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羽之“奇”

2019-12-2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秦军诸侯司马迁

任 群 英

(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项羽本纪》是《史记》名篇,司马迁以其如椽之笔,饱蘸深情,精心撰述,将秦汉之际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形象定格于青史。在这篇伟大的传记中,司马迁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风云际会,并以史家之心洞悉项羽兴亡成败的历史原因;同时司马迁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奇人项羽形象,项羽起兵时24岁,乌江自刎时年仅31岁,其短暂的生命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划过历史的天空,充满了传奇色彩。那项羽的“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司马迁书写项羽之“奇”又有何用意?

一、奇人项羽

(一)重瞳项羽长相奇

在司马迁笔下,英雄项羽有着不一般的长相,《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1]338“重瞳”即一目两眸。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这种奇异之状很少见,《史记》之前的先秦文献记载此异相的是《尸子》,“昔者舜两眸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2]“两眸子”是舜帝的特征,司马迁传写项羽也具有虞舜一样的“重瞳”,即“两眸子”,并借此推断项羽可能是舜帝的苗裔,对这个问题郭明友《论项羽“重瞳子”》一文认为:

司马迁在这里用闻言来牵合项羽有舜帝一样的“重瞳”,推断他可能是舜帝的苗裔,又极言其兴兵灭秦、称霸封王的功烈如有神助,用意恰在赋予他对等的帝王天命,使他在与刘邦争帝的斗争中,天命的天平能够相对平衡。[3]

诚然。天生异相,在古人心目中是贵不可言的,传说中黃帝龙颜、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仓颉四目、文王四乳……这些伟大人物都有些奇异的长相。司马迁在传写项羽时,抓住了项羽“重瞳”这一长相特征,把“重瞳”视为天生神异之相,相信有此异相的项羽定能有异于常人的作为,从整篇《项羽本纪》中也可看出项羽短暂的人生似乎是为完成灭秦的天命而存在。司马迁用此文学性的叙事笔法写项羽的重瞳异相,无疑给项羽的人生涂抹上一层奇异的色彩。

(二)拔山扛鼎才力奇

《史记·项羽本纪》描写项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1]296。尽管项羽从小就在项梁的带领下读书识字,也学习了剑术兵法和扛鼎技巧,倘若没有惊人的气力与天赋,要举起一只几百斤重的鼎,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战国时期身高体壮年轻气盛的秦武王不就因“举鼎较力”而亡?司马迁通过撼山扛鼎凸显出项羽异于常人、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天赋,刻画出一个魁梧彪悍、力大无穷、气势伟岸的青年英雄形象。项羽凭着这份才力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他和叔父避仇来到吴中地区,项羽所展示出的惊人能力让当地的豪侠之士望而生畏;秦王政三十七年十一月秦始皇出游会稽,项羽在当时围观的人群中说出惊世骇俗的“彼可取而代也”,如此奇言展示出项羽的豪迈气势和远大抱负;项羽拔剑斩下会稽守殷通的头颅时,“一府慑伏,莫敢起”[1]297;项羽于帐中斩宋义头时,则“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1]305;项羽破釜沉舟救巨鹿时,“诸侯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1]307;已破秦军召诸将时,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1]307;广武对峙,楼烦欲射项羽,项王嗔目叱楼烦,楼烦被吓得“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1]328;垓下被围,项羽瞋目而叱追兵,竟能让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334。项羽力能扛鼎,气能撼山,可见其威武勇猛之极。也正是凭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猛自信,这位乱世英雄才能纵横驰骋,气吞万里,威震诸侯,势慑天下。

