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
2019-12-27刘水静
刘水静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设想。由此,“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往来交流中的一个热词。古代丝绸之路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基本精神;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立足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追求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目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古代丝路精神与当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在继承、弘扬丝路精神的同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各国的落地生根,对促进新时代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古代丝绸之路传达和平合作精神
远离战争与动荡,拥抱和平与安宁,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向往,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中华民族与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同缔造的一条和平合作之路、睦邻友好之路。
丝绸之路是和平、友谊之路。古代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经丝绸之路到远西之地的中国商人被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欧洲人称为“塞里斯”人,意即来自“丝国”的人。在他们眼中,塞里斯人温润谦和、文质彬彬。公元1世纪时期的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商人的这一性格特点,他说:“塞里斯人举止温厚,然少与人接触,贸易皆待他人之来,而绝不求售也。”(1)黄朴民等:《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90页。中国古人在丝路沿线国家经商时“皆待他人之来”而“绝不求售”这一朴实做法,表明中国商人并非唯利是图之辈,他们进行丝绸贸易的同时注重传递温情、培植友谊。公元4世纪的希腊作家马塞里努斯,在罗马帝国晚期目睹帝国在武力征伐中演绎兴衰沉浮的大剧,写下著名的《历史》一书。马塞里努斯在该书中亦以赞许的笔触刻写了反对战争、崇尚和平的中国文化性格:“塞里斯人和平度日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2)陈良:《丝路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页。生活在亚欧大陆交界的亚美尼亚人摩西高度礼赞“民性温和”的中国人,认为中国人“不但可称为和平之友,还可称为生命之友”(3)陈良:《丝路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206页。。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东西方国家和人民在丝路贸易中形成的彼此间和平友好的态度是相互影响的。西汉时期,中国使者张骞开凿丝绸之路到达中亚地区后,受到中亚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善待。从大宛到康居、从康居到大月氏,张骞一行沿途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相关国家的保全和护送。比如张骞在大夏国时,安息国王邀请张骞访问安息,张骞派副使代为出访,安息王听闻之后,派两万骑兵至边境隆重迎接汉使,千里迢迢引导、陪护汉使抵达安息国都。唐朝时期,玄奘法师沿丝绸之路到印度取经问学。在印期间,玄奘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热情欢迎和友好对待。玄奘回国前,印度戒日王不舍友情,百般挽留,后来“赠大象一头、金钱三千、银钱一万亲率数百骑,相饯数十里,呜咽而别”(4)陈良:《丝路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页。。玄奘归国后,印度友人非常想念他,印僧法长带着一众高僧的书信和礼物,万里迢迢来长安看望玄奘,老友相见的暖人画面令人动容。可以说,古代丝路沿线国家和民族在彼此间的沟通往来中,撒播的是和平之种,收获的是友谊之花。
丝绸之路是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建共营之路。横贯亚欧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和连贯亚欧非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同缔造的商业贸易和人文往来之路。连接古代世界的这两条贸易通道,尤其是横贯亚欧大陆的陆上贸易通道,被世界人民用产自中国的珍贵、华美的“丝绸”来命名,一方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在丝绸之路的早期开拓中发挥了一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商品和中国文化在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中的重要分量。但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并不因此属于哪一国哪一家的独有之物,而是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共有之物,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考察丝绸之路的产生历史,世人通常说丝绸之路由西汉时期的中国人张骞“凿空”。冒着九死一生的巨大危险、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打通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之往来交通的张骞,确实为丝绸之路的产生作出了开拓性的伟大贡献。但是,张骞的使命之所以能够完成,在根本上离不开当时中亚、西亚国家和人们的支持与帮助;张骞开辟的这条通道之所以千年不衰,在根本上离不开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对这一文明交流渠道的共同经营、共同维护。一个较为有趣的历史细节是,在英雄张骞带领下与其一道最终完成“凿空”西域大业的人,是当时一位名叫甘父的匈奴人。甘父在汉匈战争中被俘,受到汉人的友好对待,获释后加入汉军。由于精通匈奴语言和西域地理文化,甘父入选张骞的出使队伍。在躲避匈奴人的追杀过程中,在被匈奴人捉到并施以严刑拷打的过程中,在沦为匈奴人的奴隶并遭受了11年屈辱生活的过程中,在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的冒险出逃、紧张西行过程中,甘父对张骞始终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历经十三载寒暑,从长安出发时的百余人队伍,最终平安返回的只剩张骞与甘父两人。此外,张骞曾数次出使西域,并派副使抵达西亚诸国。汉使回国时,西亚诸国亲派使者跟随汉使抵达长安,建立了相互间的正式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开凿丝绸之路,是张骞主导下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同心合作完成的伟大壮举。不难设想,如果没有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同心合作,张骞等人的凿空西域之行,也许只能成为一次没有后续的绝响。丝绸之路在西汉之后成为一条连接东西方国家和人民的通衢大道,充分彰显着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同心同德、共建共营的合作精神。
