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微思政”模式研究

2019-12-2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思政

顾 磊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轮机工程系,江苏 南通 226010)

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平台及内容,使得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改变以往严肃、死板的风格,变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的含义,将其界定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过应用“互联网+”新思维和新技术,思政教育工作的模式与开展思路也得以革新,形成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模式,即“微思政”模式,促进了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与方式的创新,形成全新的工作格局。

1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

1.1 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1.1.1受教育者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兴趣性与接受度持续降低 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而以往的思想教育内容仍然还延续着传统的内容体系及教育方式,现有内容体系中的许多内容可能已皆被人所熟知,但在网络中被广泛讨论的话语内容却未能在思政教育中得到及时体现。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了多元性与交互性的特征,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且有比较强烈的参与和体验愿望,而不只是聆听[1]。此外,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传播门槛,导致许多不良信息快速扩散到网络中的各个角落,这也增加了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因而急需对思政教育内容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新要求。

1.1.2思政教育载体的亲和力、影响力及其受欢迎程度在持续减弱 互联网时代涌现了许多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工具,如微博、微信、QQ等,这些多样化的媒介工具使得以往的传统媒介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在持续减退,因而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传统媒介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也要将这些新媒体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能够集图文、影音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于一体开展信息传播的优势,在以往的思政理论课、谈话教育以及主题班会等形式的基础上,引入新媒体创新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式。此外,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及其终端日益普及的优势不再受制于时空的局限,可以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随时随地开展该项工作,例如在工作时间之外,也能够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方式沟通交流工作,通过发布、转发与评论信息以及开通直播等方式,与受教育者开展实时的互动交流,以实现思想辅导、价值引领的教育目标。

1.1.3传统思政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适应与引导效力降低 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以往能够借助于思政教育内容的优势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有同等的机会接触到思政教育内容,这导致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与其他人开展对话、沟通与互动,接触各种新媒体中的专业人士和权威者,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及特征选择相应的资源以及融入相应的网络社区,因而其思想更易于受到志同道合者及网络中相关专家的影响,而忽视甚至抗拒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及引导作用,这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引导效力越来越弱,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也更加明显。

1.2 “微思政”模式在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中的必然性

1.2.1“微思政”是“互联网+”理念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必然结果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升级,我国大力倡导和推动“互联网+”理念,以实现传统经济与互联网的结合,这对全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2]。“互联网+”时代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等显著特征,使得互联网环境形成了新的舆论场,在该环境下各种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交织,要避免这些不良信息及思政渗透意图对人们的负面影响,就必须争夺在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这使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不断革新和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内容资源、教育工作方式以及达成思政教育目标的途径,因而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将重点由线下的校园及课堂,转向互联网环境下的虚拟空间之中,这便催生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微思政”模式。

1.2.2推行“微思政”模式是在“互联网+”时代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且可操作性强的途径 思政教育工作只有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发挥思政教育的影响力,真正被他们所接受和遵循。“微思政”模式的提出切合了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及趋势,该模式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意义与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宽带提速和移动4G网络的升级,互联网在人们工作、生活与学习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已经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其作为传播载体的作用也持续增强[3];另一方面,互联网有显著的具象化和碎片化特点,这要求在传播思想和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关联,以比较亲民化、形象化的内容及教育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1.2.3“微思政”模式是体现思政教育工作固有规律的客观要求 据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截止到2018年6月已经达到了8.02亿人,其中学生的比重达到了24.8%。当前的学生群体基本上都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习惯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并与他人开展沟通交流,他们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且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反感以往只注重灌输,而忽略其实际需求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这也使得推动思政教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的“微思政”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该模式能够采取学生熟悉的方式,以更加及时、快捷、灵活的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满足他们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2 “微思政”模式的理念内涵及其特征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之所以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搞好思政工作的关键在于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在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实行与当代需求相符的“微思政”模式。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微思政”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都只是对“微思政”的外在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而并未针对其内涵给出比较清晰的界定[4]。“微思政”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要求,以微信、微博和QQ等新媒体工具作为载体,贴近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全面施加影响的思政教育模式。首先,该模式的教育活动内容资源主要来源于互联网,通过各种时事、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广泛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使之自觉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之中,如评论与转发等,再借助这些网络资源引导受教育者开展交流互动,帮助其确立基本上的是非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其次,该模式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便于老师融入受教育者的网络社交空间,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借助于微博、知乎、网络电台、直播软件等分享平台开展在线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对网络中的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目的。最后,该模式的基本话语方式是以生活化的教育方式面向受教育者开展“微思政”教育工作,这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所开展的工作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他们所思所想接近,以其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育方式,将思政教育内容传播给他们,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微思政”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具有互联网基因。“微思政”产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托互联网技术及其平台与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和话语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可以说“微思政”从头到脚都有着天然的互联网基因。二是工作的细微化。“微思政”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这种模式能够从网络环境中获取大量零散的信息,将受教育者日常碎片化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仅仅通过几句话或几幅图片就能够对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发起讨论,并帮助学生解释该方面的问题。三是内容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由于能够通过互联网环境中新媒体平台融入受教育者日常社交及生活空间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方便地了解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及需求,从而根据他们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教育内容,以他们日常对话的口吻或方式,与之开展平等、互动的沟通交流,进而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下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也是“微思政”模式最基本的理念,三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教育工作,支撑起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微思政”模式。

