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2019-12-26李文静李文浩
李文静,李文浩
(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 221000;2.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人文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应坚守大学语文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 大学语文课程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世界多元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激烈,只有在独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文化才能彰显独特魅力,蓬勃发展。我国领导人历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层关联。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散文、戏曲、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富含古代文学常识,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学习大学语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产生更高的道德追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转化。
2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院校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但因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教育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时,存在着缩减学时,大班授课的情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部分院校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由于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并没有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开展适当活动,学生也无法在大学语文学习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感悟。
2.2 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性质、教学目的认识不清,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时采用的是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拘泥在作家背景介绍、字词解释、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上,这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下降,影响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
3 大学语文课程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3.1 重视传统经典阅读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是从先辈传承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有着活的生命,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代圣贤们的思想结晶。阅读、学习传统经典,理解古代先贤们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政治理想与道德理念,无疑是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首先,大学语文教材中收录大量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有针对性选择教学篇目,形成专题,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选取《诗经》《论语》《孟子》《荀子》部分篇章,在学生理解文意、感悟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拓展,阐释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再如选取《诗经》《楚辞》《汉乐府》《春江花月夜》等诗歌,学生通过对古代诗句的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背后诗人的情思,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从而获得美得熏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阐释古代诗歌的发展、古代民俗文化的变化,并与现今文化的潮流与趋势进行对照,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其次,围绕教学目的,可以灵活地将传统经典添加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在对某种道理、观念进行阐释时,不必固执的要求学生必须读完整个文本,可以择取部分章句进行教学。如阐释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时,可以选取《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句子,说明孔子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而《易传》作了概括表述。在我们民族危难之际,刚健有为思想总是成为激励人们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可择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等进行证明。另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汉字学习作为补充,通过分析汉字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受到伦理情感的教化和精神上的感染,以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学习儒家仁爱思想时,可以引用许慎《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仁,亲也,从人二”。由此可以引申出“仁”的品格必须在二人一起时才能表现出来,在人际交往时要表现出对他人的敬重,以礼仪之道与他人交往。
3.2 改变教学方式
很多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积极性不高,在于课程内容的枯燥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须将课堂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创新教学方式,让大学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主动练。如在学习《冯谖客孟尝君》时,可以安排学生排演情景剧。学生为了还原历史事件,会去查阅资料,了解环境背景知识、礼仪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深刻体会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优秀电视节目形式,将紧张刺激的竞赛方式引入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汉字等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日常中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可以将“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良西向侍” 一段讲到的宴饮座次礼仪与现今座次礼仪相对照,既理解了项羽主东向坐,安排客北向、西向坐的不礼貌,对刘邦的轻视,也让学生学习礼仪,懂得文明待客。在遇到热点问题时,课堂教学探讨必不可少,使学生在讨论中修正思想认识,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3.3 开发在线教学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应引入在线教学技术手段,开展慕课建设,开发在线教学平台。在线教学平台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投放资料、布置任务,并检验学生参与完成情况;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任务进行过程性及结果性评价;积累更多的教学资源,使课程的拓展更加深入等。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在线教学平台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课堂模式,增加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相融合的深度,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3.4 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只是在课堂中,还应拓展到课堂外,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传统文化学习团体,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可以组织民俗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节日内涵;可以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游学活动,通过行万里路来验证书本中的经典篇目与文化元素;还可以将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邀请当地有关专家开设传统文化论坛与专题讲座。总之,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传承与发扬。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大学语文课程为阵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实践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内化,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