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大黄鱼致病性溶藻弧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相关基因分析
2019-12-26陈洪清
陈洪清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宁德 352103)
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是我国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水经济鱼类[1],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大黄鱼病害问题越发突出[2],其已经成为制约大黄鱼产业发展的瓶颈,其中弧菌病是大黄鱼养殖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细菌性疾病[3-4]。弧菌病的危害对象包括了大黄鱼、石斑鱼(Epinephelussp.)、真鲷(Pagrosomusmajor)等福建省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体表溃疡、出血,鳃丝腐烂是弧菌病的主要症状[5-7]。2018年6月,宁德蕉城大湾渔排部分体重约为100 g大黄鱼表现出体表和鳍条溃疡、出血,鳃缺损等症状,并出现零星死亡。镜检体表和鳃丝未发现大量寄生虫,从患病鱼鳃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株,本研究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测定和毒力因子检测,为该病的病原确定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生化试剂
TCBS和TSA培养平板、TSB培养基以及生化鉴定管购自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细菌DNA提取试剂盒、DNA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OMEGA公司;Premix TaqTM(Ex TaqTMVersion 2.0 plus dye)购自TaKaRa公司。
1.1.2 引物
本研究所用的引物如表1所示,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表1 PCR扩增所用的引物和序列Tab.1 Primers and sequences for PCR amplification
1.1.3 实验鱼
回归感染所用的健康大黄鱼体重为(20±2)g,暂养于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体积为2 000 L的玻璃纤维桶中,暂养条件为水温25℃,水体500 L,溶氧5 mg/L,日常投喂天马公司的大黄鱼配合饲料,每日投喂1次,日投饵率为1%。
1.2 方法
1.2.1 细菌分离
患病大黄鱼来自宁德蕉城大湾渔排,表现出明显体表和鳍条溃疡、充血(图1),鳃缺损、充血等症状。将大黄鱼置于氧化袋中,活体运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在超净工作台下,用酒精棉球(含70%酒精)擦拭体表,用无菌解剖剪剪下鳃盖,将无菌接种环探入鳃丝缺损处,划线于TCBS培养基平板上,于28℃培养24 h后从形态一致的优势菌落中挑取一个单菌落接种于TSA平板继续纯化,28℃继续培养24 h后,挑取一个单菌落用TSB培养液扩大培养。
1.2.2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用接种环在无菌条件下挑取TSA平板上的单菌落接种于生化鉴定管,按使用说明书培养,观察其生理生化特征。参照《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九版)[11],并对比标准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对其进行鉴定。
1.2.3 分离菌株的16S rDNA鉴定
从TSA平板挑取单菌落,接种于10 mL TSB培养液,于28℃以120 r/min转速培养24 h,200×g离心10 min,收集菌体,按照OMEGA细菌DNA提取试剂盒方法提取菌体DNA作为PCR模板,PCR体系为Premix TaqTM(Ex TaqTMVersion 2.0 plus dye) 25 μL,模板1 μL 引物27F(10 μM)2 μL,引物1492R(10 μM)2 μL,无菌水20 μL。PCR反应条件为94℃ 预变性2 min;94℃ 35 s,55℃复性 45 s,72℃延伸90 s,30个循环;72℃延伸10 min。PCR产物经DNA凝胶回收试剂盒纯化后,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将所得序列输入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通过Clustal X 2.0和Mega 4.0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
1.2.4 分离菌株致病性
将大黄鱼分为6组,每组20尾,在水温25℃时,分别用不同数量的菌腹腔注射回归感染,菌液的稀释液为生理盐水,每尾注射200 μL,各组感染的菌数如表2所示。连续观察10 d后,根据寇氏法公式lg LC50=XK- C∑[Pi+P(i+1)]计算该菌对大黄鱼的半数致死剂量。其中:XK为最大剂量的对数;C为相邻剂量比值的对数;Pi、P(i+1)为各剂量组的死亡率。
表2 回归感染各组的菌数Tab.2 Number of bacteria in each group of regression infection
1.2.5 分离菌株毒力相关因子检测
分离菌株毒力相关基因进行检测,PCR体系为:Premix TaqTM(Ex TaqTMVersion 2.0 plus dye) 25 μL,菌DNA模板1 μL 上游引物(10 μM)2 μL,下游引物(10 μM)2 μL,无菌水20 μL。PCR反应条件95℃ 3 min;94℃ 30 s,52℃ 30 s,72℃ 40 s,34个循环;72℃ 7 min。反应完成后对PCR产物进行2%琼脂糖电泳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分离
分离得到的菌接种TCBS平板后,得到均一的,表面光滑、有黏性、直径1~2 mm的圆形黄色菌落(图2)。
2.2 分离菌株生理生化鉴定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如表3所示,对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和标准株17700的生化特性,证实所分离得到的菌为溶藻弧菌,将所得到的菌命名为Val180620。
表3 菌株Val180620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Tab.3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strain Val180620
续表3
注:“+”为反应阳性,“-”为反应阴性,“R”为抗性,“S”为敏感, “OF”为氧化发酵型。
Notes: “+”positive, “-” negative, “R”resistance,“S” sensitive,“OF” oxidative fermentation.
