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生小微课程 构建德育途径

2019-12-26林周毅

中国德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海蛎小微资料

总之,“舌尖上的家乡美食”德育小微课程基于儿童视角,源于儿童的兴趣,根植于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取材于家乡美食文化,将德育实施过程和语文读写、综合实践活动、艺术课程等紧密结合,改变了死板生硬的传统德育模式,构建起了一条新型、有趣、有效的德育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采用口头说教、集中训诫等形式,学生对这样的教育方式习以为常,有的甚至无动于衷。怎样让死板、生硬的德育形式变得新颖、有趣,寻求一条新型的有效德育途径,是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一直苦苦探索的课题。就在笔者苦无良策之际,一日放学,偶然遇见几位学生聚在一起,快乐地分享着一种本土小吃—土笋冻,这是一种非常美味的冻品,方便携带储存,吃上几口,味美甘鲜,爽滑鲜嫩,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那一刻,我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缕思维的“火花”—学生对本土美食这么喜欢,为什么不设计开发一个与本土美食有关的德育小微课程呢?这样的德育课程学生喜闻乐见,活动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我当即着手设计开发“舌尖上的家乡美食”德育小微课程:从好吃、好玩入手,让学生在了解美食、做美食、尝美食、玩美食、读写美食作品、唱编美食童谣等一系列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德育学习活动中释放天性,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培养能力,在玩中体验乐趣,在玩中不断成长。该综合性学习课程分为三个专题活动。

一、“美食小达人”—知美食

课程伊始,由我来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个闽南小吃海蛎煎来历的故事:1661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宝岛台湾,我们南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当时,荷兰殖民者把粮食全部藏了起来,郑成功的军队缺粮时急中生智……这样有趣的开端,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走进了课程天地。此后,我让他们课外去收集有关本土美食的各种资料,争当“美食小达人”。学生收集到各种资料后,再组织他们交流,意图有三个:

一是明途径,知方法。指导他们明确收集的途径,让他们知道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如,有的学生是从网络上查找的资料,我就进一步追问:“网络上是怎么搜索到资料的?”当场让学生演示搜索的过程:打开浏览器—进入百度或其他搜索引擎—输入要查找的关键词—进入相关网站—查找更多资料。通过演示或示范,学生掌握了查找资料的具体方法。

二是学归类,建“档案”。学生找到各种资料后引导他们分门别类,给美食建立“档案”,记录美食的名称、产地、来历、食材、做法、吃法、营养价值等信息,特别是与美食有关的小故事、来历等,这些是记录的重点内容。

三是学分享,展特色。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前,引导学生学习分享的方法。交流时,学生用表格、思维导图、美食小卡片等各种形式,展现各自搜集的美食资料,重点突出该美食的特色。比如有的学生设计某种家乡小吃的思维导图,以该美食为核心“开枝散叶”,绘制出了该美食的发源地(从哪儿起源,传到哪里)、制作的主要原料、口味的独特之处、美食具有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形象地展示出了家乡美食的特色之处。

在这个阶段,学生搜集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新颖的资料。比如在搜集有关土笋冻资料的活动中,他们了解了与复台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的土笋冻起源传说故事,知道了土笋冻的土名叫海蚯蚓,还了解了土笋冻不仅食用美味,而且具有药补价值……在活动中他们不知不觉受到了地方美食文化的熏陶,受到民族英雄爱国精神的洗礼。

二、“大厨诞生记”—做美食

此环节是小微课程的重中之重,在这个环节中,我着力贯彻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体现为“三字诀”。

“实”字诀。让参加活动的全体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活动全过程,实实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细”字诀。制作美食过程中,我分组开展活動,一组试做美食,另一组观察。然后下次轮流调换。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做活动的有心人,指导他们抓住细节、学习劳动技能,同时观察同学的表情、动作、语言等,写出其心理方面的变化,最后把观察所得化为美食日记、美食绘本……

“合”字诀。课程全程都需要团队的合作,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男女生搭配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构成一个小团队,在进行美食制作和后期的成果展示阶段,都需要整个团队中的人员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结成一个课程成长共同体。

