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庄子及其无为思想的价值体现
——乡愁与自由灵魂的寄托

2019-12-26孙煜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天道楚国人生观

孙煜瑶

(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999078)

1 游世政治家的乡愁

凡尘泥淖中的庄子身份卑微,一生困苦,他所任的最高官职不过是宋国蒙地的漆园小吏,甚至因无米可炊而向监河侯借粟米,可他却从不卑怯,他以清高傲慢的姿态来抵御寒风冷雨,来守护心中的那株水仙花。看似孤傲的游世大师庄子,实则平生流淌着落魄贵族的孤独血液。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楚国庄氏以楚庄王谥号为姓氏,而庄氏曾为王亲贵族而迁居宋国蒙县,极有可能是因楚悼王死后的暴乱而受到牵连,流亡他乡[1]。这片蒙泽湿地是庄子出生的故乡,而宋国对于庄子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庄子和他的先辈们身为落难的楚国贵族后裔,从未被政治保守封闭的宋国接纳,富有政治才能的庄子只得到一个漆园吏的低位闲职。由此可知,庄子在他的故园是寻不到根的,他在宋国的根不过是他孤独的来源,他极具传奇色彩的寓言神话也大多与楚国相关。如他所写的“混沌是中央之帝,倏和忽是南北之帝[2]”,他像一个无比思念家乡的游子,在落寞之时,用楚国独有的方言诉说那些遥远美丽的神话,始终默念故国却不求回响。

从孩提时代便失去内心故园的庄子,慢慢积累着孤独,从而成长为无人碰撞的孤岛。动荡不安的战国,名存实亡的东周,诸侯割据愈演愈烈,政治斗争层出不穷,而庄子并没有像其他乱世中睿智的思想家,站在风口浪尖,各怀远大的政治理想,渴望为帝王和国家苦口婆心、 鞠躬尽瘁。楚威王派二大夫邀庄子任宰相的高职,庄子却对二大夫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3]。”便继续悠然自得地持竿垂钓,不顾眼前功名,一心只向往弋尾于涂中的山涧龟。尽管乡愁浓厚,但当庄子真正到访自己内心挂念的故园楚国,在哀鸿遍野的古道遇见空骷髅,便询问他为何落到此地步,突显原形的骷髅托梦告诉庄子死去以后“无君于上,无臣于下”的自由,拒绝庄子想令他重生的帮助,只因不愿再次遭受人间疾苦,看到无道的为政者争权夺利,草菅人命,庄子毅然远离楚国那不问民生的政治。这位影响后世千年的伟大政治家,选择回归远离尘嚣的郊野,一心只构造自己自由的精神乐园。于笔者看来,庄子的通达源于内心的孤独,孤独源于一次次品尝过的失望,他曾对这个时代怀有期望,而现实的冷水浇灭了他希望的火焰。

乱世中的庄子尝尽失望,明白他心中国泰民安的乐园已不复存在,面对这份乡愁,他不像儒家尽职的政治家那般“入世”,而是秉着“游世”的态度庄子找寻着乱世之道的平衡点。

2 政治思想的独到体现

虽然庄子所发扬的道家思想与“黄老道学”紧密相连,庄子也对黄帝有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的赞扬,但庄子仍认为“逐鹿之野,流血百里”的黄帝违背他所提倡的德政、无为。庄子不但认为黄帝的“仁义”是扰乱民心,对儒家的仁义礼政的政治思想也持反对态度,“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地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矣[2]。”他实则反对的是儒家以功利为目的的阶级统治,认为儒家强调阶级统治背离了自然本身的原则。

如《齐物论》所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在庄子的世界里,天道是中心,无为是规则,规则不再掌握于权贵手中,贫富贵贱不会让任何一个人远离中心,也不是衡量人生和社会价值的标准。在那个千军万马、等级分明的年代,齐物论宛若远处的旷野传来的一阵清扬的笛声,尽管吹不进彼时统治者的心里,却永恒留在了后世每一个有着广博和慈爱胸怀的人心里。

庄子将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的运用中,贯彻到政治理念中。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天道而作为,让各个职位的人明白自己的责任,坚守自己的身份所应该遵循的道义。治国应顺应天道,以自然规律为不可颠覆的天平,政府在职能的范围内不妄为而行,官员不生贪婪之心,保有纯粹的意志,“无为”便可实现“有为”之繁荣昌盛。

这位旷达的游世政治家尽管大隐于市,但他始终认真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即使这个世界仍处于混沌之中,即使他所追求的“天道无为”依然在天地间若隐若现。他生活在时代之上,却因内心的道义与责任背负着更加浓厚的乡愁。庄周的理想世界在他的现实记忆中永恒失落着,这份乡愁也使得他的政治理想愈发珍贵。

3 逍遥无为的人生哲学

世人常常被世事所困,在本如迷宫世界里给自己禁锢自己,庄子描绘的展翅高飞的鲲鹏,是旁人眼中无限自由的体现,但这种自由仍是有所依靠的。庄子所倡导的人生观,将绝对自由定义为顺应天道的无为,是“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2]”的形态,庄子逍遥无为的人生观则具体体现在无己、 无功、无名上。

