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维度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死观生成探析

2019-12-27朱宗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死观生命大学生

吴 磊,朱宗友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死”这一核心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延展。大学生自卑自残、虐待动物、伤人杀人等事件屡见报端,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生命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不能合理评估自我生命的价值。为何会出现这些反生命的令人痛心的事件?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维度深入探析大学生生死观生成因素,成为当务之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家庭对大学生生死观生成的影响

家庭是与人联系最小的最紧密的生活和交往共同体,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期和心理发展过渡期的大学生而言,对其生死观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践履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家庭成员对生死问题的遮蔽阻遏了大学生对生死的早期认知

我国有浓厚的重生讳死的认知传统。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说一个小孩将来当大官,家长都很高兴;如果说他将来会死,家长就不高兴,就会大怒。透视家庭,绝大多数家长会把孩子的学习进步和身体成长当成第一要务,常常忽略了关乎人生大事的生死问题。他们想当然地以为,过早谈论生死问题会给年幼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不合时宜。殊不知,如果儿童对死亡产生的好奇、疑惑,得不到适当的纾解和科学的引导,将很有可能使其失去认识生死的早期机会。传统的刻意回避的方式只会增添死亡的神秘色彩,让儿童徒增莫名的恐惧,长此以往就会泯灭孩子对死亡的好奇感和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当这些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生死理解的渴求得不到满足,越积越多,加之大学生遇到学业不顺、就业受阻、人际冲突、失恋等一系列人生必须独立完成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时,就会陷入痛苦、焦虑与绝望之中,如找不到适切的舒缓或发泄的渠道,就有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二)家庭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导致大学生独立意识和抗挫能力不强

毫无疑问,在抚养孩子上,几乎全部的家长都能尽职尽责、不辞劳苦,在这一点上,罕有国家或民族能望其项背。对绝大部分家长而言,只要有一丝物质上的财富,都愿意悉数提供给孩子;只要有最后一丝希望,都会竭尽全力拯救孩子,绝不轻言放弃。然而,在教育孩子上,家长是否可以自豪地说自己对孩子“教”和“养”做得一样好?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可惜我当年没有机会读书”“可惜我当年没有好好读书”,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孩子成了完成家长未竟目标的工具,“好好读书”也就成了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有些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值,一旦达不到,就教训、训斥甚至打骂,极易导致孩子出现冷漠、孤僻等情感特征,人为地造成人格障碍。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一切事情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吃饭噎着走路跌了,造成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美德;有些家庭成员之间不和,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刺激,产生人际交往的恐惧、不安全感等心理疾病,一旦发生碰撞、冲突,孩子便感觉无所依靠,心生悲凉,就会想到以不合理的方式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生死观生成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P5)大学是从纯粹的校园生活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大学生对社会新信息的捕捉异常灵敏,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对大学生生死观生成带来较大冲击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在文化上,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得当代大学生没有很好的很充分的吸吮传统文化的养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汇交融更加频繁,当前社会出现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的多元文化现象。还有一些国外别有用心者加强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上渗透,极力利用各种渠道推销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在经济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与社会治安、党风廉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一些领域欺诈活动、假冒伪劣、诚信缺失现象屡禁不止,邪教、迷信、黄、赌、毒、怪等丑恶现象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部分人群中滋生蔓延,这些都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生死观生成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可塑性强,不仅乐于接受新观念,也容易为不正确的思想和导向所影响。当遇到生命困顿时,一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信奉功利主义,盲目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放弃了对自身人格的修养和完善,曲解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部分大学生受后现代文化的影响,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则和意义终归消解,生命没有探寻的必要,不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朝有酒今朝醉,浑噩了却一生;或面对生活中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开始怀疑世上是否还存在具有永恒价值、值得珍惜的美好事物,产生了一种消解中心、否定传统、颠覆权威的“愤青”心理,对待生命、生活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敬畏,消沉堕落,萎靡颓废,容易走上轻生犯罪之路。

(二)互联网、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死观生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文化信息的聚集地、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特别是4G手机的应用,大力推进了由固网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延伸,使人人、处处、时时上网成为可能。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8.3%,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4.8%。”[2]互联网开始构筑起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和交流工具。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思维、学习、表达、沟通、交往、消费、就业等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生死观、幸福观、顺逆观、苦乐观、得失观的形成都打上了深深的网络烙印。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大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网络话语权的弱势,容易使大学生思想产生混乱。“据有关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到5%。”[3]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认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与我们进行着争夺群众,争夺青年,争夺阵地的激烈战斗”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显而易见,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源源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在兜售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二是沉溺网络世界,极易使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度下降。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和娱乐性等特征,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随心所欲的倾诉衷肠、自我释放、秀出活力的上佳场所,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成就感和内心需要。由于网络行为缺乏足够有效的外界力量的监管,部分大学生不能把网络行为同责任与使命、权利与义务、荣与辱联系起来,恪守“我网络、我快乐”的所谓格言,形成“以自我为圆心,他人为半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交往模式,过度关注自我,忽略他人利益,冷漠自私,我行我素,难以与人沟通,深感孤独,很难适应现实生活,遇到挫折无法排解,日积月累,在冲动情绪的刺激下很可能走上歧途。

