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动精神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探析
2019-12-27张娴
张娴
弘扬劳动精神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探析
张娴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催化有志青年树立高尚的职业品质、激发他们走向社会进行劳动创造的根本动力。加强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校内涵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高职院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理念,科学制定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并强化“三自教育”,完善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自觉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实践意识,多途径推进社会责任教育。
高职学生;劳动精神;社会责任教育。
个人对国家、对集体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是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而一个人是否具备这些优秀的职业素质,与他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是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阵地,在当代高职大学生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使他们学会主动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与责任,树立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然成为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催化有志青年拥有高尚的职业品质、激发他们走向社会进行劳动创造的根本动力,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人格健康的集中体现,是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今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后称《意见》),《意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对今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及具体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同时,《意见》还要求职业院校将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方面的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去,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3]
可见,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教育、进一步推进社会责任教育已然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高职院校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及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关键要素。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的冲击,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及主动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不可忽视的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低下、吃苦耐劳精神薄弱、家庭责任意识淡漠、人生观价值观迷茫等等。与此同时,不少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教育内容不明确、对策研究不充分等问题。
二、意义与重要性阐述
“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责任对于人的重要性。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自身的成长、高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说,加强和深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工作,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集体主义和劳动奉献精神,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根本保证,是坚持立德树人、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意识,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5]。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责任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生价值观教育,成功的责任教育可以培养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格、高度的社会主人翁精神以及与人为善的高贵品质,将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定位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6]。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奉献国家、民族、社会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二)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第一要务。因此,高校的教育职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造就大学生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和履行责任的本领。高校将责任教育贯穿于办学理念之中,凝聚社会责任教育隐性精神文化之力,营造以“责任”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形成,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责任感作为社会和谐、进步的黏合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先进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者、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多种角色[7],具备这些社会责任角色的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责任主体意识,将他们塑造成为个性自由发展、具有强烈自我负责意识的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担当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
三、社会责任教育理念剖析
社会责任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是通过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内化而形成的,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其相应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高校社会责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教师、社会、政府多方参与,以理论学习和社会志愿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8]。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效性,首先需要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理念。
(一)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主要表现为关注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学术和文化环境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从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和自我发展要求出发,通过社会责任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发展学生责任主体素质,塑造学生责任主体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主体社会责任意识。
(二)坚持“三自”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自觉意识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加强与改进当代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更应该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应通过大学生的“三自”教育,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促使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责任,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主动践行社会责任。
(三)坚持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的责任实践意识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载体。教育部印发的《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作为开展志愿服务教育主阵地的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公益活动这一培育和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公益事业,并在活动中受教育,增才干,做贡献,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的时候责任感,激活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四、社会责任教育路径探讨
(一)立足实际,科学制定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计划
我们要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要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中明确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定,设立相应的学分,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并将大学生参与社会责任服务活动的表现等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我们要在全校范围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及其教育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梳理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明确目标、提出对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活动方式、记录方式、学分认定、学分使用等制定详细明确的管理办法。制定方案时要正确处理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学生需求和社会公众需求的关系、短期和长远的关系,做到既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又积极投入、扎实推进;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各部门、教职工的年度考核相结合,切实调动各部门及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精心组织,多种形式推进社会责任教育培养
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工作,应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首先应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内涵,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用崇高理想、远大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用集体观念、奉献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应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主渠道、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思路、提供平台,通过丰富多彩、富有青春气息的活动,让大学生融入社会,充分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
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在思想上尊重人民、感情上贴近人民、行动上服务人民,使其社会责任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三)统筹协调,建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有效机制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要突破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障碍和束缚,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
学校要构建更为开放、灵活、实效的社会责任教育培养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责任担当的理性自觉,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吸引力、感染力。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共同建立健全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的社会大环境。
2. 建立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贯通机制
探索建立中学阶段社会责任教育活动情况与大学阶段相衔接的机制,并把学生高中阶段社会责任服务情况作为新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重要基础,对在高中阶段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树立典型,给予表扬和鼓励。
3. 建立知行统一、理实一体的融合机制
我们应开展社会责任养成系列教育,开发社会责任教育培养课程,开展相关技能培训,组建社会责任教育培养专业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实用、有效的服务,并将学生大学期间参与社会责任服务活动的情况记入档案。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相关课题研究,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4. 建立部门分工协调,齐抓共管协同机制
学校要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要组织校内各部门分工协调,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的良好氛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http://www.moe.gov.cn/ 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018-09-10/2019-8-12.
[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2019-6-11/2019-8-12.
[4]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4.
[5]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M]. 刘长松,杨慕之,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132.
[6]王燕荣. 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9:20.
[7]杨茹,丁云,阚和庆.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11):110.
[8]万众. 安徽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政策分析[D]. 合肥:安徽大学, 2018:12.
On Strengthen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Labor Spirit
ZHANG Xian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that catalyzes aspiring youth to set up nobl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stimulates them to go to society for labor cre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is conducive to their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onnotation as well as social harmony and progress.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should establish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and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the pla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Besides, they should als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idea and strengthen the "Three Self-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subject and promot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practice, so as to push forwar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in multiple ways.
stud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labor spirit;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G641
A
1009-1114(2019)03-0004-04
2019-08-09
张娴(1983—),女,安徽淮南人,文学硕士,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国际交流与继续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管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稿责编 孙晓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