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7例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情况分析

2019-12-26卢莹莹钱景荣吕博文李文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24期
关键词:梭菌喹诺酮患病率

王 杰,卢莹莹,钱景荣,吕博文,李文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

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产毒的芽孢杆菌,它反映了该物种在分类学上与梭状芽孢杆菌属其他成员之间的差异[1-2]。艰难梭菌的孢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原体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大约5%的成年人和15%~70%的婴儿存在艰难梭菌定植,在住院患者或疗养院居民的定植患病率高出数倍[3]。1935年研究者首次从健康新生儿的粪便中将艰难梭菌分离出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仍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微生物,但存在于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中。抗菌药物使用后,艰难梭菌在肠道疾病中有更高的发病率[4-5]。1974年有研究发现,接受克林霉素治疗的患者中有21%出现腹泻,经进一步内窥镜检查,50%的病例可见假膜[4]。在20世纪末,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发生率明显增加[6]。目前,CDI已成为严重的医院内病原菌感染之一。

CDI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近一段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高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长时间住院、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受损[7]。CDI是大型医院爆发疫情的一个常见原因,治疗费用昂贵,造成医疗系统财政负担沉重[8-9]。国内对艰难梭菌引起相关疾病的报道不多,检出的阳性率存在差异。尽早识别与检测艰难梭菌,了解其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防治,对减轻临床诊疗和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解哈尔滨地区CDI情况,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预防和控制CDI提供可靠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收集2018年1-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共67份,入组患者住院期间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最短1 d,最长25 d,且住院期间发生腹泻,即24 h内有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大便。将粪便标本放置在无菌容器内,-80 ℃条件下储存待检。

1.2仪器与试剂

1.2.1细菌培养及鉴定试剂 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选择培养基、肉汤、厌氧袋;甘油、无水乙醇、蒸馏水;0.5 mL、1.5 mL eppedorf(EP)管。

1.2.2仪器设备 系统显微镜;梅里埃质谱仪、离心机、纯水器、-80 ℃、-20 ℃冰箱、CO2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振荡器、高温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凝胶成像系统分析仪;微量移液器,核酸电泳仪。

1.3方法

1.3.1细菌培养 挑取约0.5 g粪便标本,将其置于EP管,等量添加无水乙醇,混合均匀,基于3 000 r/min展开离心处理,10 min后,弃去上清,取粪便标本沉淀物接种到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培养基,在37 ℃条件下进行厌氧培养48 h后挑选出表面粗糙、凸起、灰白色、边缘不齐、有马粪味的可疑菌落,革兰染色,筛选后接种到血平板培养基,在37 ℃条件下厌氧培养、48 h进行分离纯化。使用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分离纯化后的细菌鉴定。

1.3.2菌株保存 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洗脱到含20%甘油肉汤培养基中,-80 ℃冰箱储存备用。

1.3.3煮沸法提取DNA 艰难梭菌在血平板中进行接种,在37 ℃条件下进行厌氧培养48 h后,使用无菌棉签洗脱到含有1 mL的蒸馏水EP管中。在沸水中处理10 min,基于12 000 r/min展开离心处理,10 min后在上清液中提取细菌DNA,并储存于-20 ℃冰箱中。

1.3.4PCR检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 检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tcdA、tcdB,扩增目的基因为1 265 bp及203 bp。检测艰难梭菌二元毒素cdtA、cdtB,扩增目的基因为375 bp及510 bp。PCR反应体系25 μL,依次加入0.2 μL上下游引物;缓冲液10×2.5 μL;dNTPs 2 μL;DNA模板2 μL;Tap酶1.5 μL;无菌ddH2O 18.45 μL。所有扩增产物展开1.5%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条件为200 V、90 mA,10 min后将胶块放置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结果。

