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对了零花钱,孩子受益终身
2019-12-26林溪
还有一个来月,中国人将迎来传统的过大年,而过一次年孩子总是会收到压岁钱,少则几百,多则几万。怎么安排这笔钱?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做法。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引导孩子管理压岁钱以及用零花钱,是最好的途径。
为什么要给零花钱?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火急火燎地打电话找我,原因是她那念初一的女儿,偷偷地记住了她的手机支付密码,转走了一千多元。
这是她第二次转钱了,第一次没转那么多,朋友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了一番,作罢。没想到,还会发生第二次。
我问朋友,是怎么给孩子零花钱的。她说,孩子穿衣、吃饭,读书、出行,以及要买什么东西,家里都全包了,就没有必要给孩子零花钱了呀。
我建议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聊,了解她转钱的真实原因。原来,班上玩得好的女孩子,都从某宝上买了一些东西,好看好玩,就她没有。之前要妈妈给她买,妈妈认为那都是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纯属浪费钱,没给买。而孩子又特别想要,于是就暗暗观察妈妈的支付密码,自己转了。
朋友的女儿并不是“问题孩子”,问题来源于朋友没有给孩子零花钱。兜里完全没有一点可以支配的金钱,孩子往往会自己想办法“弄钱”。
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喜欢一些父母觉得不实用甚至无用的东西,比如贴纸、卡片、零食、玩具,等等。记得我女儿读小学的时候,常常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拿到家里来,我问她:“你为什么老是喜欢把垃圾当宝贝?”女儿回我:“你为什么老是喜欢把我的宝贝当垃圾?”
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融入有相同爱好的群体,这表达的是孩子想支配自己人生的渴望,是他们迈向独立的开始。
《少年派》中有句台词:“小孩也需要钱压兜,身板才能直起来。”
如果总是剥夺孩子支配钱的机会,反而养成他们一花钱就伸手,一有钱就花光的习惯。
所以,固定给他们一些零花钱是很有必要的。零花钱,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最好途经。
零花钱该怎么给?
零花钱给多少,视孩子年龄和家庭情况来定。想孩子刚开始有零花钱的需求时,可以每天给。等孩子大一点,则可尝试每周或每月给一次。
有的家长随意给,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心情来给,都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给零花钱要事先和孩子商量,给多少合适,家境再好也不宜过多。
给零花钱要定时,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每周或每月大概可以支配多少钱,他(她)才会有计划地消费。
给零花钱要建立规则,约定时间内就这么多,如果因为计划不够完善,提前花光了,父母不会再给,不管他(她)如何撒娇或者耍赖,都不无故调整额度。
如果客观上有计划外的情况发生,比如班上捐款不能不捐,则可申请动用储备的“压岁钱”之类(压岁钱,一般家庭都给孩子存着了,另外制定用款计划),或者可以“预支”下个时间段的零花钱,下次的钱就相应少了。
如何教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给了零花钱,同时还需要给孩子自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会不当使用零花钱。的确,一个孩子在最初拥有金钱的时候,一般是不知道如何去合理支配的,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引导。适度关注孩子是如何花掉零花钱的,与他(她)平等地交流,将恰当的金钱观融入进去。
父母需要尽量尊重孩子对金钱的自主权,在无害的原则内,怎么花由孩子来决定。让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钱,是对他的信任。
有一个高一的孩子,因为网瘾被父母带到我的工作室。据父母反映,他在一个月前,开始与父母对抗,到了约定交手机的时间,不交;作业,也到很晚才做,往往凌晨两三点才做完。第二天上课,又因睡眠不足无精打采。成绩直线下降。父母很着急,希望可以改变孩子的网瘾问题。
我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开始聊起,感受到了尊重和友好的孩子,慢慢打开了话匣。原来,班上有几个玩得好的哥们儿穿的都是某名牌的鞋子,他也想要父母给买一双。父母拒绝了,觉得这种追求名牌之风不可长。
孩子感到父母不理解他,又无力说服父母,每天跟哥们儿一起玩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如人家,内心自卑、憋屈。于是就心生对抗,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特别是与父亲有了一次体力上的较量并取胜之后,越发我行我素。你们不是看不惯我玩手机吗?我就偏偏玩到很晚给你们看。
那天,我支持了孩子想买名牌的想法,建议他父母在原有零花钱的基础上,基于儿子进了青春期,有呈现更好的自我之心理需求,增加零花钱的额度。儿子可以自由支配零花钱,包括买名牌鞋,积攒一段时间,就可以实现了。
第二次咨询的时候,我引导孩子看到自己攒钱买鞋,与身边那些伸手找父母买鞋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这件事情的发生,他拥有了支配金钱的能力,而同学没有,还在过伸手族的生活,这意味着他在财商方面已经拉开了与班上同学的差距。
这一次咨询,让还没穿上名牌鞋的他,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不再自卑。后来,他的父母告诉我,儿子四个月后攒够了钱,但没有去买名牌鞋,他有了新的计划。
金钱观和所谓财商,不会凭空而降,它是在我们与孩子有关金钱的互动中形成的。
罗恩·利伯在《反溺爱》中提到:“谈钱就是谈价值观。”
金钱教育不是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观点,是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钱来之不易。你想要过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钱,通过合理的计划去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