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论析

2019-12-27祝大勇王雯姝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观核心

祝大勇 王雯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①包心鉴:《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期。。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这一重大命题逐渐形成,在理论上阐明其全球共享性显得越来越重要。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二者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否存在所谓的矛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属性会影响全球共享性呈现从而削弱国际传播效果?抑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就要充分挖掘全球共享性而淡化制度属性?深刻把握两种属性的内涵,并准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的培育和践行,还是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传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中应牢牢把握鲜明的制度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精神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属性,既生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联系的理论逻辑,也根植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逻辑,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国际传播中必须坚守制度属性,讲清楚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区别。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

核心价值观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制度精神”,它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制度,一个国家运作模式赖以立足、借以扩展、得以持续的灵魂,因而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①侯惠勤:《“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渗透》,《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这种制度属性的生成,既有其理论发展逻辑,又有其历史实践依据,体现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首先,这种制度属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理论凝练概括之中。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观点包括内核说、灵魂说、从属说、抽象概括说,或者融合说等②赵国锋,赵绥生:《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如下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html.,这个概括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从具体表述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选取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奋斗目标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浓缩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我国公民意识的基本理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拣选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主要内容④参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可见,核心价值观中没有一个是外来的新词,都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中提炼形成的。⑤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属性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出发,成功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在此过程中,呼唤着也生发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等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的领导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突出的制度属性特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个人各层次的具体价值目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属性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14年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许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①《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在亚欧大陆架起友谊和合作之桥》,《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厚的文明积淀孕育了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和底色。

那么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华文明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从跨文化比较视角,何兹全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素质,受到家族本位和农耕生活的深刻影响②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陈来认为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相比,具有“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这四个主要特点;俞新天认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三大特点是:没有单一宗教主导、以家庭宗族为中心延伸家国天下、以伦理治社会以道德化天下③俞新天:《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6期。。从国际关系视角看,张锋认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在国际关系方面体现为对干涉主义的拒绝,对仁厚包容的中和主义的追求④张锋:《“中国例外论”刍议》,《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3期。。张维为认为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与其他现代国家与众不同,中国是典型的文明型国家,具有“四超”和“四特”八个特征。⑤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4页。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借鉴了张维为的观点,认为中国首先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人之所以对他们的独特性有着深刻的领悟,是源于国家悠久、持续、丰富的历史⑥[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没落》,张莉、刘曲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亨利·基辛格在其所著《论中国》中,将“中国的特殊性”作为第一章的标题,阐述了中国在历史、文化、国际关系、实力理论等多方面不同于西方世界的特殊性。诸多论述都表明,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相适应。”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页。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很有启发: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客观上要求凝练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然而这种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价值的传承与发展基础之上,而不能切断中华民族自身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价值传统⑧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凝练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确定的价值目标,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奋斗提出来的,是在中国语境下为当代中国提供基本价值遵循。⑨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应牢牢把握制度属性,彻底阐明其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10《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html.,积极构建和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其紧要。放眼全球,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存在广泛的冲突,各种价值观之间的交流与摩擦同在、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并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西方价值观与非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突出的问题是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霸权推行一元主义“普世价值观”,搞价值观输出干涉别国内政,引发全球性不稳定问题。有鉴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必须保持清晰的政治意识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坚决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制度属性化的倾向,积极应对西方“普世价值”及美国文化霸权的挑战,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

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披着“普世”的漂亮外衣,淡化了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属性,非常具有迷惑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需要应对的重大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应牢牢把握制度属性,为此应当戳穿“普世价值”谎言,彻底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海外有人仅从字面理解故意混淆其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认为中国正在拥抱“普世价值”。①于泽远:《中共加强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合早报》2014年2月13日。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存在所有制基础、阶级属性、内涵重点、价值主体、理论基础和国际影响②凌胜银、胡志彬、陈茂霞:《决不允许用西方“普世价值”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旗文稿》2017年第11期。等方面的根本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推销“普世价值”,根本目的在于促使除西方之外的其他国家放弃自身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采用西方欧美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制度,所以“普世价值”非但没有弱化制度属性,而是具有“深刻意识形态考量和明确政治意图的政治性极强的政治思潮”。③范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不能“去政治化”》,《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话语表达能力,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制度属性,需要在国际传播中讲清楚讲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区别。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应充分挖掘全球共享性

