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研究

2019-12-27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投机取巧责任精神

程 曼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责任是人存在的本质。负责任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负责任就要有担当,担当就是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因而,担当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负责任,有担当,是人的精神内核,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精神底蕴。

一、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要从认知开始

要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首先要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担当。因为担当总是和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认识担当,首先要认识责任。那么什么是责任呢?“责任是行为主体对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定在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1](P6)“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是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强调责任是行为主体自觉自愿自为的行为。我们之所以要强调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为,目的是想说明,责任既是一种外在的任务,也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责任既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心灵愿望和理想追求的实现。千万不要把责任仅仅看作是机械的完成任务。可以说,实现责任是主体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生命气息灌注的实践活动,实现责任的过程就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实现责任的实践过程,就是生命的成长和精神升华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担当呢?仅从词义上来看,担,是担负;当,是应当、该当、当仁不让。担当就是担起应当担负的责任。担当的前提是认责,即认同责任;担当的关键是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即为自己的自由认同和自由选择担责到底;担当的过程是履责,即全力以赴地实现责任,圆满实现担当的责任;担当的结果是负责,即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履责结果负责,勇敢承担起自己自由选择、自由履行责任所引发的一切后果。

这里的关键词是“应当”。那么什么是“应当”的责任呢?应当的责任有三重含义:一是正当的责任,所谓正当,就是正义的,当为的,它排除了不正当和不该为。二是分内的责任,所谓分内,是说这个责任是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应当做的事,不做,就要使这种关系受损,甚至导致关系解体,关系解体就意味着行为主体将失去与这个责任对应的角色。它排除了非分内的“打横炮”和“乱作为”。三是必须实现的责任,不完成这一“任务”不仅仅是自己要失去应有的角色,而且还要给他人、给社会、给国家带来损失。它排除了投机取巧的可能。担当的另一要义是,担当一般是指对公共事务的担当;同时,担当应是对重大责任的担当,一般的事务用负责任就可以了;担当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豪气、丈夫气、英雄气的表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P101)习近平之所以要提出担当,就是因为有些人推卸责任,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意担当。因而,无责任便无担当,有责任就要有担当,不担当就要追究失职的责任。担当既是积极负责任的表现,也是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不负责任就是不主动去担当,负责任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担当。大学生为什么要担当呢?2016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向全国青年提出了“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有担当精神、有担当意识是对青年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有的基本品质。具有担当精神和树立责任意识是一脉相承的,责任是担当的基础,有担当精神就是有负责精神。担当精神要求青年负责任,要求青年大学生具备认同责任、承担责任、实现责任和责任评价的能力,如此才能“有作为”。“有作为”就是能实现时代赋予的责任。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虽然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但大学生的担当精神现在就要培养,现在就能在他的工作学习和人伦日用之中表现出来。

毛泽东主席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3](P287)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价值和地位毋庸置疑,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培养塑造一批具有担当精神和责任履行能力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职责。

二、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要在实践中巩固和提升

担当精神不是在书斋里就能培养出来的。责任意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巩固和提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的担当意识和担当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担当精神的获得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呢?

(一)要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待人接物时,都要以现实社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抓手,都要从实际出发,都要以培养能力和提高能力为目的,都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要只会空讲大道理,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或是讲道理时口若悬河,解决问题时束手无策。培养担当精神就是让我们的大学生不至于在事先表态时豪情万丈,事情临头时畏缩不前,甚至临阵脱逃。没有担当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为主体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呢?一是学校的培养方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定下来,在培养方案中要提出具体措施以实现这一目标。二是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把理论知识讲深讲透,又要联系当前我们有哪些现实问题需要用这一理论去解决,如果可能,还要介绍古人(先人、前人)是如何应用这一理论解决了哪些问题的。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三是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处的社会实际,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实践中难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不要让这些问题成为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理论不能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就会让学生产生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印象,给他们以理论是空的、是无用的这种感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言说不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形成口是心非或言行不一的不良习惯。口是心非和言行不一,都是花拳绣腿或心术不正的表现。四是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教育实习和课程实验、挂职实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参观游览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思维习惯培养和训练的好方法,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忽略这一重要环节。

