其中,对江苏高校毕业生各项知识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满意度为80%左右;对江苏高校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如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的满意度为85%左右;对江苏高校毕业生各项职业素养如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工作态度等方面满意度为85%以下。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知识掌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

就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不但包括获得就业机会、维持工作状态,也包含重新选择单位、调整就业岗位等,随着职业环境的不断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也在发生改变。根据江苏省2017年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17届专科生对母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和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4%左右;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为93.97%;认为工作后需要提高的职业能力中沟通能力占69.25%、应用分析能力占53.28%、创新能力占42.23%、管理能力占34.46%。无论从院校类型还是从专业大类来看,毕业生认为工作后需要提高的职业能力均是沟通交流能力。2017届专科生认为,在工作后需要提高的职业素养中,工作态度占59.94%、做事方法占59.63%、自我管理占49.08%、个人品质占35.34%、适应环境占30.64%,无论是从院校类型还是从专业大类来看,毕业生认为工作后最需要提高的职业素养都是工作态度。

1.3 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现状

能力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是个体具备的维持其生存发展的总范畴;就业能力是求职者在就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求职和职业发展所具备的能力;核心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使求职者具备个性化和特殊性,能够帮助求职者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有利于求职机会的获得和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一般分为:自我认知能力、环境认知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四个部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逐步重视,无论在课程建设、师资力量还是在社会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时间比较短,各高校之间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多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学业规划等初步阶段,没有充分认清个体的特殊性和个性化需求,不能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造成职业指导浮于形式,核心就业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2 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2.1 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的洞察和理解,主要包含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自我认知的关键内容就是通过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充分认识与评价,使个体充分认清自身的身心特征,明确个体自身具备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职业兴趣是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是求职者对某种职业具有稳定的、持久的、优先关注的心理倾向。职业与兴趣匹配能够大大加强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等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对于职业选择方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职业人格指求职者在长期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与职业相关的稳定心理特征,人格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任何人格特征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它影响着个体的职业活动方式和特点。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到个体的职业成就,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可通过卡特尔16PF分类法、荣格分类法、MBTI人格分类法、塔佩斯“大五人格”分类法、九型人格分类法等工具进行人格类型分析,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从而有利于自身更好的职业发展。生涯发展大师舒伯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追求与工作有关的目标,即个体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是个人价值观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反映。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也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综上所述,自我认知能力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客观地认清自己,并为职业生涯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2 环境认知能力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环境认知是指个体对环境状况的接收、整理、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认识和理解环境的过程。求职过程中除了人职匹配程度还应该考虑到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薪资待遇、企业文化等众多因素,因此,大学生除了要进行人格、兴趣、职业倾向等方面的自我认知,还应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因素,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环境认知主要包含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职业环境四个方面。职业环境认知是对某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现实状况、社会需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未来发展趋势等情况的认识,是环境认知中的关键部分。职业环境认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大部分,宏观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微观环境包括组织环境、群体环境等。职业环境认知一般可采用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践参与法、生涯人物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环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毕业生对客观条件的理性分析,能够促使大学生提高职场探索意识,改变对职场认知的固定思维,能够帮助大学生以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职场。

2.3 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以创带就、以创促就、创就结合”,创业是就业类型的一种,是高质量就业的表现形式,是新时代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17年)》显示,近年来,在我国大力加强双创教育的前提下,大学生创业热情持续高涨,有强烈或较强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占26%,比2016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占到30%。创新创业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创意展示、项目孵化、创业竞赛、实习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社会资源丰富、视野开阔,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而且从长期来看,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缓解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能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更加有利于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2.4 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有助于个体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这是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是保证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前提。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受众人群基本集中在高校大学生,高中阶段以及更早阶段涉及的不多,大学生如何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至关重要。职业生涯教育的正确衔接和有效引导、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与建立,是解决大学生未来困惑的重要手段。通过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提升,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选择、提高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可以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自主性与积极性,认清不同就业观的优缺点,使职业生涯意识贯穿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大学生理性制定个体职业发展规划并使其获得良性发展。

3 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构建

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就业能力决定了个体获得职位的高低和职业发展的优劣,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关键的部分,长期来看,它决定着个体的长期职业发展。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应从课程体系建设、个性化就业能力提升、融合性育人机制构建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构建。