(三)反秦灭秦功业奇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反秦暴政的序幕,当年9月,项羽也随叔父在吴中举事,24岁的项羽从此汇入反秦起义的洪流之中,在众多的反秦力量中项氏领导的楚军是较早也是最坚决有力的抗秦力量。项羽纵横驰骋,从先锋到主帅,他定江东,击秦嘉,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剑锋所向无不披靡。项羽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诸多重大的战役,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成皋之战、垓下之战……无不展现出他的军事奇才。也正是这位乱世英雄一步步地果敢拼杀,使他成为强秦的掘墓人,而巨鹿之战最能体现项羽的伟业奇功。公元前207年10月章邯打败项梁部队移师河北围赵,章邯部20余万军队驻扎于巨鹿南边修建甬道输送粮草,而王离军20余万人围攻巨鹿城,此时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营救赵的各诸侯部队都不敢与人数众多的秦军作战,项羽则毫不畏惧,率领10余万楚军渡过黄河奔赴巨鹿城击秦救赵。司马迁用最为生动出彩的笔墨描述项羽巨鹿之战的表现: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1]307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表现出惊人的勇敢,这是一场与敌方力量和勇气的比拼,面对数倍于己的秦军,项羽没有退缩和畏惧,也没有向壁上观的诸侯求助,直接率领部队英勇迎战,可见其神勇。在巨鹿之战中项羽还表现出惊人的谋略和自信,他派遣黥布等多只小部队破坏秦军的粮道,让秦军防不胜防,从而牵住章邯的力量,出奇制胜全歼王离的秦军。

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在各诸侯之中的领导地位,战争的激烈程度震撼了各路诸侯,诸侯莫敢仰视,对英武勇猛的项羽的敬佩和折服之情无以言表,诸侯将领们都率军归属并追随他,项羽的威望达到了极致。巨鹿之战瓦解了秦国的主力部队,扭转了整个战局,摧毁秦朝统治的基础,是反秦斗争中取得的最大胜利。项羽叱咤风云,功勋卓著,仅仅三年的时间,就消灭了秦军主力,建立起盖世奇功,号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政由羽出,其兴盛之速也可谓“奇”。

(四)快意恩仇行事奇

人说项羽暴虐无度,须知项羽是以复仇者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的。项氏世世为楚将,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项羽的祖父项燕寡不敌众兵败自杀,楚被秦灭,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将门之后,国破家亡对他来说便是失去了精神的根基。秦始皇通缉项氏,项羽随叔父四处流亡避难,流亡生活的凄惨、亡国的痛苦使项羽在仇恨的滋养下长大,因此项羽立志要灭秦复国,这与刘邦、陈胜等起义初衷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项羽的心中,秦国秦军就是他的敌人,他对秦国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在复仇思想的指引下,项羽做出一系列骇人之举,新安坑杀20万秦军降卒,杀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屠咸阳……虐戾灭秦,以暴制暴,虽然快意恩仇,但也给他的政治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秦室已灭,项羽不可能回到秦国政体的老路上,而是回归秦以前各国独立的局面。功成名就的项羽以为灭秦已完成历史使命,于是按反秦战争中的功劳分封各路诸侯,以满足众将的愿望,回报众将在反秦斗争中艰苦卓绝的付出,从此天下无事,可高枕无忧。学界论及项羽灭秦后的表现,多认为项羽背关怀楚、衣锦还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是政治弱智的表现。试想项羽如真有心称帝,乘着灭秦之威,他手握 40万兵卒,足以废弃洹水血盟,足以扫荡刘邦10万弱旅,足以吞并其他诸侯,独霸天下,但项羽只是立自己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大封十八诸侯王,与其他反秦势力共分天下,新丰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并不是项羽的妇人之仁,相反是项羽履行承诺不杀功臣的表现,项羽始终认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1]312。

楚汉相持数月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项羽提出要用单挑的方式解决问题,他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1]328项羽心地单纯,行事风格也单纯,直截了当,但老奸巨猾的刘邦却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1]328拒绝了。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鸿沟划界这实际上是刘邦为调动彭越、韩信与楚作战的策略,而项羽轻率地接受这一合约,随即归还刘邦的父母妻子,带兵解围而去,而刘邦君臣却背信弃义,突然从后面袭击楚军,毫无信义可言。与老谋深算的刘邦比较,可见项羽行事更为率直,他不会耍阴谋,也从来没有投机取巧的算计。项羽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快意恩仇、直截了当的人,对仇敌秦国不共戴天,极尽复仇之能事;对共同反秦的功臣履行承诺,加以封赏;对于曾经的盟友现在的敌人刘邦则表现出恃才傲物,襟怀坦荡,敢做敢当。