3 “互联网+”背景下“微思政”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培养“微思维”,建设“微队伍”

“微思政”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之一,是思政教育机构已经建设出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熟悉新媒体技术,以及具有扎实的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基础的“微队伍”。在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的党政和共青团的干部、从事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班主任、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老师是实施该项工作的主体,也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思政”得以开展的重要人才基础。“微思政”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传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旧思维、激活新的思维方式,主动运用新媒体发现思政教育中显露的新问题,并运用新媒体思维、技术手段及行为方式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其次,加强自身技能的培训,通过参加相关专题培训,掌握开展“微思政”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或者组建工作小组和团队,针对“微思政”工作中的某个问题、环节展开专题讨论,以此掌握“微思政”内容选择、工具运用和话语使用等相关技能,亦或是通过互助学习小组的形式,借助于微信、微博等平台,分享“微思政”工作方法与技巧。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再结合技能竞赛和实战演练等途径,提升技能熟悉程度,以真正掌握这些技能。

3.2 开发“微载体”,打造“微阵地”

“微思政”工作得以开展的另一个前提是建设相应的“微阵地”,通过开通和打造权威、优质的新媒体平台、官方公众账号,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使思政教育机构能够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可以开通“官微”的部门有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处、团委等。此外,“微思政”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开通自己的个人自媒体账号,包括学校的领导层、有较高知名度的老师以及从事学生服务工作的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等,他们在开通微信、微博后,可更加灵活地开展起“微思政”工作,开设起“微思政”课堂,提供基本的在线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极大提升学生参与“微思政”活动的兴趣性、积极性与互动性,这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微思政”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具备相应的能力,并能够形成比较坚定的信仰与道德观念,进而达到比较好的预期目标。

3.3 学习“微话语”,开展“微对话”

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通常都是以比较正式的方式展开,其话语的选择也都偏重于比较严肃的类型,这与互联网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话语风格极不相适应。因而“微思政”若要想比较好地在网络空间中生根发芽,就必须调整自身的话语方式,学习和使用互联网环境中的“微话语”。无论哪种传播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传播话语,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传播也有其自身的“微语态”,这些“微思政”语态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如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等,这些在网络沟通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语态对人们的日常交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微思政”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些变化,积极学习、适应和调整自身的语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与新媒体环境相符的“微语态”开展该项工作。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借鉴网络环境中的相关话语,吸收其中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词汇、符号或图标,将其应用到“微思政”教育工作之中,帮助进行教育教学的表达。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尽可能地使用带有情感的话语开展“微思政”工作,借助于情感的力量,帮助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以此打动他们的心灵,使之从情感上形成对“微思政”内容的认同。

3.4 聚合“微内容”,丰富“微产品”

“微产品”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依据的主要载体,需对其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前沿阵地,对国内外新闻、热点事件及动态等相关信息进行广泛的搜集、整理与挖掘,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提取出与思政教育工作目标相符的教育内容,再按相关标准、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对其进行适当的设计、开发与包装,其成为能够便于在“微思政”工作开展中直接利用的“微产品”,进而丰富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首先,在具体设计“微产品”的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围绕社会热点,对其进行深度的透析,从而提取出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而每个“微产品”背后的热点事件都会隐含着对某个思政问题的看法及其处理方法。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国内的时政要闻作为“微产品”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要闻通常都包含了当下最新、最热门的观点与理论,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最鲜活的内容来源,对这些要闻进行充分挖掘,可以提升“微思政”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度。最后,围绕日常生活的百态及校园生活动态,挖掘“微思政”的相关内容,以增加道德教育的素材,增强情感与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

4 结语

“互联网+”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思维与技术手段,形成了新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即“微思政”模式。文章通过对该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必然性,以及该模式的内容、特征与实现策略进行探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互联网+”的角度对“微思政”进行更进一步的补充与分析,这有利于完善“微思政”理论及其具体实施措施,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思政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