二、古代丝绸之路展现开放包容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精神,在实质上体现了丝路沿线国家与人民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彼此敞开的一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胸怀和气度。中国古人倡导“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认为彼此不同的文化、相互差异的个体和事物,完全可以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不侵犯的基础上共存共荣,共同发展。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体现的就是开放包容精神。
丝绸之路是开放通达之路。在古代世界,不论亚历山大的士兵还是罗马帝国的军队,面对延绵万里的大漠和茫茫无际的戈壁,都不得不停下杀戮征伐的脚步。但在武力征伐停止的地方,文明的交流却络绎不绝、欣欣向荣。丝绸之路的开放精神,就体现在穿透漫天黄沙的阵阵驼铃之声中,体现在对抗滔天海浪的片片船帆之影上。阿拉伯帝国历史上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奠基人曼苏尔,因营建巴格达这座名城作为王朝首都而闻名于世。据历史记载,曼苏尔向人们解释为什么要在巴格达建立国家的新都时说:“这里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们和遥远的中国联系起来。”(5)胡锦山:《非洲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曼苏尔的这一观念,深刻体现了公元8世纪时处在东西方丝绸之路中段的阿拉伯人的开放精神。在曼苏尔时代,奔走于陆上的商队和行驶于海上的商船川流不息。其中遨游于风高浪急的波斯湾上的商船,多为体积庞大、技术先进的中国海船。据当时的阿拉伯航海家苏莱曼记载,中国商船的装载量往往是其他国家船只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阿拉伯商人经常借用宽敞且安全的中国海船运载货物,随船前往印度和中国。这就是曼苏尔说新都巴格达附近的底格里斯河可以把阿拉伯“和遥远的中国联系起来”的话语背景。事实上,早在曼苏尔之前数百年的两汉时期,包括欧洲的罗马帝国、非洲的兜勒(今属厄立特里亚)等在内的远西国家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建立了联系。唐朝时期,超过300个国家和地区,与当时的中国建立了往来联系。这些国家绝大多数分布在丝路沿线地带。生活在都城长安的外国侨民和外籍居民,多达数万之众,他们是来自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官方使团、民间商贾、贵族、学者、传道士、旅行家等。当时的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段起点,堪称世界的文化中心,集中体现着丝绸之路的开放精神。
丝绸之路是兼容并包之路。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主要体现在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相互间的平等相待和彼此尊重之上。据史书记载,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骞出使西域与各国打交道时,从来不以上国天使的身份居人之上,而是谦虚、诚实、宽容、大度(“宽大信人”(6)《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因此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尊重,取得了“凿空”丝路的巨大成功。此外,较能体现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在物质、文化交往过程中秉持的包容精神的经典案例,便是中西文化交通史上著名的开封犹太人事件。北宋之际,一支犹太移民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中国人敞开胸怀接纳他们,赵宋皇帝慨然允许他们在继续信奉自己祖先的信仰与文化的同时定居中国:“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在这种充满友善、包容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开封犹太人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或经商致富,或出仕显贵。整个犹太族群在与中华民族彼此尊重的友好氛围里安居乐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并行不悖、并育无害的文明和谐景象,造就了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古代丝绸之路突出互学互鉴精神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文化交流之路。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使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世界文化交流、文明融合的大动脉。
互学互鉴是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主旋律。古代丝绸之路上文化互学、文明互鉴的规模是非常之大的。两汉时期,最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高度的冶铁技术从中国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西方。在其后的历史交往中,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四大发明,也沿着陆海丝路相继传入西方。著名的“唐三彩”进入远西地区后,聪明的波斯人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甚至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波斯三彩”。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有句载入《古兰经》的名言,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西去印度求取佛法时,发现印度地区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甚至能演奏唐代官方的《秦王破阵乐》。隋唐之际有位印度僧人沿丝绸之路跋涉万里来中国“学法”,即将返回之际千般不舍、万般留恋,写下“将身岂惮千山路,学法宁辞度百秋;何期此地却回还,泪下沾衣不觉斑;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的偈语,洒泪离去。这些例子,无不体现着东西方人们自觉学习中国文化时的互学互鉴精神。