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江、阴陵山考及浦口项羽地点GIS构建设想

2019-12-27许盘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浦口和县虞姬

许盘清

(三江学院 历史与文化地图研究院,南京 210012)

项羽自杀的地点是乌江,地处今天的南京浦口和安徽和县交界,两地也因项羽自刎而闻名遐迩。至今仍留下了许多地名及相关的传说,仅浦口一区,据郑晓明先生的论文统计,涉及项羽传说的地名多达32处[1]16。这些地名中有些于史有据,也有属传于说,没有信史支撑。本文综合研究项羽有关的地名,对重要地名“乌江”作了全面考证,确定了驷马山的地理位置。对与史无据的浦口项羽地名也作进一步挖掘,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出一些建议以资文化建设之用。

一、乌江浦、乌江、乌江镇、乌江县、乌江郡、乌江亭考

地名乌江常常给人误会,以为是一条江,其实最为常用的是聚落名,包括乌江镇、乌江县、乌江郡以及乌江亭等,作为“江”的记载反而不多,本文仅找到四条。经研究发现乌江作为江用时,应该是乌江浦的简称。本文先考证乌江浦。

(一)乌江浦

乌江作为长江的支流,位于和县东北40里处,应该是乌江浦的简称。

本文详细考证乌江的原因是《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汉书· 陈涉项籍传》:“于是羽遂引东,欲渡乌江。”两书中明确记载是“东渡”或“欲渡”,由于用了动词“渡”,所以此处乌江可以确定为一条能渡的江河。

查《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下简称《地名》),关于乌江为江的条目,记载如下: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乌江镇附近。《史记·项羽本纪》:楚汉之际,项羽兵败垓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即此。《清一统志·和州》:乌江浦“在州东北四十里。土多黑壤,故名”。[2]495

据上文,乌江在“和县东北四十里”及乌江浦“在州东北四十里”。此处的州为和州,今天的和县。据此可以得出:在历史上乌江是一江河,为长江支流,应该是“乌江浦”。浦的地理位置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的乌江镇附近。由于镇、浦二地方向相同(和县东北),距离一致(四十里),理当镇在乌江边上。因此有必要再确定乌江浦与乌江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乌江浦的关系,袁传璋教授找到了《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的两处记载:

乌江浦在乌江县东4里,即亭长檥船之处也。[3]259

乌江浦,在县东4里,即亭长檥船之处。[3]254

这二条是古人记载乌江浦的最有力证据,位于乌江镇之东四里处。现乌江镇为和县与浦口二地所共,很明显乌江浦至少有一部分在浦口区境内无疑。

据此可知,作河流的乌江,当地人又称为乌江浦,位于乌江县东4里,应该是和县东北44里的一条河流。而且二条依据均有“即亭长檥船之处”,即项羽自刎处的乌江。

但二家对乌江之注有所不足,本文再罗列二条,第一条是袁传璋教授在同一文章中的第267页关于乌江浦的记载:

乌江浦,在州(和州,今之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土多黑壤,故名。[3]267

这一条很重要,乌江之名乃因“黑壤”而得。但也有问题,州东北四十里是乌江镇,非乌江浦。浦当在州东北44里处。

我们在绘制地图时发现:《资治通鉴》卷第十一《太祖高皇帝中》对“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句下附有胡三省注:

臣瓒曰:乌江在牛渚。索隐曰:按晋初属临淮。括地志:乌江亭,即和州乌江县是也;晋初为县。《水经》曰:江水又北得黄律口,《汉书》所谓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即此地。余据乌江浦在今和州乌江县东五十里,即亭长檥船待羽处。[4]353

这一条注中有需要说明处:

第一,瓒之“乌江在牛渚”显然有误,牛渚在江东,而乌江在江西。而且牛渚在秦汉为一渡口,江对岸是横江,而乌江在横江东近三十里处。

第二,该注中胡三省本人有所发明,“余据乌江浦在今和州乌江县东五十里”。但有所失误,乌江浦理当在和州东四十里,乌江县东4里,不当在乌江县东五十里。

由于乌江浦已经消失,具体的地理位置已经无法确定,但乌江为一长江小支流,明矣。

(二)乌江镇、乌江县考

乌江镇的名称较为复杂,在和县东北40里无疑,今天仍为乌江镇,和县与浦口两地共有,以河为界,河东为江浦口,河西为安徽和县。查《地名》,乌江镇词条:

乌江镇:……《宋史·地理志》乌江县:“绍兴五年废为镇,七年复。”《明史·地理志》和州:“又南有牛屯河巡检司,后移于乌江镇,即故乌江县也。”[2]496

从词条中可知,乌江镇的地理位置自宋以来地址没有变化。条目中绍兴为北宋年号,绍兴五年(1132)降格为镇,而1134年又升为乌江县。再据《明史》“后移于乌江镇,即故乌江县也”可知乌江镇为乌江县之县治,在明代时已降为乌江镇。

我们在考证《纪要》地名时找到了《纪要·南直·和州》条中的记载:

乌江废县……元因之。明初省。今仍为乌江镇。《志》云:镇东北去江浦县七十里。[5]1419

明初约1368年左右,从乌江县省为乌江镇,属南直和州,今天的安徽省和县,即乌江镇并不一直是镇,明初才降格为和州的一个镇。

再查《地名》乌江县条作佐证:

西晋太康六年(285)置,属淮南郡。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北四十里乌江镇。东晋属历阳郡。南朝宋为临江郡治。梁为江都郡治。陈复为临江郡治。北魏属临滁郡。隋属历阳郡。唐属和州。明洪武省入和州。[2]496

从“乌江县”条目可知:从285年起,设立为乌江县,至东晋。南北朝(420—589)160年间为郡治。唐代(约618)起改为乌江县,隶属和州,直到明初,约1368年为止。乌江县隶属和州。

(三)乌江郡、乌江亭考

历史上乌江升格为乌江郡,时间很短,查《地名》,乌江郡条目:

即同江郡。治所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乌江镇)。杜佑《通典》卷181和州乌江县:“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改为临江郡。后周改为乌江郡。”[2]496

“后周”朝代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从公元951年到公元960年,仅十年时间,所以知道的人不多,记载也很少。治所在乌江镇。

乌江亭,作为一行政单位,可以确定,当在秦代。我们在《纪要·南直·和州》找到了有关乌江亭的记载:

乌江废县州东北四十里。秦乌江亭也。汉为东城县地。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置乌江县,属淮南郡。……今仍为乌江镇。《志》云:镇东北去江浦县七十里。[5]1419

《明一统志》卷十七《和州》中有同样的说明[3]265,本文不作引用。两汉废乌江亭。至此,乌江亭再也没有出现过。

(四)乌江渡问题

由于秦代的渡口设置等级与标准很严,渡口以外一般不会有固定的渡船,而且在渡口的渡船大小也有相应的规定。项羽向乌江逃跑时,到了乌江还有渡船,这证明乌江应该是一个大渡口,且是一官渡。但历史上很少用到乌江渡,在袁先生的论文中提到了乌江渡为“江南著名津渡”。有必要考证牛渚对岸江北的渡口名。我们在《纪要·卷十九封域· 山川险要》“采石山”条目:

采石山……采石去牛渚不过里许,故牛渚圻通谓之采石。《元和志》:采石西接乌江(即和州江),北连建业。戍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对。其地突出江中,自昔津渡处也。秦始皇东巡会稽,道丹阳,至钱塘,即由此渡。后汉兴平二年,孙策渡横江,攻刘由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5]880

牛渚由于突出在江中,自古以来为军事重镇,此乃常识。但条目中指出牛渚“与横江渡对面”,可知牛渚与横江构成一对重要的津渡,而且自古就有。因为条目中记载了“秦始皇东巡……由此渡”,可知,横江在秦代就是一重要的渡口,而且是官渡。

