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机制与实践途径探索

2019-12-26王愿闫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视域培育主体

王愿,闫飞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苏州 215500)

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1 什么是大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以及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性的认识。

2 积极心理视域下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机制

纵观当前高校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现状,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要求。对此,有必要加强在积极心理视域下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机制的研究,从学生自身、校内以及校外3 个方面制定出有效的主体意识培育机制并贯彻落实。

2.1 自我培育机制

(1)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

积极心理视域下,要想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首先应做到全面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以及能力,对自身进行精准的定位。只有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才能更清楚地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进而对自己做出清晰准确的定位,自觉意识到主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使得自身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

(2)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

积极心理学强调大学生必须要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以及主体价值形成正确全面的认知,才能形成良好的主体意识。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可以使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充分彰显其自身的价值,这样也有利于开发以及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潜能,对自身主体地位进行更全面的认知。所以,要想培养较强的主体意识可以侧重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

(3)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大学生主体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来完成,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大学生在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后,还应意识到实践活动对于激发自身主体意识以及提升主体意识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来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每一次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或物,可以对自身的主体能力进行客观认识与评价,为培养主体意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校内培育机制

(1)高校方面。

针对高校而言,高校管理者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规定,为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也有利于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要想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适应社会生活,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高校有必要以现实为依据,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做到尊重与理解学生,积极鼓励大学生,建设出良好的主体意识培育环境,这也是积极心理视域下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重点内容。

除此之外,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过程的重视程度。实践环节是连接大学生主客体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实践,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较强的主体意识。实践活动并非只是社会实践,校内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包含在内。通过加强实践,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可以促进其主体意识的潜意识发挥以及培育。

(2)教师方面。

针对教师而言,其作为日常接触学生最多的对象,必须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并充分体现在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避免教学方法不当反而会影响到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总而言之,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并将这种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2.3 校外培育机制

(1)营造良好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外部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信息漫天而非,其中存在很多不良信息。目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这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对其思想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在积极心理视域下,为了改善当前这种局面,有关政府部门必须要对大众媒体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社会媒体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合理的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媒体环境,积极发挥自身的正面作用。

(2)建设社会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环境整合机制。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校园,其接触社会的时间比较少,但是仍不可避免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有所变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面对当下这种情况,在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社会的复杂变化情况,针对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做到与校内教育的有限衔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不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的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3 积极心理视域下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实践途径

3.1 校内实践途径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积极心理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肯定。教师作为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的主导人物,在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文化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另外,教师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给予其学习以及思想上更多的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行为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造,引导学生如何对事物进行客观判断,从内而外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开展教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双方皆是主体,而并非是主体与客体关系,这也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形成的关键。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秉持这种观念,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尽可能地给予其更多的鼓励与肯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自己,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加强对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以及实现自我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的关键之处便在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挖掘自身的潜能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环境比较开放,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比较轻松,需要大学生进行自主安排,因此,高校教育者需要通过合理的引导来帮助大学生去正确认识自我并开发自我,并且能够实现自我,使大学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积极开发自身的潜能,使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在加强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中,不能仅仅是一种意识上的培养,而是要将这种意识落实到实践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不断突破自己以及丰富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3.2 校外实践途径

社会实践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重要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对自身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有目的有意义的开展。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组织以及有计划性的开展。在具体的操作方面,高校可以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结合大学生所在学校性质以及专业特点来进行安排,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通过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以及自主能力,但是组织的实践活动应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而且可以促进其知识运用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长处,他们可以更直观地认知到自身的价值,潜意识中形成较强的主体意识。

猜你喜欢

视域培育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碳审计主体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何谓“主体间性”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