(五)悲壮谢幕死亦奇

项羽垓下突围本意是渡过乌江,重整旗鼓与刘邦较量: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1]334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只要他跨上乌江亭长的船便能摆脱汉军的追击,可是他不忍心丢下身边的26骑一个人渡江去苟且偷生。即便渡过乌江回到江东,昔年起事随征的八千儿郎已死,数万江东子弟的冤魂游荡在异乡,自己却落荒逃回,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愧对江东子弟,愧对自己的心。加之垓下之败大势难回,项羽不愿继续与刘邦抗衡,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会再将战火烧到故乡,会让更多江东子弟前仆后继,让更多江东父老承受苦痛。一个“愧”字,让面临绝境的项羽终得心开,于是项羽断然改变主意不渡乌江,英雄岂能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末路英雄项羽选择堂堂正正地以死来谢幕,他生命最后的时刻被司马迁写得轰轰烈烈,三个亮点最能体现出项羽之奇:一是宝马赠亭长。项羽为了报答乌江亭长的深情厚谊,将跟随自己征战沙场多年的乌骓马送给了亭长,此举其实也是对马的重情重义,自身难归故里,爱马或能从亭长免死于敌手;二是临死再决战。项羽和剩余的部下与汉军短兵相接,又杀敌数百人,自己也身负十余处创伤,这最后的厮杀体现出项羽“终刚强兮不可凌”[4]68的决心;三是头颅赠故人。经历了残酷的生死搏杀之后,失败已是必然之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项羽的生命又一次闪现出夺目的光芒,项羽看见曾经的部下现在的汉骑司马吕马童,他深知刘邦开出赏千金封万户的诱人条件悬赏他的人头,于是项羽在自刎前许诺将自己的头颅赠与吕马童,吕马童作为曾经追随项羽的部下,是故人,也是仇敌,更是叛将,但项羽依然将自己的头颅赠与吕马童,让他去领赏受封,这是何等非凡的气度。最终项羽的自刎成就了他个人的英名,成就了大汉的基业,也以其分裂的身躯成全了吕马童等五人封侯。如果说项羽的传奇人生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那么把头颅赠故人的奇举就是最后落下的那一个闪亮的光点,英雄选择了死亡从而战胜了死亡,并得以永生。

项羽的传奇人生,项羽的传奇功业,千载下捧读,依然荡气回肠。司马迁不惜笔墨描写项羽之“奇”,又折射出什么内涵呢?

二、项羽之“奇”的内蕴

(一)史迁爱奇

奇人项羽的塑造得益于史迁爱奇。古往今来,有不少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常常以“爱奇”“好奇”来评论司马迁的《史记》。扬雄在《法言·君子篇》中就提到“子长多爱,爱奇也”[5]58;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说司马迁“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6]284;司马贞在《史记索引后序》也说到“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核而文微”[7]659;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认为司马迁“贤者好奇,亦洵有之”[8]63。笔者注意到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对那些倜傥非常之人、侠义奇节之士、超群绝伦之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司马迁热切关注着那些有特异功勋、特殊品德、奇言奇行、奇计奇谋者,实际上是关注历史上那些有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从这个标准看,项羽也算是有非常之事的“奇人”。司马迁赏爱项羽的才情,但凡项羽的重瞳子、拔山扛鼎、破釜沉舟、衣锦还乡、泣涕别姬、宝马赠亭长、头颅赠故人等奇闻奇行都记录在册;对展现项羽军事奇才的几场重大的战役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成皋之战、垓下之战也生动叙写,这样的行文与史公的“爱奇”是契合的。太史公所爱之“奇”还是历史和社会生活领域之奇,他要通过对卓异特立的历史人物项羽的历史事迹的描述来反映历史,透过这个历史人物的胆识、谋略、果毅所发挥的作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种种努力,来传达对历史的影响,成一家之言。《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抓住项羽的“奇”行文落笔,有意突出项羽推翻强秦的事功,并在提炼历史题材、表现这一历史人物的非常之事、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功绩时,奇而不失其真,这正是史迁胆识、才情的独到之处。

