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党性认同状态研究

2019-12-26张贺祥曹一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党政党性意识

张贺祥,曹一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政府对于网络、宗教、市场等采取的开放性政策,地球村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多种思想文化的交融、碰撞等,使得当今社会自由繁盛的同时又复杂多变。青年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知、 认同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思想交流碰撞的大平台,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关键阵地,对当代大学生党性认同状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

1 大学生党性认同现状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其身影活跃在科技创新、学术钻研、电子竞技、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思想开放有张力,志向远大知奋进,追求个性,崇尚革新,趋向主流,适应时代。就是这个富有创造性和可能性的庞大群体,对于党性的情感认同有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党政知识不牢固

青年群体是中国未来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理应掌握充分的党政知识,拥有成熟的价值品性。许多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大致把握但认识模糊,缺乏清楚的体会了解,经常被问到某一概念时答不出来。不少学生虽然从小便通过各类电视媒体、 老一辈人的讲话对“中国共产党”五个字烂熟于心,却没有真正了解党、认识党,认为党的理论是高大上的理论,难以咀嚼消化,从内心深处就选择尽量避开。不少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年学生认同党的领导和各项执政措施,但对政治理论表示不甚了解或者认识模糊,对党性的认识表现出较为麻木和冷淡的态度。

1.2 入党动机不明确

大学生,甚至是部分学生干部都不能树立正确的入党意识,具备正确的入党动机,甚至没有入党打算,缺乏用政治理论强化自身修养、 指导实际行动的内在意识。一部分学生入党是“跟着大家的脚步走”,说不出来具体为什么要递交入党申请书。一部分学生入党是出于对自身将来利益的考虑,试图以党员身份换取求职或者面试绿卡。有的学生有意愿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却没有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对党政文化有较为朦胧的认可。

1.3 对党的理论的学习意识不强

即便是在网络信息环境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对于国内国际热点政事的关注度仍然普遍偏低,投入到党政文化、 理论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在相关的课堂、讲座中也无法打起精神,认为党和国家层面上的知识与个人不在一个高度上,缺乏政治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政府的各项措施主张透明化、公开化,中国声音也得到世界各国的一直响应,当代大学生也在逐步形成对于党的理性认识,对党的领导的满意和认可度加强,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惰性思想没有根除,不能把自身命运代入到党和国家的发展中去,这也同当代青年普遍存在的向往自由的发展理念有关。

2 大学生缺乏党性认同的原因分析

探求高校大学生党性认同缺失的原因,是探索问题根源、把握问题实质、规划解决方案、确定指导思想的有效前提。总的来说,大学生对于党性的情感与认同的淡漠化有客观及主观两种因素的影响。客观原因包括历史背景所决定的社会大环境、 网络时代的传媒现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宗教文化等,主观原因则在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形态等。

2.1 社会因素

个人的综合素养与心理教育与其所处的社会及历史大环境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正处于和平美好的历史发展阶段。曾经鸦片战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枪林弹雨未能亲眼看见,祖国受凌辱受践踏、弱国无外交的耻辱场景如隔云端。时代的潮起潮落冲刷了历史的脚印,五四运动燃起的爱国热潮进入退水期。他们重视高度个性化的自由发展,迎合社会新潮事物和思想。相比而言,党政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深,不少大学生对党政知识有心理层面上的疏离感。他们认为在花样年纪里谈爱党、爱国是一种过时、老套,没有什么用处。

2.2 传媒因素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时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青年学生是容易受大众化新思潮影响的敏感群体,也难免陷入低营养的娱乐八卦等消遣式网络信息,并逐渐养成快餐式、低营养化的网页浏览习惯。而党政理论和党政文化在各类信息竞相博弈的网络环境中,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使得真正有营养有高度的信息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学习。另外,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其价值取向和综合素质可塑性强,不良网络风气有碍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性教育和思想引领增添了诸多阻力。

2.3 教育因素

高校对于大学生党政知识教育的方式过于古板,偏于理论,与青年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理论丰富但是吸收效果差。满堂灌输的教授模式和抽象晦涩的理论概念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纯理论产生厌倦抵触。另外,高校思政课的课时相对来讲也不是特别丰富,考核形式大多要求学生机械背记,许多学生也因此抱着临考背一背的侥幸心理,而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则将党团知识抛诸脑后。缺乏真正使理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新鲜尝试,长久以往,大学生政治意识难免薄弱,对党性认同没有明确概念。

2.4 个人因素

当代大学生视野尚待开阔,党政理论学习意识、党性修养有待提高。青年思想偏向成熟但不够坚定,其目标日渐清晰但不够长远,其思维活跃、创造力强,耐压力、明辨力偏弱。不少大学生不能主动了解党政文化,缺乏用理论指导生活的意识。仅仅将爱党爱国停留在口头上,真正主动积极的行动不多。他们往往偏安一隅,追求享乐主义,怠于了解时政热点、国事政事,抑或眼界狭窄,信仰不坚定。自身活动范围和社会地位限制了视线的边界和看到的远方,没有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

3 探索改进当代大学生党性认同状态的方法

改进当代大学生的党性认同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社会环境、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位的革新和相互配合。真正使党政理论上升至大学生内在品行,使大学生从思想上了解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共产党,由内而外体现出对党性的情感认同。

3.1 打造社会正气

受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势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等因素的影响,境外宗教势力、各种负能量声音活跃于世。功利化、娱乐化、浮夸化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时政的良好氛围,阻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导向、增强家国意识。党和国家要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倡导政治公开化、透明化。做百姓看得见的实事,做好服务型政党,强化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抵抗各种宗教势力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构建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氛围,抵制不良社会风气,是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方向盘、提升大学生党性认同的有力措施。

3.2 重视传媒推动

把握好宣传工作的主导向,掌控信息传输的主导权,是改进青年学生党性认同的重要方式。网络带给全世界的信息大爆炸是对现代人信息筛选和甄别能力的巨大考验,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至党和政府,下至平民百姓,都应当同不良网络现象做坚决斗争,让真理和正义占据网络空间的最大份额。报纸、电台节目等党政宣传方式应避免一味守旧,摒弃形式化,寻求创新并具有亲和力的宣传方式,打破大学生对于党政文化的疏离感,引导青年人在党性认同中锤炼人格,培养品行。

3.3 抓好素质教育

教育部门要端正教育态度,坚持育才育德同步,育德即是育才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注度,对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细节做好详细规划。注重理论贯彻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并逐步培养主人翁意识;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在实践中对于党政理论知识的认知,让党性认同走进心里,落到实处。

3.4 主观层面助力

提升自我认知、 学习党团知识是青年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要严于律己,谨言慎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学习党团先进思想,用正确的、强大的理论武装自我,指导日常生活和实践。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强化对党性的情感认同,具备模范带头意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带动周边同学,起到辐射和宣传的作用。在浩浩汤汤的历史和时代的长河中,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在奋斗。青年一代要充分意识到华夏土地与中华儿女千年来的深厚联系,明白国即是家。

4 结语

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走过的风雨历程,在岁月里浓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通过实践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应当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拥护党、向党看齐。全党全社会要重视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党性认同,让党建工作落到实处,让青年有能力有信心承起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党政党性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探讨推进党政思想工作的应对措施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夯实企业党政之基锤炼高素质管理队伍
医院党政工作的创新意识探讨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国庆抒怀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