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许多优秀文明价值具有相同之处,都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发展的共性问题中积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形成过程,包容和借鉴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当代文明价值的有益因素,具有全球共享性。特别是在今天全球性问题凸显,迫切需要塑造价值共识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在国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挖掘其全球共享性,为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提供中国价值观方案。

(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全球共享性

人类生存有共同的利益,需要某种程度上最为基础的道德和价值共识,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中华文化价值的独特性使其与世界上许多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同样作为古老文明的传承,也要处理和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自然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其他许多文化存在某种共同认知,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历史与未来等等之间关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价值原则,可以为世界共同享有、共同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其在很多层面上可以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可分享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方面与世界其他文明具有共同共享之处。比如在对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方面,中国古代先哲提出“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与西方学者描绘的“乌托邦”“太阳城”具有高度的价值共识①张乐:《寻求价值共识:一种消弭价值观冲突的新路向》,《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比如对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的理想人际关系追求,伊朗的拜火教在公元前800年的论述和中国的《论语》中的表述高度相似②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80页。,而古代印度佛教的“慈悲”,基督教伦理的“博爱”,中国古代儒家伦理的“泛爱众”等观念,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出热爱人类生命、仁慈待人的崇高道义精神③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印度、朝鲜、日本等邻国的哲学体系均有阐述④季羡林:《人文地理学与天人合一思想》,载《自然·文化·人地关系》,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等等。时至今日,中华文化价值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享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认同,2011年由北京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与管理中心设计并实施的关于“中国文化印象调查”发现,包括“天人合一”“和谐世界”“和而不同”等在内的8项中华核心价值理念,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证实了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存在。⑤关世杰:《对外传播中的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5期。这些都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能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达成某种程度和范围的价值共识,而且已经具有了许多共同或相似的价值旨趣。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共享性不只是一种价值表达,更是一种事实描述,“看不到价值领域存在共同性,就无法解释人类文明纵向上的继承关系和横向上的借鉴关系,也就无法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⑥文平:《“普世价值”辨析》,《红旗文稿》2009年第10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传播过程不能割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由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追求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目标过程中文化、思想、观念、规范等多方面所具有共享性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包括西方文明价值在内的世界文明价值中合理有益的部分进行了包容借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成凝练过程中,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还借鉴吸收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不同文明价值的合理部分,同时采取批判性的态度进行了价值重构。

尽管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作为古老文明的传承,也有着共同之处。比如同样饱受战争残杀的痛苦,两种文化都赞美和平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和平价值观来源于基督教的人类救赎和天堂理想,也来源于如康德等伟大哲人的思考。而在中华文化中,和平价值观从人际伦理关系中推导而来,也来源于儒道佛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思考,如“天地人和”。⑨俞新天:《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6期。再比如与中华文明一样,西方文明也高度推崇人际交往中的诚信价值观:1596—1598年荷兰水手凭借诚信的价值践行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10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大国崛起·荷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而当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违背诚信价值,先后退出多项国际条约、推卸国际责任的做法,将“契约精神”变成了“弃约实践”,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鄙视和谴责①刘燕春子:《保护主义“逆风”威胁全球贸易和经济复苏》,《金融时报》2018年7月4日。。特别是西方国家在近代文明的探索与发展中走在前头,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他们所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尽管是奠基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但也具有重要的时代进步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值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借鉴。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对世界其他主要文明合理有益成分,进行了积极借鉴吸收,增加了包容共享性。比如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②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页。,俄罗斯的自由、民主、公正等主要价值观③黄凯锋:《价值观研究:国际视野与地方探索》,学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越南的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价值目标④闫杰花:《越南共产党价值观的生成及演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1期。,古巴的追求民族独立、强调平等互助、维护社会公正、保持清正廉洁等核心价值观⑤赵绪生:《古巴共产党的价值观建设》,《学习时报》2014年9月22日。,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⑥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019年第9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进程中具有丰富的共享性资源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经使世界最经济、技术和市场、金融、贸易等各个方面密切了相互联系,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增加了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而人类的境况却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各种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基本福祉。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概括了这些全球性问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8页。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发生,有其深刻的价值观根源。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依靠西方现代性价值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全球性问题本身正是西方价值观致命缺陷的产物:放任的自由主义、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极度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一元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及其践行中的双重标准等等。