其实,文化的交流学习是相互的。中国人民在这种文化交流中学习他国他族文化创造的热情亦十分高涨。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人民不仅大规模吸收、引进西域国家和民族的物质文化,如葡萄、胡豆、胡麻、胡桃及良马、织物、玻璃等物产,而且积极学习西域各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文化,学习天文学、几何学、医学等技术文化及包括佛教、景教、袄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在内的思想文化。其中对古代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在两汉时期开通不久,中国人就开启了学习佛教文化的进程。东汉明帝曾亲自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弟子秦景一行前往印度求取佛教典籍。取经队伍在中亚地区恰好遇到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带着佛教经典沿丝绸之路向中国跋涉。于是蔡愔等人陪同两位高僧以白马驮佛经、佛像,一起抵达洛阳。汉明帝对来华的印度高僧非常尊敬,给予极高礼遇,并下令修建白马寺,延请摄摩腾、竺法兰在寺中译经讲经、传播佛教思想。两汉以后,不断有中国僧人前往印度求学取经。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东晋时期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等高僧。隋唐之际,中国人学习佛教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程度,以至于李唐王朝的统治者虽然将李耳奉为先祖、将道教奉为国教,但仍然对佛教表现出极高的尊崇。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甚至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总的来说,丝路沿线国家与人民之间在文化上的互学互鉴精神,是开放包容精神的自然延伸,凸显了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主旋律。
互学互鉴有力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古代人们沿丝绸之路开展的文化交流互鉴活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在宋代沿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以后,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其实,改变西方文明发展进程的不仅是上述的三大技术发明,而且包括沿丝绸之路西传的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它们为欧洲社会走出中世纪、走向文艺复兴和文化启蒙做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当然,在古代东西方世界的文化交往过程中,西方思想、西方学术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以后,深刻影响着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佛教与传统中国的儒家、道家一道,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根本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着中国文化的内在性格和外在面貌。明清之际,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身份自居,实行海禁和锁国政策,陆海丝路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受到重挫。明清统治者关闭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文化互学互鉴大门的举措,使得中国在狭隘封闭中错失了发展进步的良机,为近代中国的落后和惨遇埋下了伏笔。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互学互鉴是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坚持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则国家兴,背离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则民族危。
四、古代丝绸之路蕴含互利共赢精神
与一般的商业贸易类似,丝路贸易建立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彼此需要基础之上。正是这种社会需要,引导着人们不畏广漠和大洋,翻山跨海开展商业贸易,有力推动着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互惠互利局面,共同铸就了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互利共赢是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商贸往来的基本原则。“计利当计天下利。”古代东西方人民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彼此往来,留下不少文明交流的佳话。16世纪初,一位名叫白斯拜克的荷兰商人,从伊朗出发,随商队沿丝绸之路抵达明朝的都城北京。白斯拜克详细记述了他从当时明朝边境的重要关隘——嘉峪关——入境后的旅途见闻:“入境,则由关隘起身后,皆有引路人指遵前行,每日有站可停(即驿站),站中衣食之价,皆甚廉平。”(8)陈良:《丝路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在荒无人烟的漫天黄沙中风餐露宿、跋涉万里的客商进入中国边境后,不仅有专人做向导,而且每天傍晚都可以在舒适、安全的驿站里休息,享受着品种多样、物美价廉的饮食,这与异域商旅们在关外大漠中为躲避日晒、护全驼队而只能昼伏夜行的境况相比,是何等的温馨与祥和。进入北京后,商旅们“赠送国王以相当之礼物,王皆酬以重价,其余货物,可以自由出售,或换他货”。(9)陈良:《丝路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这里的“王皆酬以重价”,集中体现了互利共赢的精神。另有外国客商携珠宝玉石来中国贸易的记载,也突出体现了互利共赢精神:“最良之玉,贡献(实际上是高价售给皇帝)所得回赏辄利百倍原价其稍劣未被皇帝所选者,则市之人民,利厚无穷,虽路程万里,困倦不堪,所费极多,而出入相权,利仍百倍,故人趋之若鹜也”。(10)陈良:《丝路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当然,考察数千年的丝路贸易史,在互利共赢的主流基调之外,也有一些违背互利精神的“小插曲”。比如两汉时期丝路开通之后,精美绝伦的中国丝绸经西亚流入欧洲、北非。流光溢彩的锦绣绮缎令人们万分喜爱。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罗马皇帝恺撒,都喜欢身着丝绸衣服参加隆重典礼,以塑造自己的雍容华贵形象。埃及、罗马贵族更是将丝绸奉为珍品,竞相购置。此时处在丝路中段、扮演着丝绸贸易中转站角色的西亚诸国垄断着东方丝绸的西传,将之以原先的十倍价格卖于欧洲,在中间赚取了巨额利润。罗马元老院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金银财富在巨额的丝绸贸易中流向西亚国家而忧心忡忡。