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出新戏引发的欣喜与感慨
——观话剧《守望者》

2019-12-27陆建华

剧影月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养子生父守望者

■陆建华

欢庆国庆70周年佳节期间,应年轻女编剧方晚的热情邀请,观看了由她创作的话剧《守望者》,我在节日之夜得到了一次思想的教育、艺术的享受,观剧后长时间沉浸在关于文艺工作者及其文艺创作应担负的神圣职责和自觉不懈追求等问题的思索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向世界宣传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命题时,提出“讲好故事”这个概念,这不是简单地为了宣传效果,更是强调:宣传工作务必杜绝枯燥单调的空洞说教,努力借助好故事深刻地阐明重大的、深刻的主题,让宣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使听者入心入脑,听后不忘,甚至余音绕梁,长期不绝。宣传工作尚需讲好故事,文艺更需要重视作品的故事性。话剧《守望者》就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感人故事。此戏讲述即将退休的电视台老记者文匹夫,突然接到素不相识的魏大姐的造访,她的养子得了急性白血病,需亲人骨髓移植,这是养子能治好病的唯一希望。但孩子的母亲早已病逝,生父失踪多年,魏大姐在绝望之际,希图借助新闻舆论广泛强大的影响,恳请一辈子敬业爱岗的文匹夫帮助她寻找养子的生父。老记者听了魏大姐的请求后,慨然应允,凭着职业的敏感,他意识到失踪者不辞而别的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当地公安部门侦察多年的刑事案件,这个养子的生父很可能就是案件主犯,这就使本来已是大海捞针的寻找难上加难……

或许,话剧《守望者》的情节设计,有某种人为的痕迹,但此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剧作家并没有把创作的精力完全放在艰难寻找失踪的人身上,她只是充分利用这个曲折引人的故事外壳,寻找生活中普通人身上极易失去的健康、甚至扭曲的人性。当那个负案在身的孩子的生父,在老记者、孩子的养母、公安人员、还有不知丈夫逃犯身份却深爱着他的妻子等多人的合力帮助下,经过一而再的激烈内心冲突后,终于下决心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认罪服罪。孩子因有生父的骨髓移植得救了,观众也欣然看到一个曾经的犯罪者获得了新生。

话剧《守望者》是一出充满正能量的好戏,观众在看戏过程中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这是观众对话剧《守望者》及其全体编、演、剧务人员的热情肯定与真心赞扬。演出结束后,当演出单位连云港市圣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朋友,向我介绍了这出戏的有关情况后,我突然感到,《守望者》在通过演出,宣传、赞美了“守望人性、守望大爱、守望法治”的重大主题后,同时真切地表现了连云港的文艺新闻工作者不辞劳苦、淡泊名利、千方百计、积极承担起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神圣职责可贵品质,这是一种比演好一出戏同样珍贵的不忘初心、时刻敬业的品德与精神。严格讲来,《守望者》是一群由业余演戏爱好者的合力成功演出。戏中的主角扮演者(兼导演)姜华、张晓华、江伟、李小婷等,虽然都曾在专业的文艺、新闻单位工作过,如今或已是退休了,或是工作变动了,但都热情地为一出正能量的好戏聚集在一起。这样的举动绝不只是出于兴趣,也不只是出于对话剧事业的热爱,更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他们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终身热爱和时刻听从党的号召、用文艺宣传正能量的自觉。

编剧方晚,受家庭的影响,自幼爱好戏剧文学,她在大学攻读的是新闻专业,现在的本职工作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编辑。《守望者》已是她创作的第四部剧作。我是看着方晚长大的,特别看到她结婚有了孩子后,对文艺的热爱劲头始终不减,不只写戏、还写儿童文学,还撰写新闻戏剧方面的论文,且成绩显著。我对方晚取得的创作成绩感到欣慰,更觉得,这对一个女孩子来说都很不容易。许多有文学才华的女青年成家之后,因为家务,也因为生活安定优越,逐渐淡忘了曾经的追求,方晚的不忘初心、勤奋依旧,值得肯定与提倡。

猜你喜欢

养子生父守望者
致生父
大桥上的守望者
收养关系可否解除?
收养关系可否解除?
“婿养子”,女婿还是养子(答读者问)
英国女子与失散28年生父重逢
守望者
不是每一个养子都能逆袭
不是每一个养子都能逆袭
俏皮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