面临这些全球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上,还是对现代价值的包容共享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共享性意义。中华传统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对于今天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共享性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⑧《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尚和合”的价值理念是消除西方极端对立政治营垒的最好良药,甚至断言:“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对人类的主导,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⑨转引自贾陆英:《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中华文化百年走势探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页。我们必须开放各种路径探寻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阐发道德和礼教意识,发挥关联性、交互性伦理价值,使世界得以改善。

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关心,不是历史性的关心,而是对其当代性意义的关注和挖掘,认真思考怎样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中延伸、转化、创新、发生出当前这个时代和当下这个世界所需要的另一种替代性方案①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92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享性的共同价值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2页。无论文字表述还是实质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共享之处,这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价值目标、准则和遵循,中国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更是这样践行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过程中应处理好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命题的形成意义重大。然而,有些声音认为具有鲜明制度属性和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国际传播的共享性依据,或者要进行国际传播必须淡化弱化制度属性等等,这种论调割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属性与共享性的辩证关系,存在误导性的认知倾向,必须及时作出澄清回应: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不是为全世界制定的③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但具有全球共享性意义,具有国际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价值观反映。

首先,在基本定位方面,制度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全球共享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容量属性。一方面,“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势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价值和价值观属于观念、意识、思想等上层建筑范畴,由一定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体现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而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⑤李泽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关于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杭州日报》2012年4月2日。,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制度属性。⑥范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不能“去政治化”》,《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抽象,是基于自身丰厚的思想文化容量,这些思想文化价值在长时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思想价值观念进行交流、交融,不断扩展着自身的容量,扩大着相互的交集,成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对话的价值前提,滋养着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形成,既继承了具有广泛共享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对包括西方价值在内的世界各种文明价值鉴别吸纳,具有多时段多层次多主体的包容共享性。可以说,二者之间体现着质量的辩证统一。

其次,在国际传播的目标效果方面,凸显制度属性更多是彰显独立自主探索成功道路的价值标识,消除外界认知的陌生感,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误解为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而凸显全球共享性,除了上述目标,还有引领和塑造价值共识,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难题的使命期待。同时,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通过阐释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展现自身致力和平发展、人民幸福的内涵,可以更好地谋求和塑造共享性价值认同;通过全球共享性更好地拉近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心理距离,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在历史使命方面,凸显制度属性更多是应然层面的发展趋势,在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逻辑中,社会主义代表更先进的社会形态,其价值观就具有发展的指向示范作用;而强调全球共享性,更多着眼于现实层面的价值观谱系,为解决具体问题,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认识和看待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

牢牢把握制度属性并不妨碍和影响凸显全球共享性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效果。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迥异于西方“普世价值”那种价值观输出的逻辑——接受外来价值观并采纳其社会制度;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同时也在价值观上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第三,应当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促使不同地区间的共同物质利益增进与价值观共享性彰显同向同行。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让自己出丑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中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一带一路”的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同发展,促进了共同福祉,用实际行动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享性意义。

