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之培育
——以《中国铁路人》为例

2019-12-27

网络文学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铁路创作

冯 琦

网络文学网站编辑在签约作品的时候,审读一般有两个重点的指标:一个是有故事,一个是会说故事。这两点决定了很多作品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我们更喜欢一些有经验的作者,或是有大量网文阅读经验积累,或是有过一定的网文创作尝试的作者。这样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容易出成绩的。

但同样,经验是一步步积累的。培养新作者、辅导作者如何学会说故事,也是编辑必备的一门功课。

如何引导作者通过第一本作品积累写作经验,接触并发展成为网络文学的作者,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一个话题。我有个小爱好,经常习惯性地在后台新书里找寻那些“不那么优秀”的作品。它们或许没有大放光彩的可能,却往往带着别具一格的特点,比如新创意、新素材、新理念等。这往往可以带来不经意的小惊喜——很多有着个性特点的作者往往就诞生于此。我想通过这个我在2018年经手的特殊作品案例进行介绍,探讨下对有一定生活阅历、有素材故事而没有写作经验的“新作者”的培养。

说这个案例特殊,是因为这位作者从未接触过网络文学,更不了解什么是小说创作,却能将故事最终写出了成品;还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适时便于大家参考的现实题材作品培育过程。

以《中国铁路人》的创作为案例,我想讲述如下内容:如何将一些没有写书经验、却有着深厚生活素材的作者,发展为网络文学创作者——寻找有故事的作者,帮助作者建立写作自信,提高作者写作水平,维护作品良性发展。

从2016年阅文集团开始做第一届现实主义征文大赛开始,编辑们就不要错过任何一本“有内容”的新书,哪怕写得不够好,也要看有无改进的可能。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捡漏”了许多作品,也促进了新编辑的成长。

2018年是现实题材在网络文学领域屡屡被提起被关注的一年。这一年涌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朝阳警事》《大国重工》《他从暖风来》《航天日记》……都是业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取材于当下社会行业的方方面面,融入了行业劳动者的生活本味,引发了很高的社会关注。这也使得越来越多行业内有故事的人,将自己的经历发表在网络上。

在2018年的小说阅读网后台,我们发现了这样一本属于后者的、“有故事”的作品——《电化岁月》。最初上传于网站的文本是一个自传体的自述散文集。它讲述了作者本人从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起,在铁路电化局工作的点点滴滴经历。《中国铁路人》创作历程记录如下:

2018.3.22 《电化岁月》自传体小说发表在小说阅读网,责编风早首次联络。

2018.3.24 我接手作者,电话作者,沟通小说创作思想、调整作者写作思路,并提出建议。

2018.3.27 《电化岁月》更名为《中国铁路人》,签约小说阅读网。

2018.12 《中国铁路人》入选阅文集团2018优秀IP作品推荐大会书单。

2018.12.28 《中国铁路人》全书电子创作完稿。

2019.1 《中国铁路人》获得第三届“现实主义”征文大赛一等奖。

2019.4 简体出版签约(预计8月上市)。

一、从发掘作品到完成签约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在针对作品的沟通交流,以达成初步信任的合作关系为目标。

责编风早是最初接触这本书的编辑。在对线上章节内容完成审读后,他把作品链接发在群里给大家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本很有专业内容,且切入角度非常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类型作品。这就是第一阶段的第一个编辑工作点——发现作品的个性亮点。

当时网上文本长度大约有近一万字,其中还包含了作者的“自序”字数。行文非常平淡且松散,缺乏小说基本的故事性、趣味性,也不够完整。经过分析,我们觉得调整起来非常困难。但因为专业素材的内容在网络小说的稿件中十分难得,我还是希望可以接触一下,进一步了解创作者本身的写作素养。

接下来,按照网文惯常的方式通过发站内信、QQ查找,联络上了作者。这是第一阶段编辑工作的第二点——接触作者。第一次的接触其实是不太那么顺利的。作者觉得我们是骗子。凭空发了个文章,就有自称编辑的人来联系,还煞有介事的样子。于是他问我,签约要给钱么?此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网站编辑如何取信于作者,进而对平台达成信任,以预期完成签约。取信于人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种,作为编辑,我们最能拿得出手的,势必是对文稿的加工能力。我和他交流了自传体散文和小说故事的区别,并且肯定了他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把经历写成小说会更有意义。