(二)不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是一个有奇言奇行的奇人,将其列入列传即可,为何要立纪呢?司马迁将非有尺寸之地、起于陇亩之中的项羽列为本纪,关键并不在于他是否是皇亲贵族,而在于是否在当时掌握了政治力量的中心,太史公看到的是项羽消灭秦军主力建立起的盖世奇功,在秦汉间真正做到“政由羽出”的核心地位。《太史公自序》说:“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1]3303太史公明确指出,灭暴秦之业,由项梁开其端,项羽接其力,灭秦的标志是项羽杀庆救赵,通过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项羽被诸侯拥立为共主。同样,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评论中也盛赞项羽的奇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1]338除此之外,《陈杞世家》曰:“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项羽灭之,有本纪言。”[1]1585《秦楚之际月表》:“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天下三嬗。”[1] 759司马迁在《史记》的其他篇章中一再褒扬项羽的奇功。

司马迁对项羽灭秦的功勋都做了明确的定评。这表现了司马迁的卓越史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的奇功放在秦末反暴秦的生死斗争转折关头来评价,充分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地位。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太史公一生立言主意所在,项羽虽然失败,太史公仍然公正评判项羽灭秦的功勋,仍然把项羽作为一个英雄来讴歌,没有顺随当朝主流话语践踏抹黑失败的英雄,这对于汉臣司马迁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体现出司马迁的史德和史识,可见“若无司马迁之识,就无项羽的形象留在高文典册中了”[9]6。

(三)对项羽的同情和悲悯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慷慨磊落,最终却自刎于乌江边,身首异处;常言马上得天下的刘邦,投机取巧,最终却荣登高位,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项羽,成者为王,败者却不是寇!成败之间,项羽并非如刘邦所说的“主约不信”“大逆不道”,相反项羽是武力所向披靡、豪情冠盖当世、建立盖世奇功的英雄,他投身于乱世长达八年的征战生涯中,“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1]334,对此司马迁是真心倾慕的;而对项羽的由盛而衰、空有霸气、刚愎自用,司马迁是遗憾的;对于项羽的穷途末路、不过江东、慷慨赴死,司马迁是充满同情和惋惜的。司马迁关注项羽的传奇人生,极写其传奇色彩:当司马迁借重瞳异相附会项羽是舜帝苗裔时,我们知道了项羽和赤帝之子刘邦同样是起于陇亩之间的草莽英雄;当司马迁写项羽异于常人的行事风格时,我们看到了被冠以恶名的项羽原来是一个恃才傲物、快意恩仇、襟怀坦荡的霸王;当司马迁出乎意料地在“垓下之围”中写出虞姬的泣泪悲伤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有个美人自始至终默默地陪伴在项羽身边;当司马迁摹写项羽于乌江边仰天长叹“我何渡为”时,我们才知道项羽的重情重义和悲愤无奈;当斩将刈旗浴血奋战都无力回天时,我们才知道穷途末路的英雄选择最为传奇的死,保持了生命的高贵……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和悲悯,是透过一系列的“奇”传达出来的,这些文学性的手法并不损于项羽的历史形象,相反使历史上这一个项羽更趋于真实、完整、丰满、可爱、可信。

猜你喜欢

秦军诸侯司马迁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五张羊皮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烽火戏诸侯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烽火戏诸侯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烽火戏诸侯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