(二)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人的思维习惯与道德品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一个主观上不欺骗的问题,还有一个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的问题。犯错误的人不都是心地阴暗和品德龌龊的人,还有好心办错事的情况。好心办错事,就是因为认知错误或判断失误造成的。我们很多人的失败,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造成的。人们之所以会自己给自己制造失误,主要是行为主体的认知错误和批判失误(认知错误和判断失误,也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错误和自己对自己认知的判断失误)。所以,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知一。首先是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又要从扩大知识面和增进实践经验入手。能力(无论是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还是实践动手能力)是要在实践中锻炼培养的。关在屋子里是培养不出大能力也培养不出高品质的。其次是要在接触社会中,在与人交往中,在工作实践中,在读书和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负责任精神。毛泽东主席说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4](P650-651)诚实和谦虚是负责任的心理基础和道德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以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来说,诚实和谦虚尤其重要。其次是要有敬业精神。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表现在对人们的极端热诚和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而这个极端热诚和极端的负责任集中表现为对工作的极端“认真”二字。毛泽东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4](P650-651)认真往往和负责联系在一起。认真就是负责。认真是负责的心理前提,负责是认真的工作表现。要负责,必须认真,粗枝大叶、敷衍塞责、麻痹大意、挂一漏万等,都是对认真的反动。再次是要敢于负责。敢于负责就是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有两重含义:一是在接受任务前,敢于担当大事和难事,不要见了难事就逃避。二是要敢于担当责任失误的责任。敢于担当是一回事,出现责任失误后敢于承担责任失误的责任是另一回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不怕,怕就怕不敢承担过错的责任。逃责,不仅仅是接受任务不积极、不接受任务,更表现为责任失误后的推责和逃责。这都是不敢担当的表现。

(三)要训练大学生守时、守信、有始有终、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

担当责任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自古至今,凡做成一件事都是要经历千辛万苦的。所以,担当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的经验和准备。除了前文讲过了的知识储备、思想储备、经验储备、资金和器材准备外,还要有精神气质的储备和人格情操的训练。当然,人格和情操亦可归入道德品质一类,但有道德的人,不一定人格健全;善做好事的人,不一定情操高尚;常助人为乐的人,不一定品学兼优。要有担当,必须是人格健全的人,必须是情操高尚的人,必须是品学兼优的人,既要能经受得住胜利和荣誉的考验,也要能经受得住失败和批评的考验;既要能经受得住金钱和美女的考验,还要能经受得住权力和掌声的考验。这绝非助人为乐和与人为善就能做到的。现代社会是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的社会,要准确、周密、智慧,否则,就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守时、守信、有始有终、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一要对学生遵守作息制度的要求一定要严格,不能松松垮垮,不能得过且过,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奖惩兑现,特别要强调时间观念,守时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二要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的时间和质量提出严格要求,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一定要惩处,惩处的措施不可能是经济的,但必须是对学生有触动的,最好是让学生感到拖延是要付出代价的。三是对大学生入学时的军训一定要到位。为了巩固军训成果,一定要坚持做早操,上好体育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强健体魄,又培养了学生的耐力。坚忍不拔的毅力是要在军训、体育锻炼和长时间的艰苦的工作中培养的。四是要学生参加一些体力消耗强度较大的竞赛活动和户外竞技活动,比如参加登山比赛、龙舟比赛、游泳比赛、马拉松长跑比赛等,培养耐力,锻炼意志。

三、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大学生属于知识群体,他们有知识、有理论、思想新、见识广,但是由于现在在校大学生一直在父母、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过独立的社会生活的训练,不知道答应的事做不好,会给他人、给社会、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的锤炼,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所以意志比较薄弱,容易犯冷热病,往往不能说到做到,不能克服困难,不能一以贯之地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头有尾地做好。虽然不是主观故意放弃责任和有意逃避责任,但总给人以言行不一的感觉。对大学生进行知行合一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重要措施。那么,为什么要知行合一呢?

(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无行之知非真知,无知之行为妄行。只有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行才是能达到目的的行。我们研究担当,就要知道担当不是糊涂胆大者狂妄无知的大包大揽,而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准确判断基础上的负责任的承诺。这个承诺不只是言语上的应允和承诺,而是要有兑现承诺的资源和能力。要做到知和行的一致,还要考虑行的能力、行的步骤和行的时机。这个行不仅仅是知,知只是思想认识上的准确判断,是不是真的判断准确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失败有些是认知的问题,但决不全是认知错误造成的。认知准确,但实践错误仍然可能导致行动的失败。知,只是行动的开始。科学的行动,才是对认知的有效检验,才是胜利的保证。

那么如何行动才能保证行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呢?要使行能顺利到达目的地,除了上文讲的能力、计划和时机以外,还要注意“法”“术”“势”的准确把握和成功运用。我这里虽然用的是中国传统法家的概念,但我的“法”“术”“势”同传统法家的“法”“术”“势”是不同的。孔子说:“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5](P73)我这里说的“法”是指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组织纪律、道德规范和各种技术标准。也就是担当的行为不能违规违法,必须按章程办事。我这里说的术,是指与所担当的责任相配套的技术、艺术和管理方法、管理措施要求。我这里说的“势”,有一点是和传统法家相同的,那就是权势,没有相应的权力和位势,是不能去实现担当的,这也就是《论语》所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我这里势,还包括社会发展运行的趋势、事物运行的时机,以及个人或组织的内部发展的态势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担当的重要因素。可见,要有担当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的思想素质问题和能力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时,必须让大学生明白的道理。