在和作者达成初步的写作目的的共识基础上,我先把他已发布的章节进行了第一次的文本修改。大致修改了近三千字左右的内容,将原有的自传体散文调整成了一个有故事、有情感的开篇。如此沟通了两回,作者初步接受我是个真编辑的人设了。考虑了两天后,完成了作品签约。

在这个阶段的沟通中,我主要考察了作者以下几点:

1.能否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作者对故事本身走向价值观的判断。如果价值观不正确且无法在编辑调整后达成共识,那么这个文本是不能考虑签约的。

2.能否顺利沟通,接受编辑的指导意见。有的作者只是想写一个自己想写的故事,不希望过多干涉。那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就不要强硬地干预创作。

3.判断作者所处的经验阶段,便于制定接下来对作品辅导力度的程度。以这位作者为例,这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网络文学的中年作家,那我们就势必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介绍什么是网文、什么是网络平台等基础概念,达成沟通中的信任。

二、完成签约后怎么“带作者”

我喜欢把培育新作者的过程比喻为“能、好、怎”的过程:培育作者,就像我们好奇地探索美食,遇到一个疑似食材的材料时,会问“能吃吗?好不好吃?怎么吃?”对于作者也一样,遇到一个作者,也会问这三个问题:能签吗?签下来好培养吗?怎么培养呢?

对于《电化岁月》这本作品,在此时只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能签。

接下来是怎么带作者的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签约了一本有亮点但同时缺点非常明显的作品时,就要更深入地分析,精准定位作品的优劣。先从优点入手,如何擦亮、放大作品的优点部分?

以该作品来看,作品本身的最大亮点和优势,是有具体翔实的经验素材且行业素材非常丰富。通过沟通,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优点来源于这位作者是一个扎根铁路行业近三十年的、有阅历的实干人员。这意味着两个问题:其一,这位作者有十分深厚的故事素材,且专业度相当高。铁路题材既与民生相关,又独立于大众视野之外,罕见又很有话题性。从垂直精专角度来看,这样一个有着可以深挖“行业内幕”的人形资料包,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其二,该作者身处的行业环境较为封闭,决定了不可能有较好的网络敏感度,也就是说——想写出符合当下电子热度的作品是几乎不可能的。

带着这个前提,我思考了如何对这名作者进行定位。首先,我非常希望这位作者可以将他的故事写出来,我期待这本作品的完成。无论从满足我对陌生行业的求知欲,还是从扩充书库题材、增加内容广度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有需要的。其次,电子预期价值极低,也就表示我很难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给出很好的物质回馈。换句话说,至少短期内这本作品有经济收益的可能性十分渺茫。我进一步与作者沟通,诚恳地分析了作品当下的前景。更多的是想和作者达成更多的共识,将作者原本以总结个人自传的写作方向,调整为记录铁路行业工作者的奋斗成长的写作方向:以主角个人成长故事为视角,写影铁路行业近40年来的改革变化;以个人写行业,以行业发展成就个人人生为主题……充分带动作者回忆自身的工作历程,对“行业成就人生”这个观点充分解读并理解,调动创作热情,并积极思考原型人物和素材,在原本的个人自传中加入进更多的原型素材,演化调整成一部小说故事,形成写影行业故事的一个初步蓝本。在与作者的沟通中,我发现作者虽然对互联网时代的网文不了解,文学写作经验也较为缺乏,却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在工作中有过多项发明成果,申请发明专利的材料也都是自己组织撰写的。更为惊喜的是,他第二次返给我的修改稿,已经可以看出在行文上很敏锐地从散文体向小说体的转变。这是一名十分有实践能力的作者,我认为他有能力把自己的故事讲好,有潜力成为一名好网络作家。

三、作品创作过程中“怎么培养作者”

