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外教专业课应用研究
2019-12-27赵峻波
赵峻波
(大连交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教学研究持续深入引领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不同教学模式其核心都是通过学习流程持续优化,驱动更高效学习目标达成。目前“翻转课堂”模式发展面临瓶颈,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对前置课堂环节的有效监控,确保预习阶段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解决上述困难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构建高质量教学模型、实施积分制教学流程全覆盖等一系列教改举措,可有效提升前置课堂学习质量,完善和提升课后训练效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特别在外教专业课教学质量保障方面效果显著。
1 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SPOC(小规模私密在线课程)模式始于2013年阿曼德夫斯教授的一门在线网络课程。较MOOC模式更为精致合理,以其鲜明的比较优势很快成为相关教育研究热点。SPOC翻转课堂模式可持续改进学生知识建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演化[1]。其中,前置课堂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对基础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属于浅层学习范畴;优化课堂流程、完善课后项目等环节,完成知识的应用分析及综合提升属于深度学习范畴。SPOC模式中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交叉并存,共同构成学生完整的学习环境。其核心是教学流程的重新优化组合,通过优化深度学习,着重对学生批判性以及创新型思维的培养。依照学生认知规律以及知识内在逻辑,合理衔接课程前后内容,完善学习环境建设[2]。通过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实时更新教学资源,调整和完善教学组织。不断重复并强化教学实践,达成知识固化。
SPOC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只有保持小众化的学习规模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定制学习。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评价等系列知识内化完成知识建构,是MOOC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高效激活已有知识并引导学生“浸入式”学习后续知识,实现知识有机串联、综合、加工并最终批判性接受。由被动记忆转为主动理解,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
2 基于SPOC翻转课堂模式教学阶段
一般地说,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分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教学结果反馈4个阶段。其中,教学资源建设阶段,教学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型建设是翻转课堂模式的核心及难点;教学活动实践阶段,前置课堂有效监管是翻转课堂模式的关键及重点,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①教学资源建设阶段。以教学目标为驱动,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细化分解。构建教学模型并完成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建设;②教学活动实践阶段。包括前置课堂、课堂教学、课后训练以及评估考核等4个环节。学生课前下载指定教学资源,通过观看、预习、在线答题等方式完成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疑难点,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来增强理解。学生通过课堂问答及测试完成知识的二次内化。学生课后训练综合案例及团队项目,通过学生及师生间互动、讨论、分享,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有效构建学生批判性及创新性思维;③教学效果评价。完成首轮教学实践后,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质量评价,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与评估规则,完成教学实践的客观性评价;④教学评估反馈阶段。依据教学效果与评价结果,结合本课程及后续课程教学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源。特别强调对案例与实践项目的及时更新,引进更具实用性与前沿性的综合项目,以更好的完成外教专业课程的学习。
3 在外教专业课中的优化与应用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外教专业课程的应用中具有极大的适应性。教学实践得出,教学目标达成率与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及努力程度密切相关,而外教专业课教学效果影响因子与中文专业课呈现显著差异。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中,学生英语水平占权重最大为0.35,而后依次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0.21),课堂外跟踪训练(0.20),教师教学能力(0.10),自我学习能力(0.07)以及教学资源(0.07)[3]。权重分析清晰说明,学生英语水平以及课堂外训练成为外教专业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上述实践结果及研究结论为翻转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活动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3.1 建立高效教学模型,快捷建设教学资源
传统的知识体系为塔式结构并采用系统学习方式,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程学习目标;问题导向的知识体系为网式结构,更符合碎片式学习方式。依据外教专业课学习特点,结合前期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一种新教学模型,可融合两种知识体系优势,快速完成知识系统建设,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便利。
首先,按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划分成几个学习模块,再细化为教学单元,而后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将成为构建教学模型的基本单位——“知识原子”。每个“知识原子”包含一个“原子核”及若干“核外电子”。PPT、微视频、外文专业词汇等构成“原子核”,相关习题或案例构成“核外电子”。这些“核外电子”依照案例难度层次分布。“知识原子”间内在知识的关联性,导致其“最外层电子”交互(即综合案例涵盖多个“知识原子”的内容),形成一种相对牢固的“知识键”。这些“知识键”所连接的若干“知识原子”形成一种非常牢固的知识结构,覆盖整个学习单元内容;若干学习单元内多个密切相关的“知识原子”组合,串联起将整个模块中知识;多个学习模块内“知识原子”层次有机分布,就可串联起课程全部内容。
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模型应用于外教专业课程,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模型整体框架简单,空间构型一致,有利于整体教学模型设计,且为后续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便利;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扩充性。
3.2 积分制全面涵盖教学诸环节,有效监管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在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对课堂外训练以及前置课堂的有效监管,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的瓶颈。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活动实践”阶段采用积分制,通过将主观学习因素进行客观量化,将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有效管理的范畴。
积分制将主观性学习指标进行针对性客观量化。一方面,利于学生实时了解学习进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总体评估,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资源,调整训练考核项目,实现因材施教;积分制中权重的合理设置,利于学生把握课程重点;学习现状实时反馈,推动学生提升学习动力,发掘自身潜力,在互动中完善学习计划。借助互联网及AI技术,实现了积分制对“教学活动实践”各环节的全覆盖。前置课堂环节,微视频、PPT和外文专业词汇的学习时间及重复率,预习问题及测试的正确率及重复率等;课堂教学环节,课堂学习参与度,课堂问题正确率,课堂讨论参与次数、课堂练习完成度等;课外训练环节,课后练习完成度,案例或项目正确率及重复率,课后测验正确率及重复率等各项学习活动都纳入了积分制考核范畴,均可获得相应积分并纳入最后成绩。学生可随时查看自己积分以及班级排名。积分制对教学流程各个环节的全面涵盖,实现了对学习过程高效有力监管,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不断强化学生“想要学”的内在动力以及“必须学”的外界压力。积分制的实行,一方面通过构建和谐公正的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成绩考评的依据以及竞争性排名,同样构成学生学习的外在压力。积分制的有效实施,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增加了课堂参与率,提升课外训练水平,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习现状,及时更新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
4 结语
通过两轮的教学实践,外教专业课总体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前置课堂阶段学习质量得到保障,学生课堂参与度与互动热情显著提升,有力推动了学生逆向思维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促进学习目标达成。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应用改进模型与积分制的班级,平均成绩高于平行班级15个百分点。教学实践表明,基于SPOC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流程优化,在外教专业课应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基于“知识原子”的教学模型整体框架简单、结构一致、层次分明、系统完整,具有良好可操作性与兼容性。积分制权重配置合理,贯穿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并随着每一轮教学实践、评价与反馈,得到不断更新,为后续教学实践的持续完善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