由于地图比例太小,无法作精确的比对,所以再查《纪要·卷十九·南直·和州》:“横江(州东南二十五里,直江南采石渡处。自昔济江之津要也。)”[5]1421与上一条目相符,更重要的是说明了采石渡,即牛渚,与横江相对,自古以来均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渡口。

由于横江在和州东南25里处,可以计算出它大约位于乌江镇之西南约20多里处。在长江如此宽阔的情况下,小小的乌江县内不会有二个长江渡口。基本可以确定,横江渡口应该是俗呼之乌江渡。为了得到确证,再查《地名》“横江(津)”条目:

亦名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二十五里。东对采石矶,为横渡长江津要处。[2]2998

条目与《纪要》中“横江”条相同,还能称之为横江浦,但不是乌江渡。至此可以确定横江与牛渚(采石山,或采山矶)构成长江上重要的一对渡口。

《地名》中还设立了“横江城”条目:于280年晋“大举伐吴,浑率军出横江”的记载,确定横江为横江城。此据不力,难以证明横江为城,仍有可能为渡口。

由于谭图第二册《秦、汉代》中没有横江,但三国时这一带是吴魏在长江上的二大战场之一(另一个是江陵,现在的荆州),所以增加了横江。

另一个问题来了,渡口既然不在乌江,项羽为什么不向横江—牛渚方向跑回江东,而要去乌江呢,而且乌江还有乌江亭长檥船相待呢?

二、于史有据的项羽地名

下面为了叙述方便,本文把项羽活动过的地名简称为项羽地名。

浦口一带的项羽地名,据郑晓明的《项羽垓下溃围到乌江自刎之谜团解析》[1]一文,收集了32个,其中不少地名是有历史记载的,本文先考证有历史记载的项羽地名。

(一)驷马山、四溃山、四隤山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溃围路线有详细记载,本文主要考证这一段史料中的地名,原文如下:

项王至阴陵,【……□正义括地志云:“阴陵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西北六十里。地理志云阴陵县属九江郡。”】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正义括地志云:“东城县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地理志云东城县属九江郡。”】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括地志云:“九头山在滁州全椒县西北九十六里。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战,因名。”】[6]423

这一段中,共用到的地名有,阴陵及大泽(即阴陵大泽),东城,九头山等四处。本文先从没有争议的地名开始认证,即九头山,因为《史记》原注中就注为:九头山在滁州全椒县西北九十六里。

在确定项羽溃围路线中,九头山,又称“四溃山”很重要,史书中记载“四溃山”的史料不少,现罗列部分如下。

一是《纪要·卷二十九· 南直·和州》“六合山”条下有如下记载:

又有四溃山,在(和)州北七十里,亦名四马山。俗传以为项羽败走至此,依山为陈,四面驰下,溃围斩将处云。[5]1420

二是《纪要·卷二十·南直·江浦县》条中亦有四溃山条:“四溃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俗呼四马山。”[5]987

三是《太平寰宇记》卷124和州乌江县:“四溃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项羽既败于垓下,东走至东城,所从唯二十八骑,汉兵追者数千,羽乃引骑因四溃山而为圆阵,即此山也。”此条中的县,当为乌江县。

四是《舆地纪胜》卷48“和州”“四隤山”:

在乌江县西北三十里。直阴陵山……今山石上有走马足痕”。《汉书·项籍传》:垓下之战项羽大败,东走东城,“于是引其骑因四陨山,而为圆陈外向,汉骑围之数重”。即此。

这一条中引述了《汉书· 陈胜项籍传》颜师古之注“而为圆陈外向”。作者王象之,他的生卒年代为1163—1230年,距项羽之死已近800年矣,“走马足痕”仍在,非人事,乃天助也。

五是《历阳典录》([清]陈廷桂纂辑同治六年(1867))刻本中的记载:“四隤山:州北七十里。项羽分骑为圆阵,四面驰下,溃围斩将,即此处。”此处的州,当为和州。

六是李贤等奉敕撰《明一统志》卷十八《滁州》中记载,如下:

九斗山在全椒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阴陵山。昔项羽兵败欲东渡乌江,道经此山,与汉兵一日九战,故名。(册0471,页619)

七是祝穆撰《方舆胜览》卷四十九四《淮西路·和州》中记载,如下:

在乌江县西北三十里,直阴陵山。项羽既败于垓下,走至东城,所从惟二十八骑兵。汉兵追者千余。羽乃引骑依此山为圆阵。(册0471,页93)

以上七条,均摘自袁传璋的文章《项羽垓下突围南驰乌江所经地点相关文献摘要》。[3]245

可见,项羽溃围路线中驷马山,亦名四隤山、四马山、九头山当在江浦县与和县北。学术界对此无大异议。

(二)阴陵山、阴陵县及阴陵大泽

“阴陵大泽”放在四隤山后认证的原因是,位于浦口与和县的阴陵大泽与《史记》中项羽溃围路线相抵牾,而且无法做出解释,即项羽过淮河后,陷于阴陵大泽,再到东城县。据此推算,大泽必须位于淮河与东城县之间,即在东城县以北。最为合理的解释是大泽在阴陵县境内。如果在浦口与和县境内之阴陵山,必在东城县之南,无法与史记记载相一致。即使如此,“阴陵大泽”作为文化产业支撑,仍拥有大量的历史记载,也不失为一说。

一是《纪要·卷二十九·南直·和州》条六合山下有如下记载:

阴陵山,在州北八十里,小山多石,俗以为项王迷道处。[5]1420

《纪要·卷二十·南直·江浦县》条中亦有阴陵山条:

又县西南四十五里有阴陵山。旧《志》以为项羽败走处,盖传讹也。[5]987

由于该条位于“江浦县”此处的县,一定为江浦县。袁教授也找了二条,亦罗列如下,《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阴陵山:在州北八十里,接江浦县界。《舆地纪胜》:在乌江县西北四十五里,即项羽迷道处。[3]267

阴陵山,在州北八十里,小山多石,俗以为项王迷道处。又有四溃山,在州北七十里,亦名四马山。俗传以为项羽败走至此,依山为陈,四面驰下,溃围斩将处云。[3]267

南宋的祝穆《方舆胜览》卷49《淮西路·和州·山川》:

阴陵山:在乌江西北四十五里,即项羽迷失道处。[3]261

从上述三例中可以看出,“项羽迷失道处”处的阴陵大泽位于和县与江浦县境内的直接依据是阴陵山。现在的关键是:是阴陵山附近有没有大泽,据《历阳典录》([清]陈廷桂纂辑,同治六年(1867)刻本):

阴陵山,州北八十里。旁有泽,名红草湖。春夏之交,潦水涨发,弥漫无际,所谓阴陵大泽也。《述异记》:“阴陵九曲泽,泽中有项王村。项王失路于泽中。周回九曲,后人因以为名。”当即此地。

这一条最为有利的一条,明确记载阴陵山旁有一泽,名为红草湖,而且是“阴陵大泽也”。《述异记》虽为志怪小说,作为文学佐证,不失为一说,文中明确记载了“项王失路于泽中”。

据此可知:“阴陵大泽”的位置虽与《史记》《汉书》所载路线有抵牾,应该说是硬伤,但大量的记载不失为文化产业、旅游等非常好的依据,应该加强开发。

三、史书上有记载的项羽地名

许多地名往往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烙印,如果流传甚广,常常为文学作品所吸收,有时亦为方志所引用,这是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之一,本文从文化产业视角加以认证下述地名,而非史据考证的角度。

(一)霸王泉

霸王泉是有历史记载的,上面提到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引用了《舆地纪胜》中的条目:

《州志》:山多小石,上有刺枪坑,阔一丈许,石罅水常清,相传为项羽立枪地。[3]267

对于霸王泉,郑晓明的文章中引用了《江浦埤乘》:

霸王泉,在阴陵山。石壁峭立,有泉横出,口大如碗,下注一塘,方广丈许,大旱不竭。前志云:项羽刺枪于此。以杖探之,深不可测。一名刺枪坑。[1]19

可见霸王泉的名称由来已久,有史可据。

(二)迷沟与楚迷沟

《纪要· 卷二十九·滁州》和县条中记载了一些与项羽自刎有关的地名,如迷沟与楚迷沟,位于“九斗山”条中,具体记载如下:

九斗山(……其西五里有迷沟,相传项羽迷道,陷大泽处也。《志》云:今县南二十里有楚迷沟。)[5]1415

此处的“县”为安徽省全椒县,根据地理位置全椒境内仅有一山,即阴陵山(九斗山、阴陵山等为一山已有专家作了认证,参见金绪道等写的论文《千百年来九头山矗立在滁河南岸》)。[7]233

《纪要》不仅记载了九斗山,而且记载了“羽迷道,陷大泽处”的迷沟,离九斗山仅五里处。方志中还给出了具体地点,在全椒县南20里。

又经郑晓明先生考证,阴陵山北确有大泽。

(三)高望

郑文中指出了另一地名“高望”[1]17,高望在史书上有记载,据袁传璋教授考证,北宋王存等奉敕撰《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和州历阳郡》:

乌江,州东北三十五里,四乡。汤泉、永安、石渍、新市、高望五镇。[8]201

元丰是北宋年号,从1078年到1085年,共8年,此时已经有了高望镇,距今已900多年了。今考,“高望”近已改名为“高旺社区”。

四、利用传说地名支撑文化产品的尝试

在浦口现有32个项羽地名中,传说地名占多数,这些地名构成了项羽败逃自刎的整个过程。传说故事虽然可靠性较差,但故事脍炙人口,流传非常广,也是“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很好载体。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最为著名的有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了。

这类地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项羽史料的补充,另一类是对虞姬的追思,这二条均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一条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路线。其中对项羽的记载有如下地名:

(一)传说中的项羽地名

本文仅认证了九个重要的项羽地名。下面对每一个地名设立一个格式:第一部分为地名的名称,后面是该地名所对应的今地名,下面是传说的内容,最后是笔者的评价。

霸王鞭,位于永宁镇西葛街南巷口。相传为项羽赶马所用。已经无法考证,而且对这类事也不太可能有记载。

瓢儿井,位于六合区大厂地区,项羽用战枪刺地而得水。属于传说,而且该地点偏离了项羽溃围路线了。

下马石,位于星甸镇珍珠庙村。乌骓马踏下山头,马蹄印尚存于石上。属于传说。

以上三个地名很难考证,因为情节太小,不足以引起史学界注意。能流传数百年,足以说明这类故事的人文基础。

驻马河,和州东北四十里,濒江。为项羽下鞍驻马之地。该地名无法考证其真伪。

九头亡,即今之九头亡村,位于桥林街道乌江社区九头往村西二里处。项羽在此怒斩汉军九骑之首。

滚马滩,位于乌江对岸,为长江南岸渡口。以乌骓赠亭长为之渡江,骓之南岸,不见其主,即就滩狂滚而死,故得名。注意该地名不在浦口,在乌江对岸的江宁镇。

御祭庵,位于桥林街道乌江社区林蒲圩附近。传说刘邦派大臣来此建庵祭拜项羽之地。是很好的文化地名,应该加以挖掘。

以上地名非常细腻,传说动人。也可以形成一完整的故事,甚至比史实更具有感染力,特别是滚马滩,其情节感人之深,令人为之动容。故事大致上可以设计成:

在驻马河处,项羽下了马,没走多远——到了九头亡,项羽怒斩汉军九骑之首——滚马滩,乌骓马就滩狂滚而死之地。西汉建立后,刘邦派大臣来此建庵祭拜项羽。

开发文化产品,这是非常好的资源,希望浦口宣传部门能对这些地方做详细的考证。

(二)有关虞姬的地名

虞姬地名应该全部属于传说,因为虞姬是否突围没有任何记载,而且虞姬墓就有四处[1]10,很难说哪一处是真的,以下地名仅作为文化产品的依托,完全无法考证其真伪。

兰花塘,位于浦乌公路兰花塘车站附近。虞姬取双剑环顾项羽左右,不幸将头上的兰花簪丢失于路塘中。

红绣鞋,位于浦乌公路桥林街道地藏庵一带,虞姬作战时不慎将红绣鞋丢落塘中。

失姬桥,位于桥林街道,虞姬借指敌情,乘项羽他顾时横剑自刎。

胭脂井,在桥林街道西街古桧庵后。虞姬自刎后的血衣丢放在井中。

以上几件事本身就构成了一则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详细记载虞姬自刎过程。故事线索大致如下:虞姬因战斗而掉落兰花簪——又将红绣鞋丢落塘中——在绝望中自刎——她的血衣被人丢入井中。

故事虽为虚构,但能形成一条旅游路线。

五、项羽地名数据平台 建设的必要性

项羽地名的研究仅仅开始,仅收集了32个地名,附上了该地名的传说,现又撰写成了论文,2018年组织了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无疑扩大了影响。但是还没有充分发挥项羽地名的功能,特建议如下:

(一)完善地名精确定位

由于历史变迁和城市建设,原有的很多地名现在又难以精确定位,所以需要考证所有项羽地名。由于现在的地理信息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非常发达,借此可以建立“项羽垓下溃围路线中的地名信息”平台。在现代高清地图上,确定每个点的地理位置,将所有有关该地名的传说、沿革和风土人情、影视等全部关联到该点上。并且派遣志愿者定期维护。

同时将民国以来的地理和文化变迁也录入到地名上,并将这些数据全部记录到地理信息数据上。以开放形式投影到高德和百度地图上,特别是GOOGLE地图,把影响扩大到海外。形成高清人文信息地图后,制作成VR(虚拟现实动画)产品,让所有感兴趣的人共享这一成果,并进行深度开发。

(二)深入挖掘,丰富地名信息

通过实地定位,文献考证,口述历史、考古发掘等田野考察,进一步认证各个景点中的传说信息的可靠性及重要性。由于景点记载的许多故事均是非常小的小事,不太可能出现在正史中,建议可以借助“家谱”“地方剧”“方志”和“传说”中寻找零散的依据,丰富景点信息。

其中“口述”必须立即进行,因为他们的年龄越来越大,人数会急剧减少。

这里要特别关注的是对于虞姬之死的考证,浦口现有项羽地名中,涉及虞姬的地名数量不少,如果想要进一步开发应用,那么虞姬有没有在垓下自杀自然是一个绕不开的专题。好在史志对于虞姬自杀一说并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浦口如在虞姬之死上有新的考证和研究,对于当地下一步关于虞姬文化的推广和应用必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强化区域合作

经过资料的挖掘,我们目前已经发现有大量的历史依据,足以证明项羽的最后一段溃围路线多在原江浦县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乌江县内。由于近年行政区划的变迁,这些依据分散在现在的江苏的浦口和安徽的和县,少量地进入了全椒。今天,和县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召开了史记年会,出版过《乌江论坛》,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团体,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史料。和县与浦口的研究,有许多领域已经重合,但更多的领域是互补。所以两地有必要精诚合作,强化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以便建立共同的平台,互相发挥优势,集中力量,攻克难点,争取在学术界另立一说。

猜你喜欢

浦口和县虞姬
倾力打造侨海联盟 探索服务经济的浦口实践
从线下到云端:探索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浦口路径”
聚焦三个“多元”着力打造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浦口模式
迟到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商震随笔二则
论影视剧中的虞姬形象
项羽虞姬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2014年和县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