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优势及未来
2019-12-27杜利娟
杜利娟
中国道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70年建设探索的伟大成果,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究其根本原因,并非偶然,只有深入到中国社会现实才能真正了解中国道路,只有把握中国道路的本质规定,才能理解中国奇迹。
一、中国道路的根本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开辟出来的新路,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艰苦奋斗的结果。毛泽东在讲到中国革命时曾强调,要彻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同样,回顾中国当代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可以发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价值指向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服务,是
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最终奋斗目标和“无产阶级运动”一样,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如果取消或弱化党的领导,就会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偏离航向,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最终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作为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锤炼,已然成为坚定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今又和广大人民一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拓步前行。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执政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疆域辽阔、民族多样、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极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专业高效的执政能力、强大的凝聚能力和乐观谨慎的自信。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从容不迫稳扎稳打,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美国学者李佩茹也不禁感慨:“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保持了对于一个有着如此规模和如此多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确是令人惊叹的强大的行政能力。”(4)[美]李佩茹:《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6页。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几代连续接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在圆梦之路上砥砺前行,中国梦魂牵梦绕,中国方案持之以恒,中国道路行之有序,中国复兴指日可待。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之所在、人民利益之所系,是中国抵御困难险阻的主心骨和定盘星。在新时代新阶段,在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更多不可预料的风险和考验,更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来掌舵定向,破浪前行。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统一意志,协调各方、总揽全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的最本质特征,这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不是要否定公有制、共同富裕等其他本质特征,相反,各本质特征是相辅相成的。这和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不矛盾冲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新时代新阶段的突出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社会中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着政治等其它基本制度,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决定着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但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认为上层建筑也会对“产生它的原因”,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在经济“归根到底”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页。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遵从历史规律并发挥能动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勇气,同时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本质特征”是时代需要、人民心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以自觉的担当意识肩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二、中国道路的性质规定: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道路的实质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方向及最终目标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不是别的方向,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有一些人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儒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等,这些观点尽管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走入同一个误区,产生共同偏见,仅根据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有制结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等现象就断定中国不再坚守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渐行渐远,是“通往彻底的资本主义复辟”(9)转引自陈曙光:《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另类解读》,《江汉论坛》2014年第8期。。这些观点不看本质看现象,不抓主流抓支流,完全无视中国道路的本质层面,抹杀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根本性质。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不同,有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似,但这并不是偏离社会主义航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反对把基于欧洲发达国家历史发展道路的“历史概念”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哲学理论公式”,肯定了在迈向“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和“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道路多样性。(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6页。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有所差异,但正体现了晚年马克思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现实对东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理论构想。同时,我们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西方国家一些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验和做法,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没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相反,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找到了“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重燃科学社会主义真理的火焰。
还有些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并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类于科学社会主义之外的一个社会主义流派,这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民主社会主义等带有“社会主义”但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它们根本上“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只是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些改良”,只不过是“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改良的资本主义模式”。(12)周新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和“根”》,《红旗文稿》2015年第23期。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社会主义,关键看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习近平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是要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推进“五大布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页。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没有重蹈苏联覆辙,就在于我们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改革开放后,有些人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歪曲,大搞实用主义,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什么制度都可以改,什么道路都可以走,管它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事实上,任何生产力都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只有在人们组成“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2009年版,第724页。,离开一定生产关系和具体社会形态抽象地谈生产,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无助于现实生产发展。这种不论“主义”,淡化“社会主义底色”的观点,是从凡事都要问个“姓资姓社”倒向了另一个极端。看似不论“主义”,实质是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而要“资本主义”,看似重视生产,其实不能实现长久发展。强调正确的“主义”,强调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是不解决“问题”,不是不关心生产发展,相反,只有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确保实现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问题。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习近平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三、中国道路的基本要义: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是欧美现代化的翻版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几代中共领导人的共同夙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非欧美现代化的翻版,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现代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经历程和发展趋势,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虽然初始于西方,但西方不能由此“垄断”现代化的解释权,似乎不学西方,不走西方的道路就不能走进现代化。中国同样也面临着现代化的任务,但和西方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不同。马克思也曾强调:“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2页。而真正要理解这种区别,必须回归到社会现实中去,才能找到正确理解这种区别的解答。面对现代性的目标,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完全相异的历史环境、文化传统和现实境遇,选择的道路模式,具体措施和方法不可能完全相同。