运用这“三字诀”,小微课程顺利地持续开展。大家别看小吃尝起来美味,做起来可不简单。第一次制作海蛎煎特别令人难忘。制作海蛎煎时,我们购买了两斤新鲜海蛎和一些鸡蛋,配上香菜、地瓜粉、香葱、胡萝卜、蚝油。一开始,有些小组的学生老是把海蛎煎烂、煎糊,火候和技巧看来还是不太容易掌握。第一次做好海蛎煎,大家蘸着蒜蓉辣酱,品尝着有些焦糊、有些“支离破碎”的半成品和成品,个个吃得不亦乐乎,那次的海蛎煎特别入味、入心。后面尝试做美食,大家就越做越顺手,劳动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也大为加强。连平时一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都对家务劳动产生了兴趣,渐渐学会做饭炒菜了。

三、“美食收藏馆”—玩美食

这个专题包括平时的趣味活动和集中(总结性)汇报。

“玩美食”,重点突出一个“玩”字,主要通过平时的趣味活动来表现。如,仿照“中华诗词大会”中猜古诗句的形式,进行猜美食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出题,每个小组选择几种美食,根据美食的相关资料设计题目,再互相抢答竞猜美食的名称,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给美食找“家”的活动:出示美食的名称、产地、各种特色,让学生为美食名称和相应的资料配对;创编美食童谣的活动:让学生改编闽南童谣,把美食文化和闽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作文变脸(另类表达、创意表达)的活动:如给美食设计一条新颖的创意广告,用导游词、游览地图说明、美食文化纪念品介绍、拟人化童话作品等各种有趣、新颖的表达方式推介家乡的某种美食小吃……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欲罢不能。集中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方面组合成不同的小组。

“小百灵”组合。喜欢唱歌、表演,嗓音比较悦耳的同学组成美食童谣、歌曲表演组合,通过说唱童谣,配合舞蹈表演来展现他们的学习收获。

“相打报”组合。绘画功底较好、书写俊秀的同学组成了美食小报组,通过编制美食“相打报”小报(相打报:闽南话意思是互相告知),展现学习成果。

“小笔头”组合。写作能力较高的同学,则通过撰写一篇篇观察日记、优秀作文,表达、展示自己的课程参与体验、成长感悟。如:

今天可是我第一次当“大厨师”……那顶帽子(锅盖)居然还跳起了迪斯科,发出“扑扑”的声音,吓得我手忙脚乱,幸好有同学相帮,我才稳住了“阵脚”。

——《美食行动组》

看着四分五裂的海蛎煎,有些“变脸”的海蛎煎……这可是我第一次尝试制作美食,我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

——《大厨诞生记》

“讲古人”组合(讲古人:闽南话意思是讲故事的人)。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通过讲述与美食有关的故事、传说,带大家经历别样的美食文化之旅。比如学生这样讲道:

今天,作为美食小达人的我带大家逛逛“美食街”。开讲之前,先请大家擦干嘴巴上的口水吧。闽南的地方小吃、美食品種繁多,各有特色,美味无比,咱们逛的美食街就先从土笋冻说起吧……

教室里还专门开辟出“美食收藏馆”——美食作品展示栏,用来存放学生创作的与地方美食有关的作品,比如绘画、美食手抄报、与美食有关的作文(日记)、手工作品(美食模型)等。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结合前两个阶段活动中所收集到的资料、所参与的实践过程,或写,或画,或唱……他们画出了土笋冻、海蛎煎、卤面、菜粿、润饼菜等各种各样的闽南地方特色小吃,写出了参加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编辑出了一张张充满童真童趣的美食手抄报,学唱了有关美食小吃的童谣、歌曲……丰富多彩的作品让人佩服学生的创作表现能力。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优秀作品评选,让学生投票选出他们喜欢的作品,班级里涌现出了获得“××美食形象代言人”“明星小厨师”等称号的活动“小明星”。其中,“××美食形象代言人”的评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度了解某一种美食,了解其相关的文化渊源,做该美食的文化传播使者,激发其爱乡之情。

总之,“舌尖上的家乡美食”德育小微课程基于儿童视角,源于儿童的兴趣,根植于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取材于家乡美食文化,将德育实施过程和语文读写、综合实践活动、艺术课程等紧密结合,改变了死板生硬的传统德育模式,构建起了一条新型、有趣、有效的德育途径。

【林周毅,福建省南安市鳌峰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海蛎小微资料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海蛎煎立功
故乡的海蛎
家乡的那一片海蛎
海蛎献给你的情菜
小微企业借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