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保生大帝民间信俗文化发展研究

2019-12-27赵星辰赵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6期
关键词:宫庙慈济大帝

赵星辰,赵明

(闽江学院经管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1 研究意义

自宋以来,关于保生大帝以及慈济祖宫的相关文献主要以东、西宫的《慈济宫碑》为主,但从近些年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情况看,国内对保生大帝的研究开始逐渐涉及史学、宗教、医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的探讨,该研究基于国内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其指导民间信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 相关研究综述

保生大帝作为闽台两地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两岸相关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大陆学界在80年代末掀起研究的热潮,厦门以及泉州皆成立“吴真人研究会”,并举办多次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共收录高达二百多篇论文,主要集中在八个议题的讨论:(1)东、西宫之争;(2)吴夲的籍贯及出生地;(3)吴夲与道教的关系;(4)吴夲的医学与医术;(5)保生大帝的传说;(6) 吴夲神化的历史演进与社会背景;(7)个别宫庙的介绍;(8)台湾的信仰发展与宫庙考证。2000年以后,保生大帝的相关研究方向主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借由文献史料的分析,论证吴夲的生平及其信仰的形成,发展与传播[1];或者是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信仰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各阶层组织的互动关系[2]。

台湾地区则以人类学研究为主,透过实地的田野调查,主要研究个别宫庙或地区性的信仰现象,且关注现时性的祭祀组织以及祭祀仪式,较少运用历史文献作异时性、大范围的研究。台南地区关于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研究主要以保生大帝开基祖庙——台南学甲慈济宫为主,探讨了保生大帝重要的祭典“上白礁”以及“学甲香”的演变历程及仪式内容[3],尤其对于香阵结构有深入的介绍[4]。台北地区则主要以台北大龙峒保安宫为主,还探讨宫庙的经营管理[5]、建筑艺术[6]、节庆活动[7]等。

3 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的发展

3.1 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缘起

自古以来福建多灾多难的环境因素促成了当地众多的民俗信仰文化,“闽人好巫”的观念源远流长。到晚唐至有宋时期,以妈祖、保生大帝和临水夫人等大批对当代仍有广泛影响的地方神祇逐渐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保生大帝源于漳、泉交界的青、白礁一带,自宋以来,以漳泉两府为核心不断扩大并不断向台湾乃至东南亚扩大。直至今天,以厦门沧海青礁慈济东宫和漳州龙海慈济西宫为核心的祀宫庙,一直发挥着维持海内外保生大帝信众的纽带作用。

有关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的资料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杨志与庄夏分别为青礁慈济东、龙海慈济西宫所作的《慈济宫碑》(以下简称《杨碑》与《庄碑》)。虽然《杨碑》和《庄碑》是个人所撰写的,但是它是集体性的产物,代表了集团的利益,可以视为地方性话语的表述。《杨碑》和《庄碑》构建起保生大帝信徒们原始的记忆框架,再现了一种记忆或一批由一个群体共同持有的记忆,这种原始的共同记忆是之后保生大帝信仰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东宫还是西宫都会为以此为基础对保生大帝信仰不断加以渲染和神化,所以早期的《杨碑》与《庄碑》的资料更具有客观性和可考察性。清朝黄家鼎《吴真人事实封号考》中明言:“迺博考典籍,得庄郡守夏白礁乡慈济祖宫、杨进士志青礁乡慈济宫两碑文”。

根据《杨碑》与《庄碑》的记述,保生大帝姓吴,名夲,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三月十五出生于白礁。关于吴夲出生地的探究,虽然碑文没有明确描述,但是清时黄化机的《吴真人谱系纪略》一文,对吴夲先祖的历代迁徙做了如下描述“九世修齐,圣父讳通公,圣母氏黄,避乱隐居于银同之南,沧海之滨,择白礁结茅而居”文中描述了吴夲的父亲携妻子移居于同安白礁, 进而可推断保生大帝的出生地应为白礁。

吴夲卒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享寿58岁。逝世后,当地民众将吴夲遗像奉祀于龙湫庵,据言这是保生大帝祠祀的发轫地。关于龙湫庵的具体地址,青礁慈济宫的《杨碑》中“乡之父老,私谥为医灵真人,偶其像于龙湫庵” 以及“方工之始,解衣盘礴,莫知所为,缩首凡数日。一夕,梦侯谂之曰:吾貌类东村王汝华,而审厥像更加广额,则为肖。工愕然,繇是运斤施垩,若有相之也” 的描写展现了信众在龙湫庵雕塑保生大帝时显灵的事迹,由此可推断龙湫庵为青礁慈济宫的前身。在近现代东、西宫争夺保生大帝祖宫话语权时,这一佐证给予了东宫有力支持,也为后来青礁保生大帝信仰文化正统化提供了历史依据。

