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 认识澄清与实践应对

2019-12-26孙瑞芳

中国德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闲暇劳动时代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部也相应地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为教育更好发展助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在这里,劳动教育被作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又更上一层、更深一层。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劳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时代更迭变化中,劳动教育理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当前,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迈入信息化时代,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如何澄清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如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呢?

一、信息化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澄清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劳动教育存在歪曲和误解,把它简单化为体力教育、矮化为低级技能的培养、窄化为进行道德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在信息化时代,智力、信息、创造性和创新性是劳动者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应将这些时代要求融入其中,改变对劳动教育片面化、陈旧性的认识,形成新的劳动教育观。

(一)劳动教育不能等同于体力的训练

从词源学来看,在古汉语当中,“劳”作为会意字,其小篆字形上面是“焱”,表灯火通明的意义;中间是“冖”,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2]因此,谈及“劳动”,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是需要付出时间和体力的,甚至很多时候人们把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受此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毋庸置疑,体力劳动是劳动的一种形态,在科技欠发达的社会,体力劳动占据劳动的主体。但是,体力劳动只是劳动的一种简单形态,它不是劳动的全部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的内涵也是不断更新的,劳动的形态也随之而改变。所以,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也要因时而变,不能顽固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的训练。

目前,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中,这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自动化、智能化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得到广泛的发展,有很多劳动岗位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日益减少。此外,在生产效率逐步提升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甚至连一些日常的家务劳动都被智能工具所代替。劳动作为人存在和实现超越的根本方式,它本身就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劳动会产生新的形式,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成为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更多地趋向于智力的形态,需要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参与其中。

(二)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智力的促进

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早就明确地指出,人的智力开发与其动手实践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劳动是需要手脑协同发力的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劳动,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运动和开发,从而使大脑得到强化发展。[4]虽然在信息化时代下,劳动更多地围绕智力而展开,但是我们既要看到劳动对智力发展所起的作用,又不能将二者等同。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这就是说,劳动的功能是综合的,劳动教育不等于智力的促进。

劳动教育除了具有对智力的促进作用之外,对德育、体育以及美育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信息化背景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學生养成独立自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品性,还能让他们感悟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劳动的幸福,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劳动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劳动教育也发挥着美育的功效,从根本上讲,人的审美感受来自于劳动。

因此,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不能将劳动教育局限于智力的促进,而应看到劳动教育对德智体美的综合性促进作用。

(三)劳动教育不能浅化为教人忙碌地工作

劳动具有劳累、忙碌的意涵,因此在教育场域中,劳动常常被误解为忙碌、劳作。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在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这对人类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解放,人们有更多闲暇时间可以支配。对于当今世界而言,劳动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化生产已经成为带有主导性的社会劳动形态。[6]信息化时代极大促进了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教人不停地干活,那么劳动教育就是落后的。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上将劳动和闲暇看成是二元对立的,认为只要有劳动存在,我们就处于忙碌的状态,谈不上闲暇。实际上,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中,劳动和闲暇各有其自身的价值。劳动为闲暇的获得创造无限的条件,闲暇则为劳动注入无限的活力,只有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闲暇的生活才有可能获得,劳动为闲暇提供物质基础,闲暇为劳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精神上的助力。[7]马克思说:“由于‘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8]当科技将人类从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时,个体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许多单调、烦躁的劳动岗位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人们不得不重新学习去适应新的劳动要求,人的学习变成终身学习。[9]因此,在闲暇时间逐渐丰富的信息化时代中,劳动教育不应该只被视为教学生忙碌地工作,而应将关注点适度地向闲暇教育转移,以此来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信息化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可以说,信息社会正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新常态。[10]在这个社会,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劳动素养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面对于此,学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开展劳动教育。

(一)更新劳动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在信息化时代,学校要想在劳动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下劳动的独特性,根据时代的需求更新劳动教育观念,使学校劳动教育与时代接轨。

首先,学校要认识到在新的时代进一步重视劳动教育,并不是意味着让学生重新回到学农、学工的时代,而是要在现实条件下培养学生会劳动、能劳动、爱劳动的素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其次,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体力劳动,还有知识劳动、虚拟劳动、数字劳动等等,这些劳动形态都是伴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而出现的。因此,在学校劳动教育中要保持开放的姿态,在教学生基础的劳动原理以及劳动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结合信息化时代劳动的多重形态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生产技术的相关知识,体会到时代对劳动提出的新要求,加深学生对劳动创造人、创造世界的认识,从而养成以劳动为荣的心态。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但同时劳动精神也逐渐被消解。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劳动教育应将闲暇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规划时间、利用时间、管理时间。最后,在信息化时代,不能把劳动教育的功能窄化,导致对劳动教育的各种资源挖掘不够。因此,学校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发挥的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效用,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二)在信息化场域中落实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课程的实施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最基本的保障,让劳动课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接触到劳动教育,理解劳动教育真正的内涵。[11]在劳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学校劳动课要在信息化场域中实现从“虚”到“实”、由“表”及“里”的转变,以此来促进劳动教育目的的达成。

在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都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也要体现这一时代特点,我们需要构建“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劳动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也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传统的关于劳动知识和简单技能教授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教育已经慢慢地褪去了原有的光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劳动形态逐渐呈现出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而,学校劳动课的展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互联网+劳动教育”的模式真正有效运转起来。如,学校劳动课程的开展可以综合利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劳动榜样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在提升感召力上下功夫,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广大学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匠艺、感悟工匠情怀,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脑入心。[12]这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以及新时代对劳动的需要和尊重,改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建立“我劳,故我在”的劳动价值观,在实践中培养信息化时代所必备的劳动素养。除了“线上教育”,还应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开展“线下教育”,落实劳动课程。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以信息技术为交流工具、以信息技术为展示工具,循着“引导—思考—实践—评价—反思”的教学程序,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并在劳动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勿沉迷于虚拟世界

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虚拟,回归真实的生活。信息化时代网络的虚拟性正塑造着人类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即虚拟存在。随着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的普及,在电脑或者手机上学习、休闲、娱乐等已经成为学生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很多学生无法用理性去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导致沉迷于虚拟的生活世界无法抽离。与其他各育相比,劳动教育是与生活世界联系最密切的,因此在促使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13]在信息化时代,劳动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因此学校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中心来提炼课程内容,冲破学生生活世界和劳动世界的隔阂,然后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知和理解劳动,通过劳动的不断磨砺,学生才会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避免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虽然网络世界的虚拟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是虚拟世界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通过学校场域的劳动,要让学生在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劳动之美,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之情,让学生的精神寄托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来。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9/11/nw.D110000renmrb_20180911_2-01.htm.

[2]徐海娇,柳海民.遮蔽与祛蔽:劳动的教育意蕴—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湖北社会科学,2017(6):13-18.

[3]李东东.从信息维度解释生产劳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8-80.

[4]秦虹,张武升.劳动教育的功能新探[J].中国德育,2015(16):24-26.

[5]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9-01-0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6][10]班建武.信息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与劳动教育的新课题[J].中国德育,2019(2):36-39.

[7]趙荣辉.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68.

[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

[9]刁生富,姚志颖.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自由时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8):41-45.

[1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12]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07-110.

[13]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2-9.

【孙瑞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闲暇劳动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人在何时最清醒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