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
2019-12-26徐铖万艳江西省南昌市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00江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鹰潭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支队江西南昌335000
□ 徐铖 万艳(.江西省南昌市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江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鹰潭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支队 江西 南昌 335000)
所谓运动损伤是指运动员在体育运动活动中,机体受到的伤害。常见的体育运动包括上体育课或者是课外锻炼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小到擦伤大致危急运动者生命的损伤都有可能出现,在面对这些损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频率,做到预防运动损伤。造成运动者在运动活动中产生损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体疲劳导致的机能衰退,或参与者注意力不集中,对场地和运动器械认识错误等等。虽然原因有很多,但为了避免损伤的出现,有必要对这些原因进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升运动者的运动水平,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
1、正确认识运动损伤
想要进一步降低体育运动活动中运动损伤的出现几率,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要从思想上认识损伤,了解损伤对运动参与者的危害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将24小时能够恢复的损伤称之为轻度损伤,而24小时以上才能够恢复的损伤为中度损伤。一旦运动者出现中度损伤,就必须快速的到门诊进行治疗。而对于那些重度损伤和危及运动者生命健康的损伤,则应当立即停止体育活动,甚至可能终结运动者的体育生命。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轻度损伤还是中度损伤,亦或是重度损伤,在给运动者机体带来损伤的同时也严重的伤害了运动者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很有可能永远也无法恢复;(2)体育运动参加者应当充分的意识到,我们不可能绝对的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而是应当做到有效预防,尽可能的将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还应当转变好成绩是通过不断受伤而锻炼出来的这种错误理念;(3)运动者应当做到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遵循运动锻炼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运动损伤,提升运动锻炼的效果。
2、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运动实践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运动员在进行运动实践活动中没有依照理论进行训练,则会导致训练目标难以达成的现状。理论知识对于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运动员只有在正确理论引导下,进行训练活动才能够有效降低运动损伤几率。每一名教职人员和体育运动参与者,都应当深入了解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等与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的内容,并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引导体育运动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运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体育运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当适当的安排学生学习相应的运动损伤预防知识,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
3、全面深入的把控动作技术,减小损伤出现的几率
想要进一步提高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教职人员在对学生进行运动教学活动中,应当促使运动员全面、熟练、深入的掌握好运动技术,从思想上消除运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顾虑,抛弃不稳定情绪,做好心理准备,为接下来开展运动做好基础性工作。每一项运动技术的发展,都是在运动员不断的运动实践中形成的,它是运动员通过较长时间努力结成的智慧结晶,因此,每一项运动技术的组成部分都具有连贯性和不可分割性,为了能够使运动员熟练的掌握该项技术,教职人员应当对人体生理结构特点进行了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在进行背越式跳高这项技术教学活动时,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既在竿上成背弓时为什么要屈腿而不直腿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告知学生,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点,要考虑加快腿部翻转的角速度;第二点,要考虑减少以髋轴为转轴的双腿向背部转动的转动惯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练习者腰部受到损伤。由此可见,全面深入的掌握动作技术可以保护运动者,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更好的预防运动损伤。
4、加强身体和心理素质的练习
练习者的身体素质与运动项目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是导致运动者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这一问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弥补这一差距,否则,运动者运动的目的就难以达成,运动水平也难以得到提升,进而还会给身体埋下巨大的健康隐患。如果在竞技体育活动中,运动者的下肢力量和柔韧等基本素质相对较为薄弱,那么在奔跑的活动中就很有可能会产生上体不正的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纠正,还可能出现摔倒,进而出现运动损伤。又如在体操项目中,如果上肢力量薄弱,则练习者的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在进行一定高度的练习活动中,还应当对练习者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使练习者能够在拥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情况下,进入练习活动中,避免因为心慌紧张导致人体下掉现象的发生。为了实现各项运动项目的有序开展,运动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预防运动损伤,才能够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广大教职人员应当从运动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深入了解运动项目基本特点的情况下,将专项的身体素质练习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训练。作为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和缓解紧张情绪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日常的训练活动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使学生做到遇险不慌。
5、维护和管理好场地以及运动器材
管理体育运动器材是广大运动者必须要了解的问题。现如今每一节体育课程都有必须要用到的场地器材,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出现运动损伤。教师有必要进行体育运动器材管理方面内容的学习,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1点,应设置专门人员对场地器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避免运动场地上有其他不需要的运动器材,为运动者提供更好的,更宽敞的运动环境。第2点,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当对本节课所应用的体育场地和需要的场地器材进行检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可以保护好场地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场地器材设施给运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6、提高运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自我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二是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在体育运动活动中,广大运动者必须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并积极主动的学习自我保护技巧,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出现。例如,篮球运动员在快速带球奔跑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因为绊脚而前倒的现象,而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一方面就必须具备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还应当具备保护能力,如果二者缺一,则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为此,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运动员进行自我保护方法的教学活动,使运动员能够在耳濡目染间树立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安全能力,灵活的运用多种多样的自我保护方法,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力度。
7、调整身体状态,做好准备活动
在做运动之前,广大教职人员应带领运动员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将机体调整到工作状态,克服集体存在的惰性,通过这种方式将机体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避免机体出现损伤现象。运动者应当根据运动活动的特点,在运动开始前,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两方面内容,以篮球项目为例,在打篮球前,运动员应当做好机体各部位的活动,调整机体的状态,与此同时,要从篮球运动的特点出发,对手指的指关节和腕关节以及肘关节等部位进行专项的准备活动,避免机体超负荷,使机体能够在最佳的状态下开始进入运动状态。
8、科学合理的控制运动负荷
所谓科学合理的控制运动负荷是指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活动应当依照运动开始前的计划和目标进行,它包括对运动的调节和操纵以及指挥等方面内容。对运动负荷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是体育活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运动负荷,可以及时的调整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量,从而保持适中状态,避免运动员因为超负荷而导致机体受伤。不仅如此,通过控制运动负荷的方式还可以充分突出运动的价值,能够达到科学合理锻炼的目的。只有实现科学合理的控制运动负荷,运动员才能够做到遵循适量原则,避免出现疲劳或过度疲劳的现象。在具体的活动中,教职人员还应当从运动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对负荷的科学合理控制与运动者的运动负荷量结合在一起。。例如,为了发展下肢力量和弹跳能力,整节课就不停地进行蛙跳、跳绳,多级跳等专门性练习,则很容易产生下肢运动负荷过大而伤害到机体。除此之外,在避免运动者出现运动损伤这一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运动者的年龄状态和心理特征,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使运动者能够虚心的接受教职人员的安排,避免运动者出现逆反心理,导致预防效果不佳现象的发生。
9、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各个方面的预防方法基本上均属于主观因素占上锋,但也应当结合一些客观因素,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来预防运动损伤的出现。在体育爱好者运动中,运动的参与者若能从主观上充公重视预防运动损伤,加强自身锻炼,不断提高自身抵抗运动损伤的能力,多学点基本方法,多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并将这些内容灵活的运用到体育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加强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那么在运动中预防运动损伤是会取得很好效果的。当然我们也应当充分意识到,在运动中运动损伤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降低其出现的几率,使运动员能够在健康的身体条件下投入到运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