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行联动的党员培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探索

2019-12-27赵爱琴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学生党员志愿

赵爱琴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一、校-企-行联动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融入社区,为服务社会做贡献

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可以融入社区进行党员共建活动,以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建设绿色文明和谐的社区。如组织学生党员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打造绿色社区;以“益民书屋”为题材,进行采访、创作、编剧、排练话剧,开展“话演民风民情”活动等,打造文明社区。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既可以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为社会做奉献,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素养。

(二)历练党员,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党员共建活动的成效可以共赢。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角度而言,既可以服务社会,又能锻炼和提高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党员共建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党员的专业技能。从企业和行业的角度而言,党员共建活动可以增进与学校的情感和友谊,构建新型的人脉关系,也可以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合作共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三)找准党员服务和发展的切入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高职院校党支部共建活动的开展,可以带动教学、科研和产业服务领域的共建。比如学校以开展党员共建活动为纽带,主动参与到区域文化建设中,推进学校和区域的和谐发展。也可以与行业进行党员共建活动,主动发挥行业人才的优势,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党员在校内以服务师生、校外以服务社会为切入点,立足学校、企业、行业、社区的发展需要,推动科技成果与行业、企业和社区需求对接,从而达到服务行业、企业、社区的发展和强化党组织、锻炼党员、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校-企-行联动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重职业技能,轻党建合作

传统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一直主要以学校为中心,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行联动的合作育人成为了党建工作的盲点。而且这种合作育人通常存在着重职业技能,轻党建合作的现实情况。

高职院校专职党建队伍工作量很大,除了应对校内党建工作外,很难顾及校-企-行合作的党建工作。而企业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企业核心技术管理人员,本职工作较忙,难以保障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党建工作的指导。所以对实习学生党员大多数是通过电话、邮箱、微信、微博等方式了解其思想动态,传统的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方式受到了挑战,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的是“2.5+0.5”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有半年,学校对在企业的实习学生党员更多注重的是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对党性培养锻炼重视度不够。学校派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指导老师一般是技术技能强的专业教师,强化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不是选派擅长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导致校-企-行联动的党建合作成效不理想。

(二)实习地点分散,教育管理难度大

随着校-企-行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高职院校去企业实习学生的规模逐年增加,但是受现实条件制约、专业特点和企业承受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被分散安排到若干个不同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频繁,形成了分散性、流动性和不定期性的局面,使得传统的学生党建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招生类别的多样性,高职院校学生有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一贯制等。由于学生党员培养周期较长,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大多处于预备考察期,只有极个别是正式党员。学校需要开民主生活会或支部会议时,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很难在同一时间召集起来,只能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极大的影响了政治学习的效果,达不到教育党员的目的,影响了党员的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校企行合作的企业党建基础各不相同。根据麦肯斯《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的:“高职院校80%左右学生在民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但大约只有22.41%的民营企业建有党组织,客观上造成实习期的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比较困难,在教育管理上处于虚位;有些私营企业不重视党建工作,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疏于教育和管理;有些国营企业觉得实习学生党员不属于单位的正式员工,也就没有将学生党员纳入培养与教育的范围。”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成为了亟需破解的难题。

(三)校-企-行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动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协议中基本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和技术技能的培养问题等,很少涉及党员培养教育的内容,直接导致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缺乏校-企-行联动的互动机制和平台。由于合作机制不完善,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难度大,效果也不好。

就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党建老师数量和工作任务的限制,很难做到顶岗实习期间一直跟着学生下企业,做好党员的跟踪、培养和教育工作。因此,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无法直接延伸到企业,存在着“难点”。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直接“进企业”基本处于理想阶段。没有建立起校-企-行党员培养教育的合作机制,缺乏联动评价机制和平台。

就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的首要和重要目标是盈利,对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在倡导“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下,有的企业会担心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延伸,干扰到现有的生产任务。因此,有些已经开展了校-企-行党建合作的高职院校,从培养党员的实际效果来看,也存在着流于形式和质量不高的情况,严重影响着校-企-行党建合作机制的积极性。

这些现实情况造成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无法适应开放办学的需要,亟需探寻新的视野和模式去突破。