无己不是忘却自己的本心,而是绝不恣意妄为,以心中的道义为衡量的标杆。安时处顺是以自然无为的方式规范自己,因此实现绝对的自由其实是自律最好的方式,自由即自律,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一个人修养的最好体现。无功与无名,无论是在庄子那个列雄争霸,王侯将相常以残忍的手段追逐功利与名望的时代,还是如今这个躁动的常常充斥着浮夸的社会,这样的思想都需要影响更多膨胀的人。庄子因对时代的失望而选择清贫,放弃所有飞黄腾达的机会,即使如今乱世已过,急功近利的心态依然会阻碍人的成长,使社会越来越缺失信任感。人对名利的追逐无穷无尽,而物欲的无限膨胀所带来的并非幸福感的上升,而是与日俱增的疲惫感。现代人常常给自己的生活做加法,而庄子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则提醒我们也要给生活做减法。

正若“世事庄周蝴蝶梦”,庄子的人生智慧充满了神性的洒脱,灵魂总被人身所束缚,而他所坚守的天人合一,是真正把艰难的人生当作一场“无待”的飞行。后人时以消极避世来评价庄子,以偏概全将庄子的“无为” 思想归为虚无主义,但庄子的无为并不是无谓善恶、被动怠慢的消极态度,反之,庄子的人生观是富有激情的。庄子的无为并非对竞争和进取的否定,不是对复杂多变的人生境遇束手无策,而是“依乎天理”将每一件事做到游刃有余的程度,是清净杂念、循序渐进的生活态度,是顺应自然之道而无不为。

在思想家辈出,人格逐渐独立化的先秦,墨家苦行兼爱的胸怀受人敬重,孔孟学派化身正义的仁政不可或缺,荀子重智求全的理论耐人寻味,而庄周之说则如一片彩云间的羽翼,在那片物我贵贱一视同仁的土地之上,永远通透于江湖。

4 文学风格及手法的表现

如果说庄子的政治思想和人生观是他孤岛高地般宏伟的一隅,那《庄子》这部作品所体现的文学风格、表现手法则是绚丽的风景线。这部被誉为“文学的哲学”的先秦散文,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合为一体,同时代的名家们常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框架定义人世,而庄子在以他独到犀利的眼光洞察世界后,渴望将这个令他失望的世界从框架中解脱出来,因此就有了《庄子》自由洒脱的浪漫主义开端。庄子发挥他奇特的想象力,大量运用了楚国寓言,如巧妙的郢匠挥斤,别有深意的骷髅托梦,其典型代表作《逍遥游》使用蜩与学鸠、鲲鹏展翅等寓言,借托外物以表达庄子对“有待的自由”的阐述。

庄子将夸张、比喻、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到寓言故事中,在虚拟的联想处浓墨重彩,从而进一步激发主旨,体现无所依靠才是绝对自由的形态。独特的寓言手法不但体现了文字的张力,赋予楚国寓言玄妙的艺术表现力,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也使庄子广博深奥的哲学富有画面感,仿佛鲲鹏跃然纸上,比平白直叙的以理论述更具有吸引力,缜密的逻辑也在丰富的想象中逐一呈现。

除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寓言外,庄子极强的洞察力、讽刺手法的运用,则体现了早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庄子批判儒家思想的“盗亦有道”,到访楚国时受骷髅责备的“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以及“螳臂挡车”的贴切形容,无一不犀利而一针见血,这般犀利的讽刺刺破世俗的念想,表达了庄子对无法改变的恶劣政局的无限失望,也溢出了心中无道者满满的羞愧。这也证实了超凡脱俗、看似高高在上于江湖的庄子,也曾认真地注视过这个世界,也曾俯视那些混沌的瞬间,最后把孤独和失望藏匿在了文学的魅力中,藏匿在了他如秋水奔流入海的故国之思里。

5 现世价值与意义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庄子的无为思想对现世有着重要的意义。综合前两点所述的“无为”思想对政治及人生观的启迪,“无为” 思想的现世价值体现在各个方面。

“无为”思想在治国理念中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西汉初年“清静无为”的治国方针就使得凋敝的民生得到了恢复,实现了文景之治。儒家思想的说教与法家思想的奖惩固然重要,但本质离不开万物发展的天道,庄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上有所作为,而自由意志就是万物发展所遵循的天道。因此为政者不过多干预民生,顺应自然规律,便可实现安居乐业。

庄子极具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文学风格影响历代文学经典,东晋五柳先生悠享纯净的世外桃源,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派也体现着庄子逍遥无为的人生观。物质上贫乏了,精神上却达到了丰满,这样的人生哲学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少见,却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镇静剂。庄子的乡愁源于对争权夺利的时代彻底失望,而后世的人们为了或大或小的利益苦于奔波,让自己的身躯和心灵的无暇休息。若能有更多人愿意休憩片刻,去理解庄周的无为之论,生活将远没有自己想象的复杂。生活的意义有时候不在于积累财富,拥有极简生活同样是莫大的财富。

6 结语

尽管庄周的灵魂也背负着失望和乡愁,但这些都不能阻碍他,康庄大道上前行的他始终都是自由的。庄子所构建的世界只充满神性和灵性,远离世俗和束缚,那些凡人不敢想的脱俗,在他的只言片语里却是无穷无尽。

猜你喜欢

天道楚国人生观
早春
天道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自相矛盾》扩写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小燕子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老莱子娱亲