西方现代性发展模式曾一度改变世界,创造极大财富,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但也暴露出严重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弊病。后发国家没有必要僵化固守过去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现实也不具备这样重复历史的条件,为什么非要遵从一种已经被证明是出了毛病的过时标准?批判欧美资本主义现代性并不是夜郎自大,不是否定先进、拒绝借鉴学习,而是摆脱欧美现代性的窠臼,打破西方现代性模式的神话,自主尝试更多可能,探寻更合理的现代性道路。
我们要打破一种认识误区,即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效仿西方模式。尽管西方国家先于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但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西化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实现现代化。过去我们一度“揖美追欧”以期实现“旧邦新造”,但未能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过度迷信西方模式,把西方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认为套用就能“包治百病”,最终丢了旗,改了向,放弃了社会主义,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并未带来预期的繁荣,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些国家相继陷入政权更迭、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分裂的境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以此归结出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彻底否定社会主义,认为西式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最终最优越的制度和发展方向。有人主张中国像东欧和苏联一样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并把中国道路的成功简单归功于市场化甚至认为是中国推行自由化的结果,这完全是混淆视听,无视拉美、东南亚尤其是东欧和苏联推行自由化、私有化的严重后果。拉美国家的发展现已受制于人,无法摆脱“依赖经济”的困境。东欧和苏联在转型10年间,经济急剧下滑,“社会主义时期积累的国有资产在西方主导的金融市场上大部分蒸发,或者化为跨国公司的资产”,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至今远低于中国和东亚。(20)陈平:《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红旗文稿》2010年第4期。世界发展经验证明,不顾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会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5页。现代化的道路不可能整齐划一,也不存在适合所有国家的标准模式。黑格尔认为,“如果要先验地给一个民族以一种国家制度,即使其内容多少是合乎理性的,这种想法恰恰忽视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使国家制度成为不仅仅是一个思想上的事物而已。所以每一个民族都有适合于它本身而属于它的国家制度”。当然黑格尔将其归因于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自我意识”,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具体的现实。不同的国家现实情况不同,走的道路可能不一样,即使相同性质的国家,也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经验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以及外部历史影响等等,而出现“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而这一切只能从现实具体情况来理解。(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4~895页。
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独特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发展不平衡,矛盾错综复杂,很多问题是“中国独有”,这远不是简单效仿西方模式就能解决的,因而要深入中国现实境遇探索现代化道路和解决方案。“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道路已然成型。中国道路属于中国“智造”,具有中国风格,适应中国国情;中国道路基于中国国力,切中中国问题,满足中国需要。我们坚持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国家宏观调控强而有力;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前提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我们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并不实行“三权分立”,而是采用适合中国国情“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有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倡导“和合”,构建一元主导多样发展的和谐文化。
中国道路之所以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关键就在于它符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扎根于中国土壤,来源于中国实践,不是套用西方模式。中国道路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期待,充分体现了科学真理和中国智慧。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只会是邯郸学步,失其故行。
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而不是单线式前进的,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迷信,充分相信中国人民的创造智慧,总结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选好、看准了方向,就要有定力,保持头脑清醒,拨开各种迷雾坚定不移走下去。明代王阳明曾说过,“志有定向”方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24)《王阳明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70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定方向,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才能在沧海巨浪之中不偏离航线,相反,越是随波逐流,最终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民族复兴的梦想也难免落空。
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代表要数典忘祖,彻底否定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非否定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一切,相反,我们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道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展望未来,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回头路,也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邪路。
四、中国道路的强国逻辑:和平发展而非国强必霸
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这是对内浸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坚守,是基于自身民族苦难的历史和世界“霸极必衰”的教训,是对当前时代的准确判断以及自身发展目标的正确认知,是主观自觉和客观要求的统一。
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历史,一向讲信修睦,爱好和平,怀柔远人,“修昔底德陷阱”的西方经验并不适用于具有深远和平主义文化传统的中国。基于“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亨廷顿认为,英、法、德、日、美和苏联等大国,在经济实力强大后都进行了对外扩张并实行帝国主义,没有理由相信中国在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后不会走同样的道路。(2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可是,中国过去曾盛极一时,是世界强国,但从未将对外扩张掠夺作为基本国策。离开对文明和历史的研究分析,无视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现实政策及实践,只是从实力大小来判断和预测霸权扩张行为是武断的,这是一种以西方经验和价值模式框定其他国家和文明的先验行为。而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和社会,“就必须按照它本身的规范和价值标准去理解。为了实际理解人类的行为,观察者在观察其他文化时必须尽可能移开遮住他们视线的本族文化”。(26)[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9页。
历史证明,推行侵略扩张难逃“霸极必衰”的铁律,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未来,西方争霸扩张行为只不过是交替更新霸主,无法根本解决长久发展的问题,反而陷入持续争霸的恶性循环。只有世界和平,共谋发展,合作共赢才是王道。中国人民曾经受苦难,将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不会将曾经遭受的苦难转加他人。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和平政策。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中国也向世人承诺,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争成为时代要求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呼声。顺应历史规律和潮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而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27)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2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国人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更珍惜和平,更愿意去维护和平。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离不开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如果十亿人的中国不坚持和平政策,不反对霸权主义,或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己搞霸权主义,那对世界也是一个灾难,也是历史的倒退”。(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中国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是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始终坚持和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中国决不会做破坏世界和平、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中国即使发展和强大了,也绝不会搞霸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