挖掘和增进社会主义核心观与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不同价值观的共性并包容借鉴,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接受诸如西方价值观而淡化甚至抹去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第一,对于世界各种文明价值观,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采取批判性立场态度,有所鉴别,比如如前所述,虽然中国与西方同样推崇和平价值观,但是应当注意到二者在侧重点、理解以及实现方式上大相径庭。第二,中国自近代以来,就对西方现代价值理念进行了选择性吸收和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纳了作为价值原则的自由、民主理念,拒绝了作为西方国家政权设计的自由、民主制度,将西方资产阶级形式上的自由民主变为社会主义实质性的自由民主,实现形式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共享性意义。第三,那种认为向海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弱化制度属性的观点,在国际价值观博弈日趋激烈的今天,等于在自断筋脉、自废武功,将会严重伤害我国文化软实力、损害国家文明形象、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后果不堪想象。

(二)在国际传播中割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错误认知的实践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质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矛盾是个伪命题,它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的观点,有其深刻的实践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中凸显制度属性是为了将社会主义制度‘拷贝’到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这种错误观点的实践根源来自西方“普世价值”输出的霸权行径。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政治经济制度方案打包于“普世价值”,作为最高程度上的普遍价值③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93页。,占领所谓“普世”的道德高地,通过各种方式向外输出渗透,以价值观输出先导“颜色革命”,强迫或引诱非西方国家放弃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改变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接纳西方普世价值观,首先采纳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强调坚守制度属性并不意味着搞价值观输出,更不会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强加于人,而是通过自身道路的成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所以必须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与西方“普世价值”对外输出存在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全球共享性认识论的根源在于一元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西方国家强势推行“普世价值”,谋求以一种价值观取代所有其他价值观,认为不同文明形态的存在就会导致“文明的冲突”②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动辄以一种“历史的终结”论调优越于天下,反映是深刻的西方中心论的一元主义思维定式,不能接受和容忍多元共存的思维误区。所以必须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凸显全球共享性,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多元主义包容理念,求大同存小异,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差异性,增加不同文明价值观的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页。。

1990年12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主题演讲时,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既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④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也是对“多元普遍性”价值观的生动形象的写照⑤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93页。,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价值关系的十六字“箴言”,也应该成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要理念:“各美其美”,就是建设好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好制度自身的价值内核,“美人之美”,就是要增强包容性共享性,促进世界文明的多彩绽放,只有这样才能朝“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迈进。

(三)因应施策促进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

在理论层面,需要更加彻底、更加有说服力的阐释。19世纪的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莱茵河彼岸的那些先于德国开始现代国家建设的国家理论上的“良心”,并不是因为德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具体实践有多大的发展,而是德国拥有很强的理论抽象和建构的能力。这启示我们,在美欧等西方国家仍有很强综合实力、国际格局 “西强我弱”并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国际传播,首先应在理论上充分阐明制度属性与全球共享性的统一,从理论上和逻辑上牢固奠定合理性依据和重要性地位。

在实践层面,首先在传播理念上,需要注意扭转关于“宣传”的陈旧刻板认知,确立与现代文明交流交融相匹配的传播理念,把握传播规律,将传统意义上过分突出制度属性的“宣传攻势”转变为制度属性与共享性融合、润物无声的公共外交指导理念;在传播目标方面,需要注意内外差别和层次体系,要求大同存小异,彰显普遍性,理解特殊性,在国内培育和践行致力于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自觉与自信,实现共识凝聚,而在国外则需要区分不同的目标层次,从寻求认知、理解以解除陌生感,到寻求认可以消除误会误解,再到认同接纳以塑造价值共识;从传播话语来看,要注意以“传”促“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充分挖掘全球共享性,既针对性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说清楚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区别,又要充分吸纳人类文明价值一切优秀成果,创造利益共享的话语空间,采用生活化的叙事策略;在传播受众方面,要加强细分化的受众研究,针对不同宗教、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挖掘共享性实现话语意义对接;在传播场景方面,虽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但实施传播活动场域不一定限定于海外,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请外国朋友到中国来实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价值观魅力,精准把握受众传播;在传播媒介和方式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不放弃官方媒介的阵地建设,也要善于利用传统特色文化产品比如京剧、杂技、剪纸以及各种节日民俗等弱制度属性的载体进行传播,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注意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媒体融合发展,融通制度属性和全球共享性的内容与形式,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