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回归与独抒性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情理冲突的文化比较
2019-12-27吴倩茹金安民方新
吴倩茹 金安民 方新
人文回归与独抒性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情理冲突的文化比较
吴倩茹1金安民2方新3
(1. 3.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徽省安庆市,246000;2. 安庆石化第一中学,安徽省安庆市,246000)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但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其作品都表现出鲜明的情理冲突。以莎氏的《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以及汤氏的“临川四梦”为例,对其中情理冲突的部分所进行的文化比较反映了二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对其作品创作的影响。在莎士比亚时代,欧洲的人文解放思潮强调个体价值,女权主义和新的伦理观逐渐兴起,因此其作品表现出人文主义的回归;而明朝中期以后,程朱理学依然为正统,但阳明心学亦对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汤显祖在思想上站在时代前沿,独抒性灵,肯定人性和情欲,其戏剧作品亦表现出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莎士比亚;汤显祖;情理冲突;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双子星座,在世界戏剧艺术史上,他们都是杰出的戏剧家、抒情诗人。他们的作品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经典,诠释了对于人生、世界、艺术的看法。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情理冲突。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思潮,肯定了情爱价值、自由观念和女权思想。汤显祖生活在程朱理学与肯定情欲的性灵思潮相互斗争的明朝,他在作品中呼吁“至情”论和情感自由,表现出革命性和战斗性。这些时代背景,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作品中情理冲突的根源。
莎翁和汤氏作为中西方戏剧作家的代表人物,解析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情与理的冲突,对于理解各自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时代背景的分析
莎士比亚、汤显祖戏剧作品中的“情”,具体表现为对情爱和婚姻的自由的追求。而两者作品当中的“理”,具体的表现为欧洲近世宗教式的禁欲主义和中国古代封建伦理思想尤其是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可以说,他们的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并进而对这种矛盾展开思考。
这两位文学家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都表现出一定的萌芽,而这一经济社会基础自然决定了上层精神建筑。比如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的夏洛克,就是一个狡猾的商人形象,既表现出欧洲传统的价值观,也表现出商人群体的崛起。明朝成化以后,大量的手工业、商业繁荣了社会经济,一些重要都市的商品化、市场化特征十分明显。
可以总结说,十六十七世纪的中西方,社会上充斥着传统的统治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西方的中世纪,宗教教会宣扬禁欲主义禁锢住人的天性,打压人文思潮和科学主义。而明朝中期,统治阶级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追求人文解放的文学家则展示了对人性和情爱的追捧。 首先,我们看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作品中情理冲突是建立在文化冲突的背景之上。戏剧创作有别于诗文创作,后者可以表现为作者个人内心的抒发,而戏剧创作是一定要追求场上效应的。所以戏剧中所表达的题材,一定是当时社会的某种程度的反映。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压抑人的天性,否定科学的先进性。莎士比亚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已经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性解放,是对封建制度和蒙昧主义的反叛和革命。具体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便是人文解放思想和传统禁欲主义的冲突。
封建时代的孔孟思想,一直主张以礼和理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但是明朝中期,工商业的兴盛带来了情感解放的思潮,公安派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王阳明提倡心学,王学左派肯定情感和人性自由,汤显祖高举至情的大旗,便显得十分自然。
和莎士比亚同时期,很多作品也体现了人文解放和人性自由的思潮。如法国拉伯雷所著《巨人传》,批判了宗教教育对作品主人公卡甘多亚的毁灭。意大利薄迦丘所著《十日谈》,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在揭露宗教的虚弱伪善,肯定人性和思想解放。
明代中后期是汤显祖在戏剧中书写的时代,“前后七子”先后登上明代文坛,他们振聋发聩的提出要重视情感,直指人心,主张诗歌因情而立。狂人李贽更是提出发乎情性,出乎自然,认为艺术作品要表现人心。
情理冲突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一大特色,使其成为不朽之经典。《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亨利二世》等作品,集中展示了人文思潮和传统观念,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思想意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无一例外的把情融入到作品情节铺排当中,正是基于情和理的冲突,使作品的观赏价值得到提升,引起当时和后人强烈共鸣。从这一点上说,莎翁和汤显祖的戏剧作品,是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二、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情理冲突的分析
首先,我们看到在二者的戏剧作品中,表现出情胜于理的创作倾向。在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他高举“至情”的大旗,宣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杜丽娘出生于官宦大家,其父以后妃之德要求她。于是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她被锁在深闺大院,从来没有欣赏过人生的满园春色。于是在梦境中,她的情爱得到了唤醒,并因之而死,因之而生。作品表现了,真挚的情爱对传统礼教的战胜和超越,而所谓的妇德,已经完全被抛弃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青年男女,超越了家族的世代仇恨,要求结合在一起。新婚日,罗密欧被判处流刑,而朱丽叶以假死来骗过父亲的强迫婚姻。赶到朱丽叶坟墓前的罗密欧,伤心绝望之下,以死亡来明心意。醒来后的朱丽叶,更不愿独生,用匕首插进了自己的胸膛。在这扣人心弦的情节之外,坐着更想传达的,是对欧洲传统社会思想的鞭挞,对情感和婚姻自由的呼唤!
