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中对雪的偏好探析

2019-12-26张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飞雪七律诗句

张惟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 526000)

解读毛泽东的诗词,可以从政治、哲学、文学、历史、心理等各个角度。该文从文学比较和心理两个角度交叉来分析毛泽东诗词的偏好特点。偏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赋予的一种内在情感和倾向,它以明显的正面偏向性展现在人们的言行之中。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毛泽东对雪的偏好几乎尽人皆知。每当谈到雪,人们必然会想起《沁园春·雪》,想起毛泽东描绘雪景的那些精美诗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以及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之后,冰雪运动成为时尚,雪变成人们乐于亲近的自然馈赠。咏雪诗句不断被人们从浩瀚的唐诗宋词之中采撷出来。但是比较而言,毛泽东的诗句显得意境特别又朗朗上口而广为流传。看似单纯的雪景,被刻画的姿态万千,色彩层叠,生龙活虎。该文以毛泽东直接和间接描绘雪的十五个诗句,参照其他诗人的类似诗句,欣赏诗人毛泽东赋予雪的意义偏好。

1 毛泽东诗词中雪偏好表现

1.1 关于雪的艰难意象和诗人的乐观情怀

冰雪严寒是人们的自然联想。唐·李白《塞下曲》对雪的描绘是纵然时空辽远依然冷气森森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依然是在描绘冷淡凄惨。而毛泽东在《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以白描方法,描绘冬日白雪弥漫,覆盖一切的画面。严峻却不压抑,清冷却余温尚在。《杂言诗·八连颂》“上参天,傲霜雪。”那是对困境的傲然不屈。《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们仿佛看到艰难的征程过后,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开心的诗人回望雪山,难掩内心的喜悦。《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对比强烈的梅花与雪共舞画面,暗喻勇敢者笑对困难。两个“喜”字,透露出毛泽东对雪和雪代表的艰难困苦,不仅毫无畏惧,反而乐在其中,美得开心。“郊野鹅毛满,江湖雁影空”这是李商隐《咏雪》,细腻委婉怅惘。与此相对,毛泽东笔下的雪美得辽阔畅快。《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走在雪里,向着风雪深处前进,看似迷茫,诗人却目标明确,脚步坚定。《七律·答友人》“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好似弥漫无边,连天接地的大雪一样,感动的诗人吟诵出震撼天地的诗篇。同样是严寒,寓情于景,诗人的心境大不相同。毛泽东笔下的雪,让人感受到自信坚强,心情美得喜不自禁,由此激发的正能量和壮丽情怀,不仅洋溢在诗人内心,更通过诗句传情达意,滋养、激励和感染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1.2 关于雪的拟态意象和灵动情态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同样喜欢雪,毛泽东笔下的浪花如雪,因为他眼中的雪就是那样美得灵动亲切,舒展大方,充满生命活力力。通过拟人和移情手法的兼用,在《七绝·观潮》,他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以雪比喻钱塘潮水的波澜壮阔。在《沁园春·雪》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只有一个对国家充满热爱的人才会把群山蜿蜒起伏看成银蛇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连绵不断,看作成群的大象在奔驰。在《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会飞的雪还在常理之中,一“迎”一“送”把季节活化,而雪对春天的迎接,是在舞动中展现。

1.3 关于雪的图腾意象和家国情怀

在《沁园春·雪》里,毛泽东笔下气势恢宏的雪展现静谧的雪原,被诗人赋予热烈奔涌的生命画面;雪把天地山川接连起来,被诗人想象出群山争高,好像要与天比试,上演一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戏。群山逶迤连绵,静如银蛇,动如飞龙。在《念奴娇·昆仑》,“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玉龙飞起的动态,通过动词倒装加以强调和夸大。雪与群山融合形成无数巨龙,飞舞在长空,气势宏大到可以决定环球的冷暖。诗人把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段结合,既有昆仑山实景,又有幻想的浪漫主义景象和绚丽的夸张,以玉龙象征中华民族,把内心的民族崛起之心抒发得淋漓尽致。