三、校-企-行联动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路径探索

(一)校企行互助型——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建,实践育人搭平台

校企行互助型是指高职院校党支部与行业企业党支部牵手共建活动,在党员培养教育上互助合作,形成了交流与服务并重,奉献与收获共盈的局面。

为了响应共青团广州市委发出的在志愿驿站“建组织、创示范、亮身份”的号召,发挥高职院校党支部向社会延伸服务的作用,我校学生工作处党支部联合花都广百新一城、花都索弗集团等企业,在花都凤凰广场志愿驿站建立驿站党支部,由我校任书记单位,负责组织学生工作处党支部成员、企业行业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月1日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结合时事热点、重大节日开展活动。目前已相继开展了“驿站党旗红,建功十九大”、“驿站迎新春,志愿送祝福”、“做文明市民,过祥和春节”、“缅怀先人,文明祭扫,弘扬新风”、“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等主题活动,活动发挥了高职院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作用,促进了企业行业党团建设的规范化,为搭建校企行合作新平台进行了有效尝试。

这种新型的校-企-行党员结对共建模式保证了驿站党员队伍的先进性。驿站志愿者有优秀企业行业青年党员的加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从与企业行业员工的活动交流中获得较直接的社会经验。驿站党支部的建立,促进驿站志愿服务向企业行业延伸,使学生党员的党性得到充分锻炼。组织大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能够有效发挥高职院校党建优势,在推动企业行业党建工作规范化的同时,构建了校-企-行联动的党建工作机制。

(二)智力支持型——学校与社区牵手,岭南文化得传承

智力支持型党员共建模式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党员素质的内在要求为根本,以学校所在区域的岭南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高职院校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牵手共建活动,主要着眼在传承中服务、在服务中历练。

地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岭南文化是广州地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依托。我校学生工作处党支部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在花都区花东镇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透过古村落文化素材提炼出的岭南文化,组织学生党员在“三下乡”时开展“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等活动。弘扬流传在古村落的历史变迁中的那些正直朴素、清廉为政的人物故事和爱国情怀;传承古村落中代代相传的耕读传家、崇祖重教的家风家训;歌颂古村落中传颂不息的美德故事;发扬岭南文化中蕴含着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求实、诚信”精神、“以和为贵,推己及人”、“勤俭节约”、“亲和兄弟,孝悌父母”等精神;也进行“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爱心帮扶——关爱农民工子女”、“共建书香校园——爱心图书流动站”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和先锋作用,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活动中,吃苦在前,并亲身体会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增强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与社区党支部共建活动中,学生党员作为社区党代表助理参加志愿服务,为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带领社区居民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这种学校与社区牵手的智力支持型党员共建模式,不仅可以使得岭南文化得以传承,而且还可以构筑新型的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锻炼平台。

(三)公益服务型——志愿传真情,友爱在人间

公益服务型党员共建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党支部与公益组织的党支部牵手共建活动,着眼点在服务中奉献爱心,在志愿中学到知识。

我校学生工作处党支部组织20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入了广州市惠爱志愿服务机构,组成了广州惠爱志愿者协会服务队。我校志愿者作为花都区党代表助理和社区服务助理,协助全国文明示范社区---骏威社区创建“绿色通道”,全面开展“一站式”便民利民综合服务,配合骏威社区居委会,协助社区党建、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科普、防邪防毒、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每月15日,我校服务队员积极参加骏威社区的“两党一代表”党日活动,与党代表一起深入社区、融入到群众当中,在活动中了解民生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这种公益服务型党员共建模式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党支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锻炼预备党员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是我校学生骨干锻炼关键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新平台,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志愿服务中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发挥党组织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核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志愿服务的内涵和水平,提高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党性锻炼和考验一直以来缺乏有效平台,同时也是困扰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把握质量的瓶颈。公益服务型党员共建活动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党员的知行合一问题,也可以在实践中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在服务中构筑学生党员的精神支柱,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束语

校-企-行联动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实践育人机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结对帮扶、党员志愿者服务等党支部活动,构建校企行互助型、智力支持型和公益服务型党员共建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同时,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社区共建党支部活动,实现了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领域的全覆盖,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中的教育衔接性问题,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学生党员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我志愿……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教育微论坛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