情胜于理,这是二人作品当中始终高扬的。在作品字里行间,作者也有意识的用大量的文学创作手法来加强这个观念。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中,当罗密欧杀死朱丽叶的表哥后,朱心中充满矛盾,爱人与表哥,家族与爱情,出走与回归,这些矛盾也在责问中呈现出:“你是美丽的暴君,天使一样的魔鬼,披着白鸽毛的乌鸦,像豺豹一样残忍的羔羊!”《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说到心中的爱人:“我诅咒他,他就会爱我。而我越是爱他,他反而更加恨我。”这些矛盾的表达方式,都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心中的纠结和不安。在牡丹亭中,汤显祖设置的大团圆情节,展现的就是情对于理的战胜。生死的转换,身份的转变,斗争的成功,都是情感一次次成功的表现。“临川四梦”的情,是汤氏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核心要素,这也表现为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正在于其高扬着的超越于社会等级、生活背景和道德说教,赞扬人所自然拥有的至高的情。
其次,他们的戏剧作品中,始终以“为爱情献身”作为主题。
我们看到,十四岁的朱丽叶,初尝爱情的滋味就可以无可畏惧的饮下毒药,把爱情看作比生命还重要。而两位主人公共同赴死的情节,恰如东方版的《梁祝》化蝶重生。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牡丹亭》中,杜丽娘在品尝男女欢好的情味后,便完全放下礼教束缚,日日伤情,日日相思。紫钗记中的霍小玉,钟情于李益,甘心做偏房。李益被陷害囹圄,她变卖家产营救,是一位为爱情可以献出一切的深情女子。
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两位戏剧大师在情和欲上的观点不尽相同。在莎翁的《一报还一报》中,伊莎贝拉在营救弟弟的过程中,表现出对贞操的珍视,她说一旦失去贞操,就会终生沉沦下去。在仲夏夜之梦中,拉山德对赫米娅提出,这一块草地可以做我们枕首之地。赫米娅坚决的拒绝:“因为爱情和礼节的缘故,请离我远一点。在礼法上,未婚的男女应该保持这样的距离。”应该说,莎翁笔下的爱情,表现出对肉欲的超越,显得高尚纯洁。反观《牡丹亭》,杜丽娘在梦中体验男女欢爱,后又在还魂时春宵再度,并且十分显露地说:“今日方知有人间之乐也。”这一比较后,可知处于晚明人性解放思潮下的汤显祖,在情欲问题上更加大胆,也更加世俗。
其三,两位戏剧大师极力塑造女性人物。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他们终生并未谋面,但却不约而同地把塑造女性人物作为表现情理冲突的关键。正是因为,无论是当时的欧洲还是中国,女性都处在社会的附属地位。女性的觉醒,才能显示出整个社会变革的程度。
《威尼斯商人》属于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其中的女主角鲍西亚在剧中表现出智慧和果敢的人物性格,集中体现了沙氏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女性形象的理想。在那个男权主义的时代,鲍西亚表现出在遵守传统道德的基础上,略超脱于时代的挑战。
鲍西亚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在婚姻大事上是完全听命于父亲的。表面上看,她在执行父亲遗嘱的过程中,表现出临机应对的聪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鲍西亚在这里表现出的还只是小计谋,并没有表现出对这个时代的批判,更没有表现出革命性,应该说是在大的妥协里进行有限度的斗争。
鲍西亚在庭审中以纯粹的社会角色出现。她用请君入瓮的办法,引得夏洛克钻进死胡同,这个胡同既是鲍西娅为他设的,更是他给自己掘下的坟墓。整个过程丝丝入扣有妥帖自然,能够看到夏洛克已经丧失了最后的人性,他也失去了唯一的机会。熟悉法律的鲍西亚通过律师的身份掩护,表面上是处处为夏洛克经营,最后的结局便是按照夏洛克自己要求的“按约处罚”:只允许割肉,并不可以流一滴血,多一点少一点也不允许,如有违约,就要夏洛克抵上性命。最后他彻底败诉了,财产也被全部剥夺。鲍西亚获得了绝对的胜利。
再看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本应是世俗世界当中一个普通女子,遵循“三纲五常”,恪守女子本分。但剧中的她,却天真烂漫,常怀梦想,于是在梦中释放自己的天性,遇到了给予自己爱情欢愉的男子。这是一个在封建教条束缚下,依旧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女子,为爱情可以生死轮回,即使是写她的情欲,也是突出她作为一个女性,个性解放与心灵解脱的特征,书写的是情感世界中的男女平等。
三、莎、汤戏剧中情理冲突的文化根源异同分析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他所塑造的女性,往往个性比较饱满,善良机智,聪明果敢,在社会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一个人,她们往往非常独立,富有个性,传递出的爱情观是富有乐观主义的。而在汤显祖的作品中,女性的个人形象,往往聚焦在情感上,把情感作为这些女子生命的寄托,稍稍显得狭隘,也正是这些狭隘的情感复苏,汤显祖借以表达自己肯定人欲和人性解放的主题。汤显祖通过歌颂爱情,珍惜并追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灿烂青春,体现了对人生和心灵的终极关怀。从这一点上看,莎翁的立足点是人文的、理性的,而汤显祖关注的是情欲的解放。