这也就是我们在“能好怎”问题中的“怎”——对新作者作品“怎么培养”的问题。

新人新书,绝大部分是相当生涩的,期待度不要放太高,第一要务是写完它。其次,写的框架稳定,剧情连贯,最好能够达到流畅。

这里最重要的还是沟通。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可以有效保证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完成信心。其中,及时沟通思路、及时探讨瓶颈问题的处理方案、及时引导激励作者创作信心……诸多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以肯定作品创作动力、激励作者创作信心又是重中之重。新手创作,一鼓作气最为要紧。不用鼓励非得写长,而必须要强调写完整。能够把创作冲动的第一个故事从前到后说完整,就达到了第一本作品的及格分。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现实题材或现实主义的网络文学创作并不是完全映射生活本身,而是要提炼出作品题材中的活生生的热情。以本案为例,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困惑甚至是阻挠。那么我们的重点需要放在矛盾面和黑暗面刻画上吗?我认为不需要。从本案来说,创作方向已经既定为行业成就人生,那必然是要更多地激发作者对自己人生每次成长脚印的认同。作者扎根铁路三十年,见证了铁路电气化时代的从无到有。他是改革的参与者,更是成就者。这样记录一线产业发生发展历程的作品,不仅写行业发展,更是写在行业发展中成就个人的出彩人生,需要表达出的是从无到有的开拓者的意气风采。

所以,我们在激发作者写作自信心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激发他们对自身所在时代、行业、环境的认同,认同他们在时代中的成长和最终(期待)成就的人生。

在认同创作动力的前提下,作者会格外有倾诉欲望。而讲故事最好的人,就是有倾诉欲望而又有“好东西往外倒”的人。我们必须尽力保持作者在写作期间这种倾诉欲的情绪,不断沟通作者,帮助作者找寻写作素材,如回忆行业经历中遇到过的各种人和事;帮助作者提炼有代表性的原型人物形象和事件。至此,就让作者从原本写自己的故事发展成提炼行业形象的故事,对行业进行写影的故事了。

以本案为例,我们协助作者总结了产业工人一路走来会遇到的老师傅、领头人、学者、学术项目合作事件、从工人到科研人员的蜕变等剧情点。这里,我们的编辑辅导工作主要在于帮助作者梳理主要方向,不断改进作者对剧情事件的选择和提炼。我们可以做的有两件事:

一是辅导作者做一个尽量容易上手的大纲。以本案为例,这个作品是一部典型的以时间线串起来的作品,那么我们就沟通作者按照自己的事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进行拆解。最终作者按照参与的不同项目线来分卷。一共有十段铁路线,在不同铁路线项目中,梳理、拆解同时期的个人重要的生活事件。如:结婚、生子、回乡探病、学习进修等生活事件一一与同时期的项目绑定划分好。以时间线串起事件,是一个比较容易上手的流程图式的大纲交给作者。

二是随时保持创作过程的跟进。一旦作者出现文本梳理上的困难,及时支持到位。帮助作者完成对具体支线人物、事件的规划和穿插。例如,前一个阶段项目中救下来的卧轨母亲,她的孩子可以成为后面项目中新来的实习生。通过原型人物的剪切嫁接,完成小说角色的穿插构建。这种辅助支持工作,对于新手作者来说,有时候一直需要持续到完成这部作品的创作。

四、创作完成后的“文案宣传”

在作品完成创作后,创作辅导部分基本完成,但仍然还有后续的支持工作需要持续下去。

这里我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书名、简介和推荐文案。这三者都是基于对作品内容的深度提炼,对作品的亮点和特征不断放大。以本案为例,我们对书名做出了调整:从不太能被大众一眼看明白的《电化岁月》,调整为《中国铁路人》,对作品行业元素题材进行了放大。这个书名为我们后续的推广以及获得作者所在单位的创作支持,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同时,书名调整可以不用等到全部作品创作完成,最好可以在完成签约的同时修改好作品名。

第二,简介调整。将原作者一段自序式的简介“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参建电气化铁路建设的兄弟姐妹们……”修改成一个以描绘展现“铁路工作者不畏艰险,奔波在祖国大地,跨越高山深谷”的作业情形的剧情式的简介。这段简介后来也引用入多方推荐文案和宣传稿中,对推广作品起到了一定的优化推动作用。

第三,我们需要针对作品推广的不同渠道,准备多文本格式的推荐文案作为储备,随时根据推广渠道的变化而使用。

至此,从2018年3月22日后台看到作品《电化岁月》,到12月28日焕然一新的《中国铁路人》全书完成。历经了大半年,也让我们编辑在对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培育上有了新的认识和积累。新题材、新作者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未来,而在未来中,编辑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猜你喜欢

铁路创作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咱也过回『创作』瘾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如诗如画》创作谈
铁路通信承载网常用接口协议转换应用研究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