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废”为“宝”,利用试卷积累写作素材

2019-12-26赵燕桐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写作素材

赵燕桐

【摘要】无米之炊和无水之源是作文写作最大的障碍。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是写作最不能缺失的根本,需要长期的积累。对于高考备考状态下的学生,有没有相对合理的途径,来弥补这一不足呢?本文探讨高考写作应对的方法,即利用日常所能接触的语文试卷积累写作的素材和技巧。

【关键词】写作素材;语文试卷;整合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无米之炊、无水之源是作文写作最大的障碍。写作内容和技巧需要长期的积累。的确,很多学生经过长期的系统阅读以及积累,“厚积薄发”,作文写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做到了从读到写,从能写到写好。然而,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忽视了长期积累的过程,到了高考的备考期,才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现状的尴尬。然而高三学业负担沉重,学生在备考阶段根本没有更多的阅读时间来积累写作素材。紧迫的时间现状与丰富的写作素材要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有无方法能变通解决?

一、慧眼识珠——语文试卷大有乾坤

我们先看2016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开头:“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再看来源于2016届江苏省南通市模拟考试论述类文本中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中的开头片段: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比对两段文字,无论文字的基本语言风貌,还是所传达的文化味道是不是基本一致?甚至有很多直接的借鉴。

其实我们冷静思考一下,高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每天接触最多的是什么?是语文试卷。一份语文试卷的生命仅仅在于从练习到评讲结束的过程。很多同学在回顾语文试卷时,一般也就止步于语言运用、文言阅读、名句默写等基础题,而忽视了语文试卷中信息量最大、阅读价值最高的部分——文言阅读文本、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这些部分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我们再整理出高三某考试作文“美的祭奠”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批判这样一种自以为是的认识……”“子恺先生的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映入眼帘”“美学大师宗白华对于美……”“王开岭的《古典之殇》……”“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

这些写作的亮点素材很多来源于学生备考期间所做的试卷阅读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尽管有时,学生在引用时也是“急功近利”“虚张声势”,但不能否认,如果运用恰当,合理使用,肯定会为作文增色不少。而且我们也应该为学生这种有意识的借鉴智慧叫好,“为我所用”本来就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之一。

整份语文试卷应该是一篇“大阅读”——文言阅读、古诗词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附加材料阅读、文言断句阅读……不仅如此,还有语言运用部分的词语辨析、病句选择的题干、课外名句默写等等全是阅读和积累的材料。不能忽视的是,高考语言表达题的话题和运用的材料多来自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最新热点话题,新鲜活泼,丰富多彩,较少书卷气。这些扣准时代脉搏,透视社会热点成为语文学科高考命题的重要特色。这些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题干自然也就具备了热点素材的特性。

由此可见语文试卷的题型可成为写作素材的来源,或大或小,或整或散,但一份高质量的语文模拟试卷本身由于命题者的高度重视和超前的引领意识,试题的材料内容或丰富,或新鲜,或前沿,或耐读。凭借高质量的模拟试卷保驾护航,写作灵感和素材从语文试卷上“现摘现用”,何乐而不为?

二、“急功近利”——合理使用方显价值

(一)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分类整理

通过对语文试卷的题型划分,我们大致把写作素材积累分为以下几类:言论观点类(论述类文本、附加文学常识)、人物事例类(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之人物传记、语言运用选项)、新锐时评类(论述类文本)、哲理古诗类(附加断句、文言文阅读)。

我们在整理素材时,首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核心要素”——作者、作品(全篇与节选)、主要观点以及精彩原句。贪多求全不行,往往整理一篇文本最值得整理的素材不超過三处为宜。具体选择文本时,要选取“文”和“雅”的材料(如中国书画、文艺理论、文学流派),“新”和“亮”的材料(时事评论类),这种素材一般可直接用在开头、结尾、过渡处,增强自己文章的“文气”。另外,时事评论要选取新锐观点、专家视角、理论高度的句子,配合议论文写作时的“联现”。多关注词语辨析、病句题题干,往往也有意想不到的灵感迸发和效果呈现。整理时尽量根据自己的习惯用表格亮化,一目了然,便于日后提取加工。在此举例如何整理阅读文本的写作素材,选择的文本也遵循了上文所提到的“文与雅”“新与亮”的原则,同时也兼顾到作者的身份和话语权分量,以下所选文章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按照“同类合并”的方法整合拓展

毕竟从语文试卷中发掘的素材,支离破碎。每一个素材单打独斗,力量单薄。所以我们要在整理素材的基础上继续“前延后展”,打通使用,同一个话题,要组合性、持续性整理,寻找写作共同点和递进点。对于人物素材,要精通一个大家,其文(画)、其人 、其事、其响,找到关键词串联, 形成“一例到底”的写作特色。比如关于“大道至简”的优秀作文《风眠之简》中,写作素材来源于论述类文本——林风眠的《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写林风眠的绘画风格极简,但是作者又自行整理了有关林风眠的为人之简的其他素材,使得文章有了整体的层次感和内涵。文章出现了三个层次,先生绘画风格线条之“简”、先生困境时期生活之“简”、先生面对名利心态之“简”。所以从试卷中积累的素材要整合,不能孤立使用;要追究“前世今生”,也就是二次加工,善于嫁接,挖掘内涵,不能“就地搁浅”,严防素材使用的“硬着陆”。由此,从语文试卷中积累的作文素材跟日常阅读积累的作文素材一样,在使用时要合理整合资源,并根据写作的主旨,合理搭配,有效组合,将每一个素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三)处处用心——发掘试卷其他素材

好的文章标题往往会起到“题好一半文”的效果。有时一篇好的作文标题会使文章增色不少。语文试卷中,诗歌语境题中哲理性诗句、文言文中的文言佳句、课外名句默写等,可以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在合适的场合下可直接化作自己作文的标题,这些既形象化又富有哲理的诗句,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好风凭借力”“删繁就简三秋树”等等,直接用作写作的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绝妙效果。

当然,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来说,语文试卷可以提供的还不仅仅是写作素材。某些思路清晰的论述类文本也是绝佳的议论文写作模板;小说的写作悬念、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刻画、结尾的技巧等,可以用到记叙文中;历史散文、游记散文的夹叙夹议、先叙后议,为散文的写作,特别是一事一议的记叙文写作提供参照。

打开充分利用试卷的全新视角,发现素材积累的另一种捷径。原来,语文试卷绝对不只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么简单。

猜你喜欢

写作素材
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捕捉写作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浅谈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积累素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生写作现状和应对策略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作文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