从审美的角度观照二者的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莎翁较为现实,他的剧作情节富于现实感,有大量的社会元素融入其间,传达出人文性的回归。而汤氏则多是浪漫的笔调,“临川四梦”全以梦为剧情的核心关目,在营造浪漫意境的同时,也带有中国传统戏曲重于诗情画意,轻于现实再现的特点。可以说,两位文学巨匠在作品中的爱情主题,体现了中西方民众在各自封建思想约束下,出于人性之本能且美好烂漫的精神需求被压抑的苦闷,书写了他们共同的心声。莎翁笔下是一个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汤氏则创造了不朽的爱情神话。这些差异,可以从二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去分析。主要有两点,一是思想基础,二是宗教影响。
其一,不同的思想基础——莎氏的人文思潮和汤氏的情欲回归
如前文所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作品中的情理冲突集中表现在人性的自然需求与社会礼教风气之间的对抗。从思想上看,莎士比亚对情的肯定,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思潮;汤显祖则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其提倡人性解放,反对禁锢人欲的主张。
人文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鼓励人性的自由,反对封建神学的束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优秀的戏剧作品出现了,它们积极地回应了这个时代。莎士比亚笔下的鲍西亚、赫米娅等,个性鲜明,人格独立,不仅仅勇敢地追求爱情,更是大胆地在社会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环境,以阳明心学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反道学的思想影响力越来越大,后来的泰州学派和文学批评家李贽,都是这一解放思潮的推动者。在这一时代中,杰出的文学家汤显祖从贵生思想出发,同时看重个体的精神和生理生命,重“情”重“性”,就是很自然的了。可以说,汤显祖的情理观,在宏观上表现为对“情之所必有”的肯定,和对“至情”的崇尚,他反对伦理纲常的压迫,主张理性化和社会化的“情”,较为稳妥和平衡。汤氏的作品把情和理放在一起,实际上就是置“真情”于“天理”之上,用一个个梦,一个个充满着至情的呼唤,去释放情理冲突的矛盾。
其二,不同的信仰影响——莎氏的基督皈依和汤氏的理学反叛
在情理冲突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女子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克制的部分;而汤显祖作品中的女性,却高扬着“情”和“欲”。这一微妙的区别,体现了二者在思想取向上的差异。
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所谓的人文思潮虽然表现出对禁欲主义的批判,但在根本上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仍然是吻合的。在基督教义的世界中,此岸的精神世界永远是以彼岸的纯洁追求作为永远的向往,可以说,此岸永远是出世的。所以,在莎氏的作品中,那些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个性鲜明,思想解放,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声音,但她们对爱情的态度是理性的,而不是放纵和任性。在“性”和“欲”面前,表现出自制的纯洁。
相比较来说,中国传统戏曲往往承担“教化”功用的文化惯性,明代也不例外,他们的教化思想主要以封建纲常伦理为中心来展开,且以“梦境”“仙境”弥补女性在情爱世界的抑郁和缺憾,更是极具中国特色。汤氏作为中国封建传统文人,他对传统的反拨显得颇为注目。他以“性情”为作品基调,他以罗汝芳为师友,思想上更由泰州学派的“性理”提升到“至情”:“师讲性,某讲情。”故而其笔下的女子,是以个体的自然情欲为出发点的,他的“四梦”完整地展现其“至情”的人生哲学和作品主题,而要直抒性情,自然而成,就不能违背自己的“灵性”。
汤氏曾言:“独有灵性者,自为龙耳!”而有“灵性”的文字,就是任性而行,依情而动,就可以做到如其所言:“大小隐显,开塞断续,径廷而行,离致独绝,咸以成乎自然。读之者若疑若忘,恍惚与之同情矣,亦不知其所以然。”换言之,汤氏的作品更加入世,从世俗世界中剥离出对情欲的肯定,表现出对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反叛。
四、结语
要之,情理冲突同时出现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众多作品中,但其植根的社会背景、戏剧中的情节表现和深层的文化根源值得细究。莎士比亚在欧洲近世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重视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封建神学束缚的革命性,即使是表现出情爱,也是褒赞人的内在品格。汤显祖从贵生说出发,歌颂青年人对爱情的追求,肯定对自然人欲的需求,借助世俗世界和美好梦境的描绘,来达到其以情抗理的主旨。
