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究
2019-12-26金卫芬
金卫芬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 318000)
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素质和质量的竞争,人才素质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新时代要实现中国梦,对人才培养、人才素质、精神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加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水平的技能型职业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培养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是重点。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几年来“工匠精神”备受热议、关注和推崇,体现了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渴望,以及对职业素养的追求,也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高职职业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召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高职教育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自身长远生存和发展之所需,更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1 工匠精神引领下培育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素养不仅是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现2025年行动计划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华丽转身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之所以说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技术精干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精益求精的高端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应不断加强和提高高水平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俗话说:“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同样道理,培育人才,首先必须先加强思想教育。当前学生的职业素养还不够理想,如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缺失、职业认识或行为偏颇等。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首先任务是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素养的培育,向大国工匠学习,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这样才能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
2 工匠精神引领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研究
(1)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讲话,习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全局高度上科学回答了高校应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进一步强调了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意见》中还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要求高校学生既要掌握知识本领,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为了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和目标,各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任务,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重要任务,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局,自此各高校形成了“大思政格局”。在“大思政格局”中培养技术型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甚至大国工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和精神保障,培养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育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战场、主阵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培育具有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所以在高职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活动中要将“工匠精神”巧妙地融入其中,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种讲座、主题班会等,因为工匠精神是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思想基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其精神价值和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职业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共有2663 所,在校生人数达3833 万人,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418 所,比2017年增加了30 所;在校生1133.7 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6%。他们是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和要求,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境界、新高潮,开创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向国家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型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队人才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技能人才,更要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素养的人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不仅需要学校制度的规范和创新,更需要专业教师的合理科学的引导,因为学生所学的专业往往与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将“工匠精神”与本专业要求的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工匠精神”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激情和劳动的热情,并使他们体会到在提高专业水平中具备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并使他们在专业实践或实训中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好地完成技能目标任务,甚至完成得更漂亮;因为在专业教学或实践中结合工匠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诚实的脚踏实地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展示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中所具有是优秀品质和职业素养,而且更易使学生清楚本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专任教师在教学实训过程中要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往往要带头实践引导,给学生做示范和榜样,这样同时让学生在言传身教的实践中认识和体会工匠所应具有的素养。
(3)深化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观和职业素养。近几年来,“工匠精神”一词可谓家喻户晓、如雷贯耳,它指明了新时代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要大力铸就工匠精神,它是大国工匠所具备的职业素养的统称,是历经时代考验的职业态度和高贵品质,代表从业者始终如一坚守的职业素养;它是新时代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营养液”“催化剂”,高职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仅靠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长期的社会实践支撑,即“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当然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校企合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提升人才素质指明了方向,高校校企合作发展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社会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高职教育迅速发展。201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以及扩大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自主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需求相结合等,开展校企合作、设立现代学徒制等。政府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以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挥棒,实现了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并把学生的就业作为最终目的,毕业生能在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企业指导下找到快速提升技能的绿色通道,达到“所需即所学,所学即所用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形成互赢互助互动的校企合作模式及产教融合的体系环境。
积极开展“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班”“订单式培养”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实践学生的技能和素养都能取得较好的发展和提高,深受学生、企业的一致好评,因为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获得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而然地受到“工匠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当学生真正就业时就会更受社会、企业的好评。
3 结语
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需求、时代的最强音;它的影响力、感染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职业人才是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以培养“以德树人、德才兼备”为根本目标和任务,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因为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技能型应用人才是职业教育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时代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多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