1.4 关于雪的岁月联想和人生慨叹

以雪比拟白发和老迈,早有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传达出来的是失意之后,看似及时行乐,其实内心投报无门的愤懑。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以“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慨叹历史长河之中的一切波澜壮阔,最后也都沉淀得只能略见一斑。恰似“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即感叹时间飞逝,又感悟历史和人生。“一篇读罢头飞雪”,令人联想到伍子胥一夜白头,说明沉浸在历史文献中的毛泽东,在文字建造的虚拟现实里,一瞬间感受到穿越的历史现场,体验着古人的悲欣焦虑,连白发都增多了;放下书本回到现实之后,历史的痕迹依然斑斑点点地在脑中挥之不去,而那些也不过都是旧事陈迹。比起岳飞在《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述说出对青年人的规劝,毛泽东在《七律·洪都》“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表达了未来的展望和憧憬。一方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期待自己那样的“鬓雪飞来”的银发老人,老得干干净净,能以“废料”的姿态让贤,谦而不卑,另一方面,未来可期,诗人自己虽然老了,但是祖国却“彩云长在”,欣欣向荣,青年一代不断开创而“有新天”。

2 毛泽东诗词中雪偏好的原因

2.1 个性原因

毛泽东善于借助自然的山川景物,触景生情,抒发志向,鼓舞士气,激励人民。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毛泽东生于冬季。可以想象,他的每个岁月的标记都在大雪纷飞的隆冬。雪是他的朋友,是见证。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中,个性倔强坚韧的他经历无数挫折,心中滋养和支撑他扫阴霾之晦、养浩然之气的,便是爱国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的理想,雪在诗意和远方与他呼应。

2.2 历史原因

以雪为题的古典诗词很多,表达的内容情感各有不同。具有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的诗人毛泽东兼收并蓄,所以毛泽东的诗词豪放与婉约兼备,磅礴与细腻兼得。因此他可以直抒胸臆地讨论雪的冷峻、壮美,也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熟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他吟得出“梅花欢喜漫天雪”,可见他的独特与乐观。

2.3 客观原因

雪因其内涵丰富适合于诗人各种心境情绪:可以言喜悦,亦可诉惆怅,可以静谧优雅,也可能欢腾酣畅,还可能严寒冷峻,也或许清新怡人。所以,可以透过雪看到诗人心境的对照:雪里行军情更迫——更喜岷山千里雪;赣江风雪迷漫处——梅花欢喜漫天雪;雪花飞向钓鱼台——一篇读罢头飞雪;雪一般的刀上面——雪里梅花笑。还可以看到会飞的雪:飞雪迎春到[卜算子-咏梅],鬓雪飞来成废料[七律-洪都],一篇读罢头飞雪[贺新郎-读史],雪花飞向钓鱼台[七绝-观潮];还有宏大的雪:更喜岷山千里雪[七律-长征],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万里雪飘[沁园春-雪];以及作为衬托的雪:雪里梅花笑[五绝-咏梅],雪里行军情更迫,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傲霜雪[杂言诗-八连颂];甚至似雪非雪:鬓雪飞来成废料[七律-洪都],阳春白雪[杂言诗-盛名之下],一篇读罢头飞雪[贺新郎-读史],雪一般的刀上面[新体诗]。

作为格律诗词大家,毛泽东以诗歌体现当代中国的诗风,其创造的诗歌意象中呈现的雪偏好,以及由雪蔓延出更多的山水自然偏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意向系统,成为他给予后人的独特精神财富,与自然共存。

猜你喜欢

飞雪七律诗句
偶见飞雪闲吟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七律六首(新韵)
飞雪迎春到
七律三首
七律·“五老”吟
巧用诗句育新人
第九朵桃花
奋发·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