为了避免财富的流失,元老院甚至以轻软薄透的丝绸服饰有伤风化为借口,禁止人们购买、穿着丝绸衣物。但这种禁令根本抵挡不了人们对丝绸的由衷喜爱。于是罗马人开始探索绕开西亚的安息诸国而由海路直抵中国的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东汉桓帝时期,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派遣的商业使团,沿海路经越南成功抵达中国,为海上丝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安息诸国违背互利共赢精神的“小插曲”,不仅没能阻遮丝路贸易的发展和丝路精神的光芒,反而从侧面刺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探索,最终使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五、“一带一路”倡议与丝路精神一脉相延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中率先提出、反复强调、持续谋划、部署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因此该倡议一经提出,即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和热切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立足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追求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目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古代亚欧非人民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丝路精神一脉相延。
“一带一路”倡议立足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一带一路”不是某一国家精心布局、独自实施、集中体现其自身国家意志和利益的对外战略,而是由中国提出、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人民的意愿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参与什么、如何参与的国际合作倡议。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著名演讲,习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愿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顺应时代潮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在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携手构建务实进取、包容互鉴、开放创新、共谋发展的‘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11)习近平:《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6月23日。习总书记在这里强调的“自愿、平等、互利”就是“一带一路”倡议所立之基。其一,“一带一路”倡议强调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各个国家的主权独立,尊重各国人们的自主意愿,反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恃强凌弱的经济霸凌主义。其二,“一带一路”倡议遵守平等原则,主张国家不论大小或强弱均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的政治选择和道路选择,不干涉他国内政。其三,“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互利原则,主张在彼此交往中充分考虑对方利益,寻找多方共同利益的交汇点,追求共同获益和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追求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目标。中国文化历来追求和平、发展、繁荣、进步的美好愿景。近代以来,贫穷、落后的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饱受侵略和欺凌。因此,和平、发展、繁荣、文明,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梦想和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坚持奉行改革开放政策,把改革开放当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点”。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改革创新成为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当今时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但其主题和主流是世界人民共同期待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的雄伟目标。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追求的这一发展目标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向往,体现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发展进步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他说:“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01页。所谓“共商”,意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起讨论合作设想,一起商议合作方案,一起确定合作框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照顾各方的利益和诉求,才能激发各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和意愿。所谓“共建”,意指“一带一路”方案的部署和实施,由各方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引导沿线国家和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共同的家园。所谓“共享”,意指“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的成果,要真正惠及全体参与国家和人民,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代丝绸之路彰显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一脉相延。这一倡议不是某一国家的发展独奏曲,而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文明大合唱。积极弘扬丝路精神、齐心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各国谋求发展与进步的当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