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2015-09-11许宋贤
许宋贤
摘 要:语文教学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即作文能力。而语文教师可能都抱怨过:现在学生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账,写人如写同一人,更有甚者,篇幅不够或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一篇好的文章,是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提炼写作素材的基础上。
关键词:写作素材;观察;阅读;积累;归类
我经常与语文教师在交流学生作文问题,发现学生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账,写人如写同一人,内容干瘪,更有甚者,篇幅不够,草草几句就完事,全然是应付式的。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太少,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致力于探究指导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对生活要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1.学会交流
要鼓励学生勇于走进生活去观察,交流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流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写作技巧,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
2.主动参与体验生活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许多学生平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深入到生活当中,就体会不了生活的各种滋味,缺乏生活与心灵的碰撞,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少了份“味道”。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体验真伪虚实、优劣美丑。活动中积累的材料往往让人印象深刻,更容易抒发感情,做到声情并茂。
二、擅长阅读
写作素材的第二个来源是间接经验,也就是学生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书报杂志、电影电视节目、听别人讲的故事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阅读,阅读积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课内阅读
造成学生在写作文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的原因,除了缺乏生活体验和积累之外,更缺了教师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己文之“短”,缺了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新教材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采用“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学生一定能找到写作的“源泉”。
比如写人,可引导学生从《蜡烛》中学写以事表现人,从《邓稼先》中学会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写作灵感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就能轻松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难题。
此外,还可以从课文中学到文章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同范文作比较,使学生能够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
2.课外阅读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营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到各类课外阅读的渠道多,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有效地积累较多较广的写作素材,才能使写作时“文之有物”、左右逢源、文思敏捷。
三、养成积累习惯
阅读积累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即能引发心灵的感触,是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在开始时,教师要带一点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可以规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阅读心得、观察笔记不得少于400字。还要培养积累的兴趣,定期评比表彰,调动积累的积极性;把积累的文字装订成册,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到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四、归类素材
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对积累起来的素材进行归纳梳理、加工整合,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素材,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情”之文,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
总之,只有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有选择地使用,即“厚积”,才能写出一篇篇佳文美作来,即“薄发”。古今中外名人都强调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只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观。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