3.1 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在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学习是基础。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以普及就业能力为导向,提升核心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深入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学科专业特点、行业变化等内容,及时调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的、全方位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充分融合课堂教学、讲座培训、实习实践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嵌入德育、创新创业教育、工匠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等教学内容,实现就业能力和核心就业能力教育全覆盖、全方位、动态化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个体体验和团队合作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对于教师来说,能否把学生置于个体体验和团队合作的困惑之中,让他们不断地体验、追问和辩论直至清晰,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结合。目前职业生涯教育一般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每学期通常为2学分32学时,分为学业规划、生涯认知、就业指导等内容。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采用小组讨论、实习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职场体验和企业人员进课堂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就业能力开发让大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通过分专业、个性化指导等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效地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同时,还应在专业教学中嵌入就业能力,尤其是核心就业能力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职业环境,更加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不足。

3.2 精准对接,提高个性化就业能力指导服务

不同的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能力和需求也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主观方面,个体的性别、性格、兴趣、能力、需求具备个性化特点,二是在客观方面,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专业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仍停留在就业指导层次,尤其在全方位、全覆盖的前提下个性化指导容易被忽略,但是个性化指导并非就是要求完全实现一对一的指导服务。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工具、测评软件、理论知识内容等方面都是具有共性的,个性化指导就是在共性教学的基础上关注个体的测评结果和类别划分,同时,高校要开展针对解决个性化问题的就业咨询和就业培训活动,解决个体存在的职业生涯问题和针对性地提高分类别群体的就业能力。

个性化就业能力提升注重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心理是自我认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心理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以及思维方法、危机意识、资源整合等。自我认知对个体能力与人格发展中内在的、潜在的能力开发起到关键作用,也是构成和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良好的职业心理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中以人格力量的形式贯穿于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以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方式构成个体的内在动力调节机制,影响职业潜能开发。职业心理体现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提升自我职业效能感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

3.3 核心就业能力融合性育人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第一选择。高校是大部分毕业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其身份不仅是大学生也是准社会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与社会接轨,充分了解和利用国家就业政策,预估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前景,构建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为一体的融合性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以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前提,通过对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的研究与预判作为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基础,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人才需求是一个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有机共同体,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促进了职业的稳定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促进了专业的更新与变革。高职院校作为基础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培养的人才就业方向比较明确,就业岗位和工作职责也相对具体,用人单位通过校企共建课程、职业需求进校园和学生实践进企业等合作手段,可以提前让学生掌握入职后的岗位需求,缩短角色转变时间和实习时间,有利于新进员工的稳定性和企业效能的提高。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和政府相衔接,构建社会与学校内外结合的融合性育人机制。社会和政府作为行政部门决定了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地区行业发展的特点,其应积极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介入和调控,从国家和地区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发展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建立与社会和政府相互反馈的人才培养跟踪考核机制,通过社会专业性评价组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果进行跟踪调查和及时反馈,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力。

3.4 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主动性

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培训实践,更离不开个体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坚持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不断进行具体的实践锻炼与经验总结。高职院校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创造实践平台、加强拓展训练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创新意识培养和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引导大学生认知自我。大学阶段是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相结合的阶段,也是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和自主化管理在这一阶段确定并形成稳定的状态,如果大学生在此阶段不能尽快完成独立个体的角色转变,势必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高职院校应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手段,通过职业人物访谈、专业测评工具判断等课外实践,激发大学生探索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的好奇心与主动性。二是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自我满足、自我贬低、自我膨胀等是大学生心理特征比较明显的几种形式,不能仅从个体家庭环境、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主要特征。高职院校要通过拓展训练、企业走访、创业体验、社会分析等手段让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校友交流、企业讲座等形式明确需要提高的具体问题,让大学生能够从个体和环境以及发展的角度充分审视自己,明确自身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具体内容。三是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认识自己和发现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通过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三观”确立、及时总结反馈等手段引导大学生正确思考、准确判断、制定合理的改进和提高计划。通过对大学生的引导,让其明确未来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和企业需求,更重要的是需要个体的努力和提高,而实现这些的基础就是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3.5 意识形态培养与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对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核心就业能力不仅需要在专业技术上提升,更需要在思想品德和个人素质上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质决定了长期职业生涯的高度。德育是德行的修养,个体的品德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双创教育体现了创新创业的能力,决定了个体创新能力高低和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心理期望。工匠意识是一种服务态度,决定了个体的忠诚度和专业的奉献度,影响到个体的工作稳定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种意识形态培养与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就业能力课程内容嵌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学课程中,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交互融合的机制,让就业能力的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职业调查研究及校园文体活动等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实践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资源,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制定完善的激励性和规范管理制度,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融入专业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以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就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前提。学校在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习惯、职业精神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和锻炼,让毕业生充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环境认知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等核心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步入社会前综合就业能力的提升问题。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毕业生个体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曼巴传奇 KOBE20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