三是网络对自杀、自残、杀人、伤人等内容的细致描述,容易诱导大学生模仿。在百度中,以“微博自杀”进行搜索,共有2120000个词条。网络上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容易让大学生误认为生命在自己掌握,放弃生命是自己的权利,旁人无法干涉。网络上的自杀、自残、杀人、伤人细节的描述,使大学生在生命困顿的时候,容易加以效仿,走进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四是网络游戏强烈的攻击性,容易滋长大学生暴力倾向。眼下,网络游戏中90%以上充斥着血腥杀戮与暴力打斗等刺激性内容。像男大学生经常玩的反恐精英、GTA系列、死亡空间、生化危机等游戏,满是杀戮、血腥、恐怖、死亡和血肉横飞的画面,极易触发人性中的残忍、冷酷和贪欲。长期沉迷在近似逼真的对抗性的暴力游戏中,使大学生混淆了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界限,把网络游戏与生活实际相混同,对现实存在的法律威严、道德约束、伦理纲常置若罔闻,一旦受到委屈、欺负、不满等“创伤”性的刺激,在网络游戏中集聚的攻击性心理一下子释放出来,就有可能演变成现实社会中的恶意攻击、不当破坏,给他人、自身、集体生存带来较大危害。

三、学校对大学生生死观生成的影响

学校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而组织起来的特殊环境,它对青少年生死观生成起着主导作用。

(一)学校生死观教育的缺失

生命需要教育,健康生死观的养成更离不开教育。受传统文化趋利避死、乐生恶死观念的制约,生死观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空白”主要体现为:一是系统的生死观教育在现行教育体系中呈现“缺席”状态。在调查中,老师在课堂上“很少”讲授生死知识和获取生死知识来源于“老师”的比例分别是67.4%和5.8%,生死观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可怜状况窥见一斑[4]。二是渗透在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医学等学科中的生死观教育,多推崇一种舍生取义、建功立业、天下千秋的生死态度,把精力放在追寻生命的社会价值上,而忽略了生命的个体存在价值。这样就会遮蔽死亡的复杂性,简化了死亡问题,进而造成对生命的敬畏感和生命神圣观的缺失。三是面对层出不穷的凶杀暴力、自杀自残等残害生命现象,学校并没有下大力气加以引导,对事件做出积极的评价和回应。

(二)传统教育偏离了“全人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全面发展。然而,传统教育却不是这样,它重既有知识的灌输,轻求知方法的获得;重政教人格的培养,轻健全人格的养成;重考试成绩,轻知识运用;重单向度接受,轻创造性质疑;重继承现状,轻建树革新。在崇尚考试和分数就是一切的学校里,教育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心灵、个性和思想,忽略了人的生命意识和对人的尊重,学生不自觉地成了学习机器,体验不到人类生命的神圣、灵动和乐趣,对生命意义、死亡价值、生存能力的认识极其匮乏,满是“活着真累”的叹息,最终缺乏对个体生命的责任意识。

四、大学生自身状况对其生死观生成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生死观生成除了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外在因素制约外,更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大学生自我认同呈现的矛盾性阻遏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当前大学生年龄在18—23岁之间,身体发展进入生长稳定期。生理发育已趋于平缓和成熟,无论是身高、体重、肩宽、骨盆的发育都处于发育的平缓和成熟时期,同时性的发育也同样处在成熟和完善时期。而智力的发展水平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心理上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呈现多重矛盾聚焦的过渡特征。按照荣格的人格理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和实践能力的增强,自我逐步分化成“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两个方面,若“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存在差距或矛盾,必将产生复杂的自我情绪体验。以大学生为例,主观的我是理想中的我,对未来充满憧憬,理想崇高,目标远大,自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塑造成功的自我。客观的我是现实中的受到周遭人和事牵绊的我。两个方面的“我”总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总会有差距。限于大学生的自身特征,其对主观的我过于理想化,对客观的我认识不足,对自我价值的认定超出了实现的范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带来焦虑和不安。这两种自我长期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无法达成一致,现实的我持续达不到理想的我的要求,就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和生命困顿,出现漠视生命的现象。

(二)大学生人格缺陷遮蔽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格缺陷,是指介乎健康人格与变态人格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如自卑胆怯、骄傲虚荣、粗心大意、懒惰拖拉、敏感多疑、冷漠孤僻、抑郁焦虑、冲动敌对、害羞被动、消极悲观、狭隘妒忌、急躁鲁莽、自私贪婪、以自我为中心等等。”[5](P86)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情感日趋丰富但还不够稳定,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对人接物充满激情但也容易冲动,这就使大学生不能完全客观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旦遇到就业不畅、恋爱不成、学习受挫、交往受阻等挫折或变故,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出现反生命的行为。

五、结语

生命的历程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有生必有死,这是恒常不变的自然现象。如何认识、对待生死,体现了一个人人生境界的高低,更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四个层面对大学生生死观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6](P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视生命教育。欧美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较为成熟,在各大高校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相应课程。针对大学生生命生命困顿现况,构筑家庭、高校、社会、大学生自身 “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开展适切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和体验生命,把握生命火花闪现的美好瞬间,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永恒的诗性光辉。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生命可贵的意识,倍加珍惜和爱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理性看待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服务人民、投身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开发出生命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绽放人生应有的光彩,受益自身,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生死观生命大学生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