1.3.5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选取adk、atpA、dxr、glyA、recA、sodA、tpi7个管家基因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50 μL,依次加入上下游引物各0.5 μL;缓冲液10×5 μL;dNTPs 4 μL;DNA模板3 μL;Tap酶0.25 μL;无菌ddH2O 36.75 μL。将PCR扩增产物送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扩增位点序列与数据库(http://pubmlst.org/cdifficile)比对,在每个位点获得特异的等位基因数,形成对应的等位基因谱,确定相应的序列类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CDI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艰难梭菌菌株分离、毒素检测结果 67例粪便标本通过厌氧培养共获得10株艰难梭菌,艰难梭菌阳性率14.9%。产毒菌株共有10株,毒素A基因和毒素B基因全部为阳性的共8株,检出率为80.0%,1株为二元毒素基因阳性;10株中,2株仅有毒素B基因阳性,检出率为20.0%。

表1 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表2 CDI危险因素分析

2.2艰难梭菌MLST分型结果 MLST分型:共有5个ST型,5株ST2型,2株ST3型,1株ST102型,1株54型,1株201型。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本地区艰难梭菌基因型别较为分散,但是ST2型为主要的基因型别(50%)。

2.3CDI危险因素 67例患者中,CDI组12例,非艰难梭菌院内腹泻组(CDN组)55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9.1±15.05)岁和(64.67±13.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表明,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CD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3.12,P=0.036),患者性别、基础疾病、胃肠道手术、侵入性检查、化疗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等均与CDI发生无关(P>0.05)。CDN、CDI两组患者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清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近年来,艰难梭菌已成为引起院内感染性腹泻和肠炎的主要病原体。由于抗菌药物滥用,造成肠道菌群紊乱,艰难梭菌大量增殖,同时释放毒素,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出现,其主要的表现就是肠道病理性损伤[10-11]。我国CDI患病率不断上升,2009年我国上海市一家医院研究发现中国住院患者CDI患病率仅为1.7/10 000住院患者。在一篇荟萃分析中显示,我国2009—2015年CDI引起的住院患者腹泻率是19%,高于欧美国家报道。本研究中CDI患病率是14.9%,与国外研究报道接近[12]。

CDI危险因素较多,可分为宿主因素如年龄、基础性疾病、长期住院、免疫抑制使用等和医源性因素如使用抗菌药物、胃肠道手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肿瘤化疗等[13]。高龄、长时间住院和应用抗菌药物是CDI主要危险因素[13]。尽管本研究未发现高龄与CDI有关,但研究表明,艰难梭菌在老年人群中易受感染。相比于年龄<65岁的患者,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发生CDI的风险增加5~10倍,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不仅是CDI本身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包括CDI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在内不良临床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8]。

住院患者艰难梭菌定植的比例因国家、患者年龄和住院时间的不同而不同[14-15]。本研究中未发现住院时间与CDI有关。研究发现在住院的第1天,艰难梭菌的患病率在2.1%~20.0%,并且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例如HUANG等[16]的一项研究表明,CDI患病率上升到20.0%~45.4%。PONNADA等[17]的一项研究表明,住院1个月后CDI患病率从2.1%增加到50.0%。在KHANNA等[18]的一项研究中,住院时间超过1个月CDI患病率在1%~50%。

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与CDI有关,包括用于治疗CDI的药物甲硝唑和万古霉素。与其他抗菌药物对比,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诱发CDI的可能性要更高一些[19-20]。该研究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通常被认为是CDI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为5.651 4[20]。降低住院患者氟喹诺酮类药物用量,4年内CDI患病率下降了17.45%[20]。在抗菌治疗期间和治疗4周后,发生CDI的风险是治疗前的8~10倍,在接下来的2个月会增加3倍[4]。正如BROWNE等[21]的一项研究,在过去30 d中,近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CDI患病率高出2.41倍,抗菌药物使用的增加与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流行具有一致性[12,21]。在本研究中仅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与CDI有关,因此抗菌药物使用在本次研究中未能全面体现出来。

4 结 论

现阶段,艰难梭菌医院感染患病率不断增加,CDI问题获得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中发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是CDI独立危险因素,住院患者中存在部分CDI情况。研究当地流行病学情况和危险因素,对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疗机构内艰难梭菌传播。

猜你喜欢

梭菌喹诺酮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猪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和诊疗方法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西藏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