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多维探析

2019-12-27周君才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时代

周君才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多维探析

周君才

(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泸州,6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提出的“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化自信,从时代维度看,事关国运兴衰,是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实的、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力量;从本质维度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是社会发展方向正确和健康的保证,也是文化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从现实维度看,是对创造了辉煌成就的中国群体的肯定,也是对指导思想、价值坚守、社会制度、道路选择的自信;从生成维度看,是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逻辑顺序的健康文化心态的生成。

习近平;文化自信;多维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提出的“文化自信”重大命题,不是单纯的文化口号,也不是一个纯学理的文化概念,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价值追寻、现实判断和文化认知的内涵丰富、相对完整理论体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观,需要我们从时代背景、本质内涵、现实表现和文化生成等多个维度,去思考“为什么现在要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本质是什么”、“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何在”、“文化自信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等问题。

一、时代维度: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文化自信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新篇章,进入了新时代。新的时代,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当前,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化:新的社会基本矛盾需要解决,更艰巨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应对。新时代,我们承担着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创造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等历史重任,经历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的现实境遇[2],面临着战略机遇期、发展黄金期与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交织重合的复杂局面。

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实际情况,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了人类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应对新时代的问题与挑战,担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是需要“文化灵魂”作为支撑的,需要一种情怀、一种向心力、一种凝聚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总是建立在文化兴盛的基础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都必须以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条件。

他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当今时代,挑战前所未有。在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在艰难险阻中迎接挑战,在改革探索中实现发展,需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战略定力。理想信念和战略定力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力量。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源自于一种文化的力量,一种对历史传承、现实实践和前途未来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文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之一,深深地渗透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之中,赋予了其人所特有的文化韵味。因此,相对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出来的各种财富而言,活动和财富中的文化内涵才是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对创造之财富、艰难之实践的自豪与自信,实质是对人的文化本质的自信,是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才是我们自信中更为基础、更加广泛、更为深厚的自信,是我们力量中更为基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源泉。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淡定坚持的从容、奋发向上的朝气、舍我其谁的勇气、万众一心的凝聚和勇于创新的动力。文化自信,彰显的是国家的生机活力、民族的团结凝聚和社会的创造进取,事关重大,关系到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等重大问题。[3]

二、本质维度: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意义重大,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价值追寻,必然形同于行尸走肉。但是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相信的是一种腐朽的文化,坚持的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价值追寻,必然会误入歧途。那么,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自信的是什么文化?追寻是什么文化价值呢?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历史积淀的不断发展。文化自信也不是“空中楼阁”的自信,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4]我们倡导的文化自信,坚持的文化自信是一种“自己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根基的中华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并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华文化之自信,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之自信。一个国家、民族不爱惜、不珍视自己的文化思想,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思想灵魂”,必将湮没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之中,是没有希望的、自信不起来的、富强不起来的。

深厚的历史根基既包括5000多年来华夏文明发展中孕育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都是文化自信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华文化在当前的现实表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含三大构成要素: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和崭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这“三大文化”的自信。三者都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而且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重要而优质的基石和资源。相较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为明显地体现着文化自信的价值取向和本质维度。

关于这一点,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强调:革命文化是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新的“时代条件”、“时代光芒”显然也是一种方向性的价值要求,即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要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一体的中国精神,有助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6]。可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文化自信的价值追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都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自信,就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是社会发展方向正确和健康的保证,是文化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维度,源于这种文化本身的鲜明特性。其一,时代性。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当今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鲜明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文化价值体现。其二,科学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标志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吸收了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还凝结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懈探索,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性。[7]可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重要内容。

三、现实维度: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群体的自信

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自信必然表现为一种对于文化的主体的人的自信,对一种文化创造者的群体主体的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主体的中国群体的自信。中国文化的主体——中国群体,有底气自信吗?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而且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信,不是口号式的文化狂热,而是建立在深厚而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首先,对中国共产党这个群体的自信,是一种对于真理和道义的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的为指导思想的政党,追寻的是一种真理的认识和道义的价值,是融真理和道义为一体的政党。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就是对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道义旨趣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信。真理的力量,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来自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义的力量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的伟大理想,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群体的自信,是一种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建立以来,就有着诸多的不理解、误解、不认同、歪曲和指责。但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点,不仅已经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被证明是正确的。”[9]正是这一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不断地推动着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取得了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开辟了民族复兴、国富民强的光明前景。

制度和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我国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程中,封建帝制、现代君主立宪制、多党制、西方议会制、总统制,甚至无政府主义等药方开出来,尝试过,但是结果都失败了。在比较与尝试中,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道路的探索与完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中国道路,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把一个落后、穷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发展成为了一个令世人再也无法轻视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了从挨饿挨骂挨打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已经被实践证明,被广大中国人民所认可认同。[10]