3.2 保生大帝信仰形态的发展

保生大帝信仰形态的演变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吴夲的形象和神格逐渐变得丰满和完整,以及更加神化。《庄碑》和《杨碑》构建起保生大帝信徒最原始的记忆框架,虽然后世对保生大帝的形象加之渲染,但是由于这一记忆框架已成为信徒对吴夲发生崇拜的心理基础,任何的修正与发展都会局限于信众基础的记忆框架中。考察《杨碑》和《庄碑》的记述,关于保生大帝的原始信仰形态主要分为医神神格表现和作为地方保护神所彰显的神迹。

古代信众将吴夲封为医神,这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漳泉一带多高温多湿的气候,再加之瘴疫泛滥,医疗技术落后以及“信巫鬼,尚机祥”的习俗风气,他们寄希望于吴夲,能够战胜病魔、繁衍生息。在《庄碑》中提到,庄夏因为吴夲的救助,眼疾得以痊愈,从中不乏对吴夲医神的崇拜。也正因为如此,便接受了撰写碑文的任务。

超自然力量是信徒崇拜的源泉,尽管各地民众崇拜的信仰迥异,神祇成神的经历各不相同,但信众都会相信神祇背后的超自然力量可以解决自身的一切诉求,正如信徒相信吴夲可以解决他们缺医少药的诉求,随着民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吴夲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开始成为地方的保护神,而不仅是医神一个形象。

在《杨碑》和《庄碑》中也记录了吴夲作为保护神的故事,《杨碑》中描述到“若夫雨旸不忒,寇盗潜消,黄衣行符,景光照海,挽米舟而入境,凿旱井而得泉,秋涛啮庐,随祷而退”从“挽米舟而入境”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吴夲作为地方保护神的诸多功能,另一方面反映了漳、泉一带的社会现状,民众脱离传统农业生活,开始频繁活跃于海上,吴夲逐渐从医神转变到保护一方水土平安的地方神。

宋代以后,保生大帝的传说资料,绝大部分出自清人的辑录,根据史料记载,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一度陷入低迷,信徒为了信仰文化能够发展延续,从各种道教传说汲取养料,将其他神话移植于保生大帝名下,吴夲的形象不断完善、神秘化,并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

3.3 保生大帝信仰文化的传播

宫庙是信仰文化的有形景观载体,其空间分布与历年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其信仰文化的传播状况。有宋时期,青、白礁便有了小规模的宫祠,宋绍兴年间,漳泉的交界处发生一场寇乱,信众为保一方水土平安,将原来的小庵扩建成颇具规模的青礁慈济东宫与白礁慈济西宫,之后东宫与西宫成了保生大帝最初的信仰基地,也是众多保生大帝庙宇中最重要的两个祖庙。宋代以后,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马巷通判黄家鼎在《吴真人事实封号考》中描述了保生大帝信仰自宋代到明代的传播概况,信众以漳泉郡城核心,辐射到其下所属的各个乡县,都纷纷建立祀庙。

保生大帝信仰传入台湾与东南亚一带主要归功于闽南商人与移民,台湾开拓初期,自然环境状况与医疗发展状况同漳、泉两地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以后,由闽南移民到台湾的信众,将吴夲救死扶伤的神迹广为传播,刘良壁在《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指出:“台多泉、漳人,以其医神,建庙独盛”。入清以后,出现了几次闽人移台的高潮,台湾各地普遍兴建保生大帝宫庙。1989年,在台湾保生大帝同祀宫庙台南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的倡议下,成立了台湾“全国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此后保生大帝信仰开始在全岛范围渗透。目前,作为台湾第二大信仰的保生大帝,信众仅次于妈祖。2007年、2008年、2012年信众先后在金门、澎湖、台湾本岛将海沧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像进行巡游,受到了数以万计同胞的欢迎与朝拜。

4 结语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吴真人的诞辰,海峡两岸信众都会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作为保生大帝祖宫之一,自2006年起,在保生大帝诞辰之际,围绕“健康”“慈济”“和谐”等富有时代内涵的主题举办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截止到2018年共举办了十一届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将保生慈济文化不断延续、传承。

猜你喜欢

宫庙慈济大帝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在慈济的世界获得新生
居鲁士大帝:用宽容称霸世界
“爱与信任”凝聚成的慈济基金会
慈济经验
腓特烈大帝与洛伊滕之战
腓特烈大帝的两次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