(二)在知中求行,在行中求知

知行合一贯穿学习和工作的全过程。知和行是一个统一体,互相促进,不能分开。除了上文说的知行的顺序关系外,还应该知道,知和行是一个同步推进的关系。其一是说,求知的过程本身就是行,主体在求知的过程中要行动,而求知的过程中也创造了求知的方法和程序,而这个方法的获得本身就是行。虽然这个行与后来在实现“担当”中的行有所不同,但其探索的精神和精细的程度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求知过程中路径的探索和方法的创造对后来的实现担当有着必然联系,如果在求知时都不能一以贯之坚持到底,在日后的担当中能一以贯之和坚持到底吗?不可能。其二是说,求知过程是行,在实现担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求知。求知不是一次完成的,实现担当也不是一次完成的。人的活动规律就是求知是为了行,行有不达再求知,再求知是为了再行动。甚至是在求知中行动,在行动中求知;边行动边求知,边求知边行动。行和知是相伴而行的。求知结束了,真正的行动也结束了。其三是求知促进行动,行动促进求知。在中国,学以致用是古已有之的观念,也是中国道统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就是说学习,求知,是为了应用。应用,就是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需要有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去解决。而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须要人去创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6](P23)创新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不断学习已有的知识,才能创造新知识。所以,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创造新知识,都要学习求知。总而言之,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求知的动力,同理,每个人的生存需要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求知的动力。正是这种生存的需要,促进了知行的相互促进。我们完全可以说,学习求知时为了担当,担当需要学习求知。最终,学习是为了人们生存发展的需要。知和行相伴而行,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知和行都是伴随终生的事业。

(三)大学生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不是就担当谈担当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愿担当就能担当的。担当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担当是一个系统工程。担当什么?为什么要担当?为谁担当?怎样担当?这都是在担当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在校大学生还没有直接担当社会责任,还是在校学习阶段,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担当精神教育,只能是让大学生明白担当的道理,了解担当必备的素质、能力和应做的准备。为了让在校大学生知道应如何培养担当精神,再提几个方面的要求:

1)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的言谈举止方面,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对知行合一的最表层要求,就是言行一致。言行一致的基本要求就是说到做到。它与知行合一的最大不同是,知了不一定说,说的不一定是真知。知行合一是理智和言行的统一,言和行都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准确判断基础上的。而言行一致只是要兑现承诺。即使你知了,也一定可以行,且如若行动的话还一定能够成功,但只要你没有做口头的或书面承诺,可以不做,不做时别人不会责怪你。如若你已经承诺了,且公开表态了要做,那就不管你的承诺是建立在科学认知之上的,还是建立在盲目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不管你有成功的打算,还是根本没有可能行动成功,都要去做,否则就是失信。言行一致是兑现承诺,是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言行不一就是一个人的道德的污点,就是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担当,首先要对自己的承诺担当、对自己的言行担当,也就是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

2)年轻人要力戒投机取巧。投机取巧是一种侥幸取胜的心理。现实生活中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坑蒙拐骗等,都是投机取巧、侥幸取胜心理造成的。如果在读书阶段就造成了喜好投机取巧的习惯,则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很难负责任有担当。也许会做出种种承诺,但这个承诺是有条件的,就是稍有困难就可能偷工减料,管理者、监督者稍有懈怠就会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发生。如何避免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形成呢?一是要大学生自己牢固树立诚实劳动的心理基础,主观上排除投机取巧等不正当的取利想法的存在。努力养成今日事今日毕、自己事自己做,不拖拉、不赊欠、不说谎、守本分,养成不亏空别人、不亏欠自己良心的习惯。二是学校和老师要求学生要严格,不准抄袭和拖拉,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三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从小要求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不姑息,不迁就,自己动手做自己该做的事。四是社会上要养成诚实守信的风气,纪律严明,奖惩兑现,管理到位,让投机取巧者无生存的空间,无投机取巧的可能。这样多管齐下,就有可能培养出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学生来。

3)国家要从制度安排上,鼓励人们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现代社会,个人受社会影响大,国家的制度和政府的政策对社会风气和个人性格的养成关系极大。要培养大学生的知行合一精神和担当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下功夫。比如,教育方针的制定、学校章程的制定、教学制度的制定,还有校长和教师的选拔,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都会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汲取和良好品德的养成。这还仅仅是从学校这一个方面说的。更为重要的还有社会风气的影响更为重要。比如,党风,政风,行风,家风,还有乡规民俗、伦理道德等,都对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形成有重要影响。

所以,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绝不是单打一的由学校一家就能完成的。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责任,个个有担当”的社会风气,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是一家一村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尤其要各级政府担起责任,全党做出表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十年以后可望塑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来。

猜你喜欢

投机取巧责任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生绝不能投机取巧
谁在“投机取巧”,谁又精雕细琢2016中国手机设计监测报告
投机取巧型庄家做涨停的特征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