2.3 分离菌株16S rDNA鉴定
经测序,可知菌株Val180620扩增得到的16S rDNA基因长度1 517 bp,将该基因序列提交Genebank,Genebank登录号:SUB6036977,通过与Genebank上相关菌株16S rDNA基因的同源性比较,发现该菌与溶藻弧菌的同源率为99%(图3)。
2.4 细菌的致病力
Val180620人工感染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寇式公式,计算得到该菌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38×106CFU。
表4 菌株Val180620感染后大黄鱼死亡情况表Tab.4 Death of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after infection with strain Val180620 %
2.5 细菌毒力相关因子携带情况
毒力相关基因PCR结果如图4所示,Val180620携带有毒力因子CollagenaseVA、ToxR、FlaA和TRH。
注:M为DNA标准分子量DL2000;1为Collagenase基因;2为ToxR基因;3为UreR基因;4为FlaA基因;5为TRH基因;6~10为空白对照。
Notes:M.DNA marker(DL2000);Lane 1.Collagenase gene;Lane 2.ToxR gene;Lane 3.UreR gene;Lane 4.FlaA gene;Lane 5.TRH gene;Lane 6~10.Control.
3 讨论
溶藻弧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且数量居海洋弧菌之首[13]。本研究从患病大黄鱼分离到的优势菌,表现出溶藻弧菌的典型生理生化特征,其16S rDNA与溶藻弧菌的同源率达到99%,证实其为溶藻弧菌,但从系统发育树来看,该菌16S rDNA与GENE BANK中的溶藻弧菌KC884661.1和KC884629.1仍有一定的遗传距离。
溶藻弧菌具有致病性,本研究的回归感染实验证实,Val180620对(20±2)g大黄鱼的半致死量为LD50为2.38×106CFU,钱荣华等用临床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对(50±10)g的大黄鱼进行腹腔注射感染,其半致死量为2.0×107CFU[12]。二者半致死量存在差异,这种毒力差异除了与菌株的培养条件以及感染鱼的大小有关系外,与菌株本身的差异也有关系。
为寻找与该菌致病力相关的基因,本研究对该菌胶原蛋白酶Collagenase、ToxR蛋白、鞭毛蛋白FlaA、脲激酶UreR和溶血素TRH等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发现该菌存在CollagenaseVA、ToxR、FlaA和TRH基因。本次发病鱼表现出体表溃疡、鳃缺损等症状,而胶原蛋白酶Collagenase在一定pH和温度等条件下可特异水解胶原蛋白[14],暗示着该酶有可能在引起发病鱼溃疡等症状过程中发挥着作用。ToxR基因、TRH基因均与溶血相关[15-19],本次发病鱼表现出明显的出血症状,与这二个基因的存在应有密切的关联。FlaA是与运动相关的鞭毛蛋白的重要组成基因,与菌的侵染能力相关[20],该基因的存在应是菌株Val180620表现出较强致病力的原因之一。有报道称UreR在病原感染的多个致病过程中发挥着作用[21],与冼钰茵的研究结果一致[22],本研究也未从菌株Val180620中检测出UreR基因,但菌株Val180620仍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说明UreR不是决定溶藻弧菌毒力的主要因子。
目前,在大黄鱼养殖过程中,弧菌病的防控仍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抗生素等药物的过度使用易导致病原产生耐药和水产品药残等问题。免疫防控是水产病害防控的必然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Val180620中存在CollagenaseVA、ToxR、FlaA和TRH等毒力相关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为溶藻弧菌的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