[1]刘凤涛. 汤显祖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精神向度[J]. 四川戏剧, 2018(10):76-79.
[2]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0(06):675-681.
[3]蓝凡. 宗教生命:作为莎士比亚历史“他者”参照的汤显祖——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性爱世界[J]. 戏曲研究, 2010(2):21-30.
[4]张晓冬,徐朝友.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主题对比[J]. 巢湖学院学报, 2010,12(05):64-66.
[5]徐紫云,贾小玉.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中诗歌的比较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7(1):89-94.
[6]郑培凯.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论坛纪要[J]. 书城, 2017(11):29-40.
Return of Humanism and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 Spirituality
WU Qian-ru1& JIN An-Min2& FANG Xin3
000
Though living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 lived in the similar times, and their works also showed the distinct conflicts of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In the examples of Shakespeare's,,and other works as well as Tang Xianzu's, a cultural comparison among the parts containing the conflicts of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n their works. The Shakespeare’s times saw the rising of thoughts on European humanistic liberation focusing on individual values and the first signs of feminism and new ethics, so his works are just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turn of humanism.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still hold dominating position in the domains of thoughts and schools, but Wang Yangming also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trend of social thoughts with his philosophy of mind. By affirming human nature and desire, Tang Xianzu expressed his spirituality independently with courag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His dramas also demonstrated his ideological pursuit of resisting rationality with sensibility.
Shakespeare; Tang Xianzu; conflict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ison.
I106
A
1009-1114(2019)03-0065-04
2019-07-19
1. 吴倩茹(1964—),女,安徽安庆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
2. 金安民(1964—),安徽安庆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中的英语教学研究。
3. 方新(1983—),安徽桐城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英经典戏剧女性母题比较研究”(SK2017A0975);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桐城派刘开的文学创作和思想研究”(SK2018A1022)
文稿责编 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