其三,对中华民族这个群体的自信,是一种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富于创造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曾经创造了世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尽管近代遭遇了列强入侵、丧权辱国的苦难,但是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经过艰苦抗争和不懈奋斗,不仅爬起来、站起来了,而且富起来、强起来了。辉煌成就和伟大奋斗的背后支撑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和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充满着开拓创造、不懈奋斗、团结和谐和梦想进取等文化内核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精神动力,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奉献了中国智慧。“它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生生不息,是我们的骄傲,是今天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气。”[11]

在今天,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自信,现实地表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表面上看起来是道路、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坚持和自信。但道路、理论、制度本身内涵着的是一种文化价值的追求。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文化价值要求,是“题中应有之义”。[12]“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3]

四、生成维度:文化自信是健康文化心态的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国人健康文化心态的生成。文化心态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思维模式而产生的对于自身所属文化的看法和心态。人们既有可能因为妄自尊大而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文化自负心态,也有可能因为自我贬低而产生一种否定自我的文化自卑心态,当然也有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而寻求文化自强的文化自信心态。其中,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所属的文化充分认识、认同和肯定的心理,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文化珍惜和文化坚守,是一种对繁荣和兴盛自身文化的信念。

历史上,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北面为苦寒之地,西方为荒凉之地,南方为热瘴之地,东部为茫茫大海,中部为肥沃温润之地),在加上中华民族勤劳奋斗而形成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对自身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深深地引以为傲。这种文化优越感,滋生出了一些文化自负的心态。其中的“天朝心理”和“中央之国情怀”最为典型,遵从“华夏为尊,夷狄为卑” 的文化心态。明清时期,这种文化心态发展到极致,从自我满足、孤芳自赏的文化心态逐渐演化成了文化上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即使在近代列强的船坚炮利面前仍然有一些人沉醉在“天朝”的文化美梦之中)。鸦片战争击碎了国人唯我独尊的文化迷梦,西方列强的入侵,一系列军事、政治和经济打击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社会的灾难,还有对封建制度的失望,乃至于对中华文化的否定——文化自卑。“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自卑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当时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14]时至今日,这种文化自卑心理与文化自负心态相互交织的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文化自卑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严重地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是基于这一文化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文化自信的号角,指出了我们作为中国人,必须自觉地认知、认同中华文化。因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15]这就是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和滋养,对中华文化要有自觉意识,要了解它的特色和优点。中华文化的自觉,实际上是要求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每一个中国人,从心底里认同中华文化、肯定中华文化价值、坚信中华文化活力。内含的是对历史积淀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伟大抗争形成的革命文化,对伟大探索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辉煌历史成就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和建设功绩的事实认同。

事实上,只有认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革命文化的“红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中华历史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巨大成就,才有可能产生文化自觉意识,才能解决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等不良文化心态。当然也只有这种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才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心理,也才是文化自信的强劲动力源泉。文化自信逻辑中,文化自觉是为了实现和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则是为了推动和实现文化自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实际上是要树立强大而健康的国民文化心态,树立自立自强的文化心理,实现文化领域的“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既要看到文化的传承性、特殊性,看到自身的成就,要坚持“不忘本来”;也要看到文化的“人化”共性一面,看到所有的现实文化都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局限,要坚持“吸收外来”;还要看到文化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表现之一,就在于它是我们人类超越自然、超越自我、超越当下的精神表达,要坚持“面向未来”。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就是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有效的文化话语体系,一方面以有效应对各种腐朽没落的文化观念,自觉抵御复古主义、虚无主义、保守主义、帝国主义等“文化歪风”的冲击;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学术,形成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繁荣的同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让世界了解、认同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16]

总之,文化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化自信亦非凭空而来,而是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的反映。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强,最终还要回到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中来。文化自信只是一种精神支撑和精神力量,要发挥的真正作用就必须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以文化自强促进经济自强、军事自强、科技自强,为中国强国富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44.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159.

[3][4]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49.

[5][8]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02 (2).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7-01-26 (6).

[7]徐茂华. 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N]. 人民日报, 2017-04-28(7).

[9][10]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0-22(2).

[11]叶自成. 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自信的底气[N]. 人民日报, 2018-05-09(7).

[12]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10-15(2).

[13][16]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2).

[14]封海清.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J]. 云南社会科学, 2006(5):34.

[15]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25(2).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n Xi Jinping's Viewpoints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ZHOU Jun-cai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a major proposition put forward by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with very rich connotation. From the epochal perspective, as a solid, powerful and enduring spiritual force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nature, it is the confidence on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base for cultural prosperity, ensuring the correct healthy orient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ty, it is the affirmation of the Chinese groups that have created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nd the confidence on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value adherence,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path sel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on, it is the generation of healthy cultural mentality in the logical order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Xi Jinping; cultural confidenc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D64

A

1009-1114(2019)03-0041 -05

2019-07-24

周君才(1973—),苗族,重庆秀山人,硕士,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研究项目:本文系泸州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西南医科大学社科联项目《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研究》研究成果。

文稿责编 杨婉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时代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