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研究
2019-12-27徐静
徐 静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粗放式、外延式扩张,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逐渐成为现阶段发展的主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通过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它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积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任务,紧密联系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做到校企文化互鉴互融,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
一、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 有助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是对办学特色、师资水平、科研服务、校园文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这些方面的规范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内涵建设的实现。在生源紧张、招生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各大院校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师资培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加大投入,并在校园文化中充分体现教学、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高职院校通过对优秀企业文化的吸取和提炼,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形成高职特色的文化品质,从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价值,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 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产教融合是必由之路。要开展校企合作,整合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才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加迫切。借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此外,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引领企业所在行业文化的发展,为企业注入文化活力,提升企业的文化品质。
(三) 有助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借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既可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又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效性。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实现“零距离就业”和“上岗零适应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参考社会行业需求,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了解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的前瞻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2]。
二、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 对校企文化融合的认识不足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各自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二者具有融合的交汇点。两种文化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增强管理效果,二者都包括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个层面的内容,都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的建设主体、建设目标、本质特征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把握不清会加大融合的难度。有些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只关注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建设,在文化建设上缺少投入、无暇顾及,与企业文化难以真正对接,造成学校内涵建设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不够,无法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互补[3]。
(二) 校企文化融合的规划意识不够
对校企两种文化认识上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对二者的融合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大多由中专院校升格演变而来,其校园文化底蕴不深。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途径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交融尚在摸索中,缺乏切实有效的规划。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较为薄弱,不能围绕校企文化的融合进行科学设计,未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融合还处在散漫化或点状化状态,融合的系统性不强。
(三) 校企文化融合的实效性不强
理论认识不深入、缺乏系统规划,必然降低校企文化融合的实效性。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高职院校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作为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建设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建设仅满足于校园环境的布置或下企业开展简单的文化实践活动,浅层次的融合不易调动师生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很难覆盖内涵建设的各方面。
(四) 校企文化融合的机制不完善
健全的工作机制是保障校企文化有效融合的根本。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还未形成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校企文化融合的实效性和稳定性不够。首先,学校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校企文化融合的指导和协调沟通,校企文化融合工作主要由各二级学院单独进行,缺乏有效整合。其次,社会企业意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但其积极性不高,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参与较少。最后,院校与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未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缺乏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
三、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议
(一)提高对校企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
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要强化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一方面管理者要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支撑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要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也应认识到校企文化的互融互鉴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要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为校企文化的融合创设良好的平台。另外,高职院校要主动关注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深入企业调研,结合自身优势和学校文化传统,积极寻找融合的切入点。
(二) 提升校企文化融合的规划性
校企文化的融合涉及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制度、行为等因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形成系统思维并进行科学规划。一方面,通过校企文化的共建互融,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师生个体、学校、社会的力量,引导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依托具体的行业企业文化形态,生成校园文化的新特质,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最后,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结合企业要求,提前规划不同年级学生职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如在一年级侧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具有职业规划能力的大学生;二年级侧重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担当和创新意识等,培养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三年级重点进行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准职业人。此外,将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串联,实现文化育人在“三大课堂”的融合渗透,全面构建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 增强校企文化融合的实效性
首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调整,实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如商科类院校可以牵头成立全国或地区性的商贸集团,借助集团平台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联系国内外一流企业组建订单班或现代学徒制班级。其次,根据学生专业学习需要,邀请社会人士来校做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产业动态,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变化。如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企业老总开展职场大讲堂、创业沙龙等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4]。再次,高职院校要依托校外实训企业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定期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加强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最后,深入挖掘优秀企业文化,兼容并蓄,对校园文化进行多维度构建,实施“职场化”的校园文化工程,打造“职业性强、受益面广”、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体系[5]。此外,学校可以全面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学分认证,通过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文化节、职业技能节、职场模拟大赛,评比“职场之星”“自强之星”“道德之星”等活动,实现文化育人的全覆盖。
(四) 完善校企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序性、校企文化融合的规范化。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文件,在法律层面明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其职责清晰、任务明确,从而使校企文化融合有法律上的遵循。其次,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参学助学”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企业课时的比例。再次,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校企合作共建。针对校企文化融合,应有专人负责统筹协调,不断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着重培养高职教师领会企业文化并与专业教学融会贯通的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