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对接的文化桥梁
——“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政策理念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2-27刘水静
刘水静
2019年9月20—22日,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与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阿里—法拉比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政策理念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阿拉木图召开。研讨会由阿里—法拉比大学东方系主任、阿里—法拉比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纳比坚教授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佘双好教授共同主持,阿里—法拉比大学前副校长、东方系创始人罗尔—伽玛利教授、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及来自阿里—法拉比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50余人参与研讨。
会议伊始,纳比坚教授代表阿里—法拉比大学东方系和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发表致辞,他对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团队的到访表示热列欢迎,并祝愿双方共同举办的“‘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政策理念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佘双好教授代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发表致辞,他首先感谢会议承办方——阿里—法拉比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为会议的如期召开所做的辛苦筹备工作,并对研讨会的顺利举办、双方学术交流的进一步深化表示热切期待。
在研讨会的主题发言阶段,来自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阿里—法拉比大学东方系的专家学者紧密围绕会议主题做了精彩报告。
石云霞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一带一路”: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在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之后力倡的又一重大命题,是引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世纪工程和伟大创举。这项浩瀚的世纪工程作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发掘历史智慧的新升华、追问当代世界现实的新答案、开创国际合作共赢的新模式、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略。石教授强调,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发展战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深相契合,在中哈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发展战略的成功对接,一定能在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骆郁廷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架起中哈民心相通的文化桥梁》。他指出,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成为最早与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国家之一。中哈两国实现国际合作的基石是两国的民心相通,两国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是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加强中哈两国的互联互通,推进两国的合作共赢,就要把弘扬丝路精神作为推进中哈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两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核心工程。
丁俊萍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她指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梦想体现着一定时空下的文明体系或文明方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前行奋进的灯塔和精神动力。当代中国人的集体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概念,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反映了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必然,为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分析了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意义、中国梦的内涵和特点、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和根本要求等基础上,丁教授认为中国梦的实现不仅可以给中华民族带来伟大复兴,而且必将增进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从而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
佘双好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崛起的精神因素及其当代价值》。他认为,中华民族历来把精神生活放在重要位置,具有重视精神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实现了民族精神的更新与升华,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新塑造了中国精神。佘教授强调,中国精神作为与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系列“中国话语”相联系的概念,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中国梦的精神形态,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是中国力量的内在源泉,是当代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共同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陈世锋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路”对接之文化互镜互融研究》。他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期围绕人与人、国与国交流中的“误读”问题录制的新一期《马上见》节目切入,分析了沟通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误读”困境及其克服路径。他指出,中哈两国在经济、政治等层面进行了大量友好的互通交流,但在文化交流中还存在很大建设空间,不少项目中存在有交通无交流的问题,从而不利于真正实现两国人民的民心相通。陈老师指出,中哈文化交流模式可借鉴历史上中印文化互镜创新模式,中哈人民应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一元论,提倡互相尊重的多边主义,把中哈文化交流推向历史新天地。
王双群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她指出,我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这一构想基于“家、国、天下”的思路,秉持人民是家庭、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缔造者的认识,厘清了家庭观念、国家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同频共振关系。她认为,我们应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打造亿万百姓幸福家,缔造中华民族崛起国,进而构建人类和平、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谱写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
刘水静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他指出,古代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沿陆海丝绸之路开展彼此间的往来交流时,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近年来中国提出的 “一带一路”倡议,立足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追求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目标,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得到了世界多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他认为,在基本内涵和根本实质上,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延,互融互通,新时代贯彻落实好“一带一路”倡议应积极阐发和弘扬古代丝路精神。
罗尔—伽玛利教授围绕会议主题《“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的政策理念与实践》做了主题报告。首先,她对到访的武汉大学学者表示热列的欢迎和良好的祝愿,并表达了她对本此会议主题的浓厚兴趣。其次,罗尔—伽玛利教授回顾了自己多次前往中国参加“一带一路”论坛的见闻和体会,阐述了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再次,罗尔—伽玛利教授分享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的见解,并与哈萨克民族一直以来追求的“世外桃源梦”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哈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拥有相似的社会理想。复次,罗尔—伽玛利教授阐述了新时代中哈两国追求的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似性,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政策根本相通。最后,罗尔—伽玛利教授表达了对中哈两国做好“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政策对接工作以造福两国人民的热忱期待。
在研讨会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哈双方的学者围绕主题报告的内容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首先哈方学者对中国发展的成就表示祝贺,对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各国一道追求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充满期待。同时哈方学者围绕中方学者的报告内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包括如何理解“中国梦”的真实内涵与“中国精神”的根本实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战略考量究竟是什么、当代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是否会运用这些理念和倡议来控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与追求、如何实现中哈两国的民心相通与两国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等。丁俊萍、骆郁廷、石云霞、佘双好等四位教授先后对这些问题作了详细回应。
其一,中方学者指出,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里的“国家”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里的“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这里的“人民”指的是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民,因此“中国梦”是13亿多中国人民为自己的国家、民族、人民设定的梦想和目标,“中国梦”不是越俎代庖地为其他的国家和民族设定梦想和目标,更不会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强加给别的国家和民族。
其二,中方学者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们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家园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对世界各国人民而言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进步。
其三,中方学者强调,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世界各国人民是彼此平等的,并且充分尊重这种平等关系,积极支持世界各国人民追求自己的梦想,选择自己的道路。中方学者指出,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和而不同”理念,崇尚“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向害”的精神,正是基于这种“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古代中国人民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在沟通交流中形成了宝贵的丝路精神。中方学者重申,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秉持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思想和智慧,有助于各国人民在沟通和交流中相互了解彼此的梦想和追求,促进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其四,中方学者指出,近代中国曾经遭受过被他国奴役和欺凌的苦难历史,并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顽强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反对国家间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会在自己发展起来后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被奴役的苦难强加给别的国家和人民。中方学者申明,当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追求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致力于各国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文明“百花园”,而不是将别的国家打造为哪个国家的“后花园”。
中方专家也围绕哈方学者的报告内容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并提出了哈萨克民族追求的“世外桃源梦”的产生渊源、基本内涵、历史流变和当代影响等问题,哈方学者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纳比坚教授在研讨会的最后阶段做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气氛友好、研讨热列、交流深入、对话充分,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学术研讨会。他认为,中哈两国人民政策相通,贸易相通,民心相通,梦想相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政策这两个伟大计划的对接工作,中哈两国人民的合作在加深,以武汉大学和阿里—法拉比大学为代表的两国学者和知识分子也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此次研讨会期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团还参访了阿里—法拉比大学东方系、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与对方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落实了双方深化学术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生、互派访问学者等举措。
哈萨克斯坦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之地,也是以“光明之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构想的国家,最近,中哈两国签订协议确立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哈萨克斯坦高校加强学术联系,对深化中哈两国学者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哈两国民心